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主要探讨了广告与消费的需要、广告与消费动机、以及消费趋势对广告的影响等几方面的问题,并对广告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文化的一般涵义与特征。然后分析了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与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关系。最后结合广告文案制作,从文化对消费心理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依次分析了广告的文化诉求。其中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商品市场被不断细分,广告成为现代企业的营销利器。本文以《广告对维吾尔人物质消费的影响--以乌鲁木齐市维吾尔人物质消费情况为范本》调查问卷为依据,分别从消费习惯、消费观念等方面,考察广告对维吾尔人物质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文化存在互动关系,广告语言与消费文化同样存在互动关系。广告语言反映并推动了消费文化的发展,消费文化塑造了广告语言的表达模式。广告创作必须遵循语言与文化的互动规律,准确、精炼地运用语言,契合主流文化的价值判断,同时又要充分反映区域文化的心理特征,使受众产生共鸣和向往。  相似文献   

5.
《申报》广告对近代上海物质消费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报》广告传播通过赋予商品一种文化色彩,使上海市民消费的不只是商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商品所带来的文化意义。文章突破了历史与经济的传统研究路线,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申报》广告对当时上海市民消费行为和方式的影响,并指出《申报》广告对二三十年代上海物质消费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二三十年代的《申报》广告是上海市民获知商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它通过一系列消费话语建构了健康、休闲、享乐、爱美、送礼等消费文化,为上海市民搭建了一种消费模式和形态。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精神消费文化影响下《申报》广告呈现的特色,并从消费品广告、消费观念广告两个维度深入探讨《申报》广告对二三十年代上海精神消费文化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周敏 《培训与研究》2007,24(4):68-70
广告可以看成是针对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刺激消费热情、调动潜在消费意识,最终促成购买行动的营销传播活动。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去审视广告运作,进一步阐明广告与营销系统的关系是广告自身新质变化的必要依据,从而避免陷入对广告功效的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符号消费与广告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符号消费在现代经济与文化中的意义日益凸现,作为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符号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而广告传媒作为符号消费的重要推介力量,具有正确解读符号消费、避免消费异化的重要功能.关键在于,必须规范广告伦理,建立广告文化的伦理批评机制,倡导社会伦理、媒体伦理和广告人行为自律,培育和建构健康、适度、自主、和谐的消费伦理,使广告活动与伦理道德文化精神相吻合,实现功利性与伦理性的逻辑统一.  相似文献   

9.
广告是引导消费的信息,广告管理是提高消费效果的保证。广告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提高消费效果,包括生产性消费效果和生活性消费效果。全面提高消费效果有赖于广告管理的强化。以广州市户外广告的"整治"为例,广告管理行为体现着宏观消费效果和微观消费效果的统一,包容着直接消费效果和间接消费效果,兼顾当前消费效果和长远消费效果。借鉴国外广告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和创新广告管理:健全强有力的广告管理机构;善用管制广告的硬性方法;严格界定欺骗性广告;完善广告业自律系统。要把国外广告管理和本土广告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广告一直是商家的重要宣传手段,本文对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广告是如何撬动客户的消费心理的,并对这一领域的后现代化趋势进行阐述,以促进我国广告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从广告修辞格的特性出发,以修辞活动与心理活动的紧密关系为立足点,按心理学研究的构架体系,用实例分析的具体操作方法,着力探讨了广告修辞格的心理基础以及对消费消费心理的影响,并为广告修辞格的正确运用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广告创意、广告艺术与广告文化的融合、影视与广告的融合等方面探索了现代广告的发展新趋势,认为广告由原来的理性的传播工具向着感性的艺术工具的方向发展,即注重感性的诉求,追求唯美的广告画面,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归属感;同时也努力通过影视对大众的消费模式进行引导以直接促进产品的销售.  相似文献   

13.
广告以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普遍性和审美性,使其成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艺术作品。文章从纯粹审美的无功利性、广告目标的功利性以及广告审美的无功利性几个方面,分析了广告审美无功利性的特点。虽然广告本身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但对广告的审美却也具有纯粹审美的无功利性特点,这可以为广告作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艺术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广告诉求是要依照心理学法则的,消费接受广告有五个阶段。引起注意:把广告的主题诉诸感觉,引起目标消费的注意,在广告表现形式上追求新颖,独特,使广告有明显的个性,有别于其它的广告。激发兴趣:引起目标消费注意是第一,第二步是针对消费的需要进行诉求,唤起人们对广告内容的进一步兴趣。刺激欲望:充分对目标消费进行劝说,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刺激其得到或拥有此产品或服务的欲望。加强记忆:简洁明了的记忆点,广告中醒目易记的广告语,简炼的标点,有个性的画面,能让消费留下记忆。满足消费的心理需求,导致购买行动是广告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现代化过程中,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广告利用形象符号制造出一系列消费幻象、虚拟的世界,刺激消费者消费。本文以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为基础,剖析广告的真实本质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广告通过不断唤起人们的物质欲望来创造新的消费意识,消费文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然而也有将人们带入对消费认识的误区的趋势。为了认清这种误区,应当着重分析广告是如何误导消费、如何促使消费话语成为社会文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广告作为重要的现代营销手段,愈来愈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消费意识。广告翻译也日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由于中英语言特点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广告翻译中产生了一些语言失误。本文通过对中译英广告翻译的实例分析,从语言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探讨这些语用失误,以期为中文广告英译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卫霞  杨小丽 《海外英语》2014,(14):219-221
众所周知,广告的终极目的是推销商品,即鼓励人们消费。因此,广告传播实质上就是制造一个又一个意识形态的神话。它通过富有诱惑力的各种符号,"召唤"着每一个消费者的内心欲望,并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召唤"机制中,使消费者实现自我消费身份的确认。广告在能指与所指、产品与意义之间任意连结,充分展现出广告传播的意识形态功能,为人们勾画出一个个美妙的幻象。这种幻象就是罗兰·巴特所谓的"神话"功能。论文旨在以罗兰·巴特的"神话"功能分析广告中的消费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赫巴德”广告奖的启示“我们呼吸的空气,是由氮气、氧气和广告组成的。”法国著名广告评论家罗叶尔·格兰的这句名言,说明广告已成为现今经济与社会生活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广告属于一座桥,它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联着消费,辅佐企业开拓市场,又引导人们进行消费...  相似文献   

20.
随着娱乐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在生活中消费娱乐并在娱乐中体验消费,娱乐化成为消费趋势。广告也逐渐发展成用娱乐的方式来行销,因此,植入式广告大行其道。我们可从品牌符号意义以及整合营销传播等方面来探讨植入式广告的运作策略,分析植入式广告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流程,构建出植入式广告的运作模式图,分析其发展趋势,以便能对业界更好地运用植入式广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