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佛、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慈善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思想渊源是复杂而多重的。其中包括西周以来的民本主义思想、儒家的仁义学说、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因果报应说,以及民间善书所宣扬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潮及治国思想极其丰富就其实用与影响而言,主要有三家,即儒家的"以德治国"、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这三种治国方略不断吸纳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历代传统的治国模式,其发挥了重要的长治久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儒、释、道与李、杜、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睿宗以后的盛唐时代,儒、释、道同兴并举,不分先后的局面不仅以皇帝诏书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在诗歌领域中也得到了最为集中、最为充分的体现道家、道教思想主要表现为从山水诗派的崛起,到李自自由浪漫、壮丽夸张诗风的形成;佛教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从田园诗派的崛起,到王维平淡自然、素朴宁静诗风的形成;儒家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为从边塞诗派的崛起,到杜甫忧患黎元、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对盛唐诗歌美学流变及其繁荣原因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以此来进一步分析宗教、哲学与审美文化之间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提要泰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韩贞的美学思想围绕颜回这个"心陶型",从本体和工夫两个层面展开。韩贞理解的美的本体:本源为良知、本相为"天机"。审美实践工夫只要"识"得真,"行"便呈水到渠成的"率性"之势。  相似文献   

5.
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儒、道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意识带有甚深的文化内涵。本文考索中国古代生命意识的觉醒过程 ,并重点论述儒家重生命社会意义、道德价值的生命观和道家生命即是意义、尚无为的养生观 ,以此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本源性的,也是本体性的,更是一种超越性的。这种超越性的道不仅仅是关于宇宙自然真际的考察,其落实处还是在于现实的人生、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在于个体生命的超越之途。老子的道论不仅在于对形上本体的探讨、在于对对象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人的生存体验的关注的结果,而这一点也正是美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道、言与空、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认为 ,无论是基督教的神本体与道本体 ,还是禅的非本体的性本体论与心本体实相论 ,都反映出了它们在理论上的相通之处 ,及存在着现实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董是北宋的著名画论家 ,其画论不满于画家刻意追求“形似” ,但是并非反对作画以“似”为标准 ,而认为画的价值在于得物理、物性 ,这才是真正的“似”。而物理、物性 ,都是指事物得之于‘造化“的内在律动、生命感、变化感及此事物的独特的形态。董主张以“天机”作画 ,“天机”意味着艺术创作的最佳契机是只可有一、不能有二的 ,是审美创造主体和客体的不可再遇的契机。画家要获得“天机”要时时造访自然 ,在邂逅相遇的方式中体验“物我两忘”的境界。董还提出“以牛观牛”之说 ,其实是主张“以手观物”的审美观照角度  相似文献   

9.
张云飞 《文化学刊》2022,(9):252-255
“狂禅”一词开始便有两义,一是禅宗发展到第三和第四个阶段出现的喝骂佛祖的作风;二是指一种思想潮流,“这种潮流是王阳明开其端,以阳明后学尤其以王学左派之泰州学派为主流”。本文所讨论的是第二种含义,即晚明的“狂禅”思潮,对于晚明“狂禅”的形成、表现、结果进行阶段分析,进一步地探究晚明时期儒释合流的具体情状。晚明的“狂禅”似儒非儒似禅非禅,“狂禅”派们以其“不合时宜”的“狂”来表明、实现他们的以禅入儒、援佛解儒的理念,而这一理念也正是儒释两家思想融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10.
性朴论(非"性恶论")是荀子美学思想的根据。以此为基础,立足于性伪之分、强调化性起伪的"性伪合"则是荀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荀子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其关于礼乐的论述中,礼制之美、音乐之美等是荀子对先秦儒家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陈玲玲 《文化学刊》2015,(1):174-177
庄禅都是在自然的方式中求道,以本来面目对待自己、对待万物,以淡泊宁静之心入自然空灵之境,对人生采取超脱的审美态度,主张回到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体会自然的生意和生命的情趣,在大自然中去参禅悟道。庄禅的自然之心深得后世文人诗心,无论陶渊明还是王维,无论李白还是苏轼,无不崇尚古淡天真,以自然之境为美。  相似文献   

12.
吕向文 《文化学刊》2009,(2):157-159
堪称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是我国流传最久、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禅宗以其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直接推动了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趣等审美心理诸因素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明儒重民观的概述和探析,阐明自先泰儒家以来对重民观的承继与发展,即从"以民为本"的重民观发展到"由民为本"的重民观,尤其是黄宗羲的"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天下为本,君为客",君臣都是"天下的公仆";废"一家之法"以及"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把学校视为议政、参政、教育、监督的机关等,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民本思想的重民观,并且向近代民主主义的民本思想转化,极具进步意义,对现代文明也有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儒文化,即以中国大思想家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所创立、形成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之一。自其形成至今两千余年来,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它早已成为对绝大多数人都有着或轻或重影响的社会文化。把中国社会推向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就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条件即文化方面的国情看,儒文化存在了两千多年并至今仍对社会有着多方面重大影响。就原来曾深受儒文化影响而现在已走上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的经验来看,中国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对待儒文化,处理好儒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重视、弘扬儒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其对社会现代化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是促进中国社会协调地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促进儒文化实现新的变革,以适应我国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尼采早期思想中,"醉"专指酒神状态;而到了后期,他的"醉"内涵则包含了日神状态和酒神状态,把"醉"看作最基本的审美情绪。尼采所强调的"醉",是人的本能欲望的展示。他的以"醉"来拯救生命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便通过对醉的类别,成因、本质的浅析,探究他的生命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考察了唐代文士在封禅活动各个步骤中的主要任务,揭示唐代封禅是以儒生、文学之士为主角;唐代封禅给文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竞技的平台,大量文士因为封禅得到升迁,封禅也成为文士写干谒作品的题材。本文还梳理了唐代文士封禅观的演变过程,指出唐代文士的封禅观在当时是与主流思想一致的,后人基于不同的封禅观,对他们劝帝王封禅的行为横加訾议,这是有所偏颇的。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以雕缛成体"说和"自然之道"说的提出,具有整合自然审美理想和文章雕缛传统的特殊意义。考其实践基础,既有汉大赋兴盛以来穷思极想、铺排夸示的艺术倾向,又有山水诗兴起过程中巧构形似的艺术讲求;究其理论背景,一方面是汉魏以来崇尚心智创造的"智术"理念,一方面则是魏晋以降强调感物吟志的"应物"理念。《文心雕龙》因此而历史地形成了具有整合意味的自然雕饰美学观念。《文心雕龙》自然雕饰观念体系的展开方式,表现为"文体"论与"文术"论的并行互补,而其所以互补的机理则在于"成体有术"的文体方法论。作为中国古典自然雕饰美学理论经典的《文心雕龙》,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自然"与"雕缛"的整合问题。从"以雕缛成体"悟入"自然之道",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的简单二元对立思维,有助于体会中国传统"以技而进乎道"之"道术"论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18.
本体论是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对于二程理学本体论的理解,是研究二程理学的基础。二程理学虽然都秉持理一元论的本体论,但对于理和气的理解有所区别。程颢从对理求诸内出发,阐明了天、易、理、道的一贯性;程颢从理的无形出发,提出了"穷理""尽性""至于命"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刘波 《职业圈》2014,(17):11-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大企业或多或少都将经营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却忽视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将从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异同点与相互促进结合方面,论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一门科学,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理论、高尚的精神和正确的舆论去宣传群众、武装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崇高使命。从性质与内容上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包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