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常用的号有“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尊号”“官号”“斋号”“别号”等.下面分别介绍。 一、国号:国家的称号。有两首历代国号歌,兹录之:(一)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二)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相似文献   

2.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史记·五帝本纪》)。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每朝的创建者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国号的由来大致有七种:  相似文献   

3.
“大名”作为府、县政区名称,语源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郭偃的卜辞“万,盈数也;魏,大名也。”“大名”的语义释为“高大之极”,是大名府、大名县的独有解释,上古读音为“daiming”,清末在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下改读“daming”。因“魏,大名也”的卜辞吉兆,魏氏的郡望“大名堂”、三国曹魏和拓跋珪北魏的国号均取义这里。  相似文献   

4.
公元三八六年正月,我国鲜卑族的拓跋珪继代王位。四月,改国号“代”为“魏”,历史上称北魏,拓跋珪即北魏道武帝。 公元三九八年,魏王拓跋珪称帝,并宣布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魏国首都,开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自公元四九四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后因平城在洛阳之北,故一度被称为北京。如《魏书·韩显宗传》:“既定迁都,显宗上书……臣愿舆驾早还北京,以省诸州供账之费。并功专力,以营洛邑。则南州免杂徭之烦,北都息分析之叹”。此次上书之时,  相似文献   

5.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史记·五帝本纪》)。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每朝的创建者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国号的由来大致有七种:  相似文献   

6.
北魏前期的新民,是指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被北魏征服后迁往京师平城及其附近地区的人民.前期的新民是指新迁之民,到后来,新民的含义扩大为新附之民.绝大部分的新民从事农业生产.北魏在新民中实行计口授田制度,加速了北魏国家封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课文注:定国号叫张楚(张大楚国的意思)按:国号就是一个王朝或政权的名称。据史学家考证,国号的来源大致有四种情况;①根据政权的发迹地定国号,如周的祖先曾在周原一带活动,秦的始祖居住秦地,故分别以周、秦做国号。②根据封爵名定国号,晋朝因司马氏曾被封为晋公而取“晋”,隋朝因其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封为隋国公而用“隋”。③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号,如辽国的发迹地产镔铁(镔铁叫辽),因其坚固,故用来作国号。④根据谶语或文义定国号,如南齐国  相似文献   

8.
1.抓住年代特征记忆。有的年代的数字首尾相同,如383年“淝水之战”,525年北魏时期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626年李世民称帝,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局面,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351年刘福通领导红巾军大起义,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1861年垂帘听政,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等等。有的历史年代的数字很有规律。如1234年蒙古灭金,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1922年、1923年分别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大”、  相似文献   

9.
国号即国家或朝代的称号,如“汉、唐、元、明、清”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每当改朝换代之际,新的统治者总要变更国号,以显示新朝的圣明。国号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边疆问题影响北魏政治的始终,并最终演化为倾覆北魏皇祚的导火线.虽然北魏的边疆经略取得显著成就,但是由于北魏经济尚处于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中,不仅南部与南朝边境地区的拉锯局面仍然使疆土变动不定,而且北镇问题因孝文帝汉化进程过于急进而激化.代北和迁洛鲜卑人逐渐发生族群分化,北部边境屏障自我坍塌,北魏终于尝到了边疆问题处理不当的苦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