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因“性”施教是在充分考虑学生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对男生和女生施以不同的教育,实践中的因“性”施教大多存在着两种片面的理解:一是认为男生的智力比女生强,二是认为男生是男性化的性格,女生是女性化的性格。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和成绩与性别关系不大,性别与性格不一定存在对应的关系,教师应该在对学生性格特征进行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施以科学的因“性”施教,解放人性,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2.
朱冬民 《语文学习》2010,(7):114-114
每教完一篇课文.我都习惯地问一句:“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相似文献   

3.
一我出生在60年代中期,父亲和姑姑都是教师,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因此没有吃过什么苦。童年和少年都过得很顺利,没有大悲,但也没有大喜,因为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我就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数学被我读得很糟,并一直延续到高中毕业。因此,我的成长之路上没有特别的关注,没有特别的期望,有的只是自己心灵上的阴影。高考时,又因一分之差而与本科无缘,在落寞中进了浙江师范大学。大学期间,又时常感受着与同校本科生的反差和对比。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又一次形成对比:本科生全部留城,专科生一律下乡。特殊的成长之路,使我对个体生命有着极为强烈…  相似文献   

4.
一年前本刊发表的“非指示性教学”与“非预设性教学”课例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年来我们陆续选登过一些讨论文章,今天再次关注它,是因为这种大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探索,触及了当前课改中老师们普遍关注而又不乏困惑的一个十分重要却远未解决的问题:到底该怎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怎样让学生进行真正而有效的自主性学习?当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时,老师该做些什么,又怎么做?学习他人先进的东西,关键在于学其思想,而不是学其形式。同样的思想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字面上的纠缠对于译文来说常常是没有意义的。希望下面的文章能引发大家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地中考及各类竞赛试卷中出现了许多以某一基本图形为基础并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生长、发展的试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等能力。现撷取几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此处的“性”指的是一种语法范畴。性的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但并不等于每种语言都有性的语法范畴。印欧语系的许多语言都有“性”的语法范畴.汉语一般用词汇手段表示性别,不构成“性”的语法范畴.但是,汉语的“阴…阳”两词同“性”语法范畴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相似文献   

7.
尽管“五四”启蒙思潮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其在运行过程中却危机重重,这主要是由于其自身内部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集中在救国强民与个性彰显的冲突以及情感与理性的碰撞两个方面。同时,由于这种悖逆性的存在,也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实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一些很有意味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8.
副词“都”、“才”在特定的句式中可以部分互换,原因在于,从语义层面上来讲,“都”“才”都可以修饰表“系列推移性”语义特征的名词语。也正因为“都”“才”修饰的是表“系列推移陆”语义特征的名词语,故在语用层面上表现出比较义。  相似文献   

9.
张寿松 《现代教育科学》2003,(2):99-100,105
师范校院是集综合性、师范性、学术性、开放性、国际性、独特性于一身的一个有权整体。这些特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这篇章是我历时一年的新儒家研讨课前段研究的接续。前此,我考察了“性”(这里译为“natural dispostion”)和“理”(通常译为“principle”或“patterned regularity”之间的关系。我为此写的前一篇章,着重探讨了我对“理”的认识,以及个体如何通过对语境中经验的研习(格物)获得对关系的鉴赏力(致知)。我尝试将“理”从预设的静止形式中解放出来,论证正是圣人——一位全身心投入到日常事务中的有血有肉的人一一通过天地之“理”的表达而使自我行为与“天”相合。  相似文献   

11.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劳动,也是一种“支出性”的劳动。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无不在“支出性”的劳动中,耗费大量的心血去收集,整理,加工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然后将它们诉诸笔端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性”和“X性”的历时平面的考察和共时平面的分析发现:(1)“性”的语法化路线为:实词→实语素→准后缀,焦点标记;(2)发现“X性”是一种融词汇单位、语法形式于一身的特殊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有关生成式课堂的讨论引起了读者朋友们的强烈兴趣,一篇篇来稿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更表达着他们对课程改革的热情,寄托着他们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本期,专家,一线教师各抒已见,再话生成式课堂,希望在如何达成生成式课堂上对读者朋友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理论和笔者实践的角度阐述了教师掌握课堂的一些体会:那就是分解我们的课堂.使整个课堂在一个又一个可以允许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中得到一步一步提升.其中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保护,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得到了大范围的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持久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印云 《教育导刊》2009,(11):50-50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面对孩子提出的此类问题,作为家长或教师,究竟是编个故事敷衍,还是适时抓住性教育的时机,客观地告诉孩子一些相关知识呢?笔者认为,对幼儿进行性教育,要注意适时、适度、客观。  相似文献   

16.
何文彬 《现代语文》2006,(10):69-71
"像"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我们将所有带"像"(不包括名词性的"像")的句子称作"像"字句.比较常见的"像"字句有下例几类: (1)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相似文献   

17.
汉语句子中的周遍性成分一般是和副词“都/也”。同现的,本文就周遍性主语和总括性副词“都/也”关系展开讨论,并从语义指向、周遍性主语的特点、客观视点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语义角度出发,在“全”与“都”的比较中,总结出它们的一些共性,同时试图发掘“全”自身的一些特点,从接受性上来看“全”的使用情况,并对此进行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又大多倾向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胜任,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它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新老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等问题,加之“如何学会学习”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重要教育命题作为背景,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法语外名词阴阳性这一难点,较系统地叙述了其由来、划分,阐述了名词“性”与冠词的相互关系,列举了随名词性数变化的其他词类,提出了名词“性”导致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