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处处彰显豪放飘逸的风格特色。过人的天赋,富裕开放的家庭,祖国瑰丽的山水,游侠的浪漫色彩,儒家兼善天下的政治理想,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等因素是其浪漫主义风格的要素。 相似文献
2.
康怀远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
唐代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其诗其人确实都洋溢着一种魄力宏大、无拘无束的豪放之气,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豪放包含着他豪放的人格和气质,并与他豪放的诗风和诗情相映照,共同组合成为一位血肉丰满、异乎寻常的布衣诗人、人民诗人.李白的豪放主要可以概括为以情抒豪,以景兴豪,以酒助豪,以仙赋豪,以长句写豪,整个地展示了情感性诗人的艺术精神和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丁恩全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5(4):4-6
以文为诗现象在李白的诗集中较为多见,又是韩愈诗歌的重要特点,它体现了诗人不拘于成见,勇于创新的特点,因此,从这一点比较二人的豪放风格的异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增文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3):35-38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姚红飞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4,(10):76-77
李白、苏轼同属中国诗词史上的豪放派代表,但因时代、文化及个体性格因素,二者之豪放又有本质的不同。李白近于在豪放中显示悲怆,苏轼却是在豪放中归于平静。 相似文献
7.
8.
关茂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72-74
李白和苏轼历来被认为是各自朝代豪放派的代表,代表了各自朝代的时代精神和最高文化水平,但是由于社会文化环境、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等的不同,他们的豪放的内涵又是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9.
杨晓霭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21-24,29
学道求仙、服食炼丹几乎贯穿了李白一生。李白曾两受道箓,成为道教徒。那么,道教信仰与其诗歌创作以及诗歌风格的形成有着怎样的深层联系?从道境的玄远窈冥与“飘逸”的超迈精神、道境的超绝无限与“飘逸”的洒脱韵度两个方面,可揭示李白超迈不羁的人格追求与以“清”为美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董洋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0(4):7-9
从历代文人对李白诗风的评价看,“飘逸”之美最为贴切。李白诗歌的飘逸之美有三大要素: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李白式极奇极幻的艺术思维;自然洒脱、纵逸天成的诗性语言。 相似文献
11.
罗艺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3):131-133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两位伟大诗人。在诗歌创作方法、审美意象、诗歌语言、创作体裁等诸多方面各显异彩,风格迥异,各有特长。李白长于七绝,夸张大胆、想象奇特、清新自然、天然浑成,体现了李白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杜甫尤善七律,取典型的人和事,呈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寓主观于客观,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形象,浸透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语言精练、准确,体现着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两人均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及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12.
对于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传统的看法都把它视为豪放词,本文在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词的确切涵义和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写作主张等综合阐释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这首词不应视为她的豪放之作。 相似文献
13.
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是其学习、沟通的主要场域,受众客体自主性、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具有不同于传统教育方法的特点。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客观背景及运用载体的研究,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同时,也会促进其实践活动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工作,可以更好的体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宝琴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1-94
李白在描写妇女的诗歌中,大量运用“花”,“月”,“玉”,“云”,“春”等一系列优美意侧面点染,烘托女性之美丽可爱,坚贞纯洁,构成了鲜明独特的诗歌意象群,从而使他笔下的女性成炎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的美而令人赞叹,其妇女诗也因之而显得高雅隽永。 相似文献
15.
贾至诗风清丽典雅,其诗歌创作在对仗艺术的积极探索、押韵艺术的不同凡响、用典艺术的灵活多样、炼字艺术的生动传神等四个方面均有出色的艺术表现,在唐诗诸家之中,亦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丹枫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4):68-70
章的前半部分通过考证,进一步论证了《戏赠杜甫》一诗非李白诗的种种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李杜关系予以重新检视,认为李杜的交情的确很好,但并没有达到后人通常认为的“知音”程度。而正确评价李杜友谊,为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诗歌及创作主张、思想经历,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不少学者在李白年谱和李白诗文笺注中给李白一些作品作了编年,特别是詹锳还撰写出了编年专著《李白诗文系年》,确定了李白在安徽写作的大部分诗文的时地。但是各家也都有一些疏漏,在时间、地点上颇有出入。本文在全面研读李白作品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李白在安徽所写诗文的时地重新进行了编定。 相似文献
18.
蜀人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李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的作者多数为蜀人,苏轼更为宋词的发展开疆拓土,“指出了向上一路”。而对李白与苏轼这两位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蜀人,在词的创作上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因李白词著作权的争议而很少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唐宋蜀词发展的梳理,认为苏轼词辉煌的成就本质上是向李白艺术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杜甫对李白的叙写主要有三类,正是这三类描写,刻画了全方位的李白形象。在整个唐代,也只有杜甫这般细致描摹出了李白姿态,这最早同时也是最真实的描绘,于后人认识李白,具有非凡之意义。社甫对李白诗歌的推崇,也正是体现了南北文化合流在李白身上的体现,奏出了真正的盛唐之音。可以说,杜甫叙写李白,在树立了李白形象及诗坛地位的同时,也问接确立了李杜的并列地位。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诗人与酒就有着不解之缘。唐代的两位大诗人李白与白居易同样爱酒嗜酒恋酒,酒是他们生活与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酒之于李白与酒之于白居易既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他们对人生友情的珍惜,还有就是失意之后的"以酒疗伤";而不同的背后,隐藏着的则是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处事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