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经典课文。在教师的心目中,这是一篇老课文。老课文好不好教?请听听一位教师的看法:这是一篇老课文,但我在教学此文时却还是穿老鞋走老路,毫无创新,感觉很失败,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2.
《科利亚的木匣》是小学六年制第七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因这篇课文所在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主要内容",所以不少教师导学这篇课文的步骤基本上是:先让学生初读全文,了解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有了初步了解后,  相似文献   

3.
《丑小鸭》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老课文。多少年来,不论学生如何变化,教学这一课,教师几乎都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直抒胸臆的回答,一是学生情不自禁的疑问。  相似文献   

4.
三年级学生作文刚刚起步,仅靠每学期有限的几次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进行作文训练,找准作文训练的切入点。一、从课文的结构分析切入刚刚学习写作的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只是简单的语言片段,还没有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教师要借助教材有目的地进行作文结构的训练。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5课《赶海》的结构是典型的"总—分—总":师: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发现吗?生1:我发现课文开头是歌词"小时候,妈妈对我讲……",课文结尾还是这段歌词。师:这叫做"首尾呼应"。教师解释"首尾呼应"的含义。师:这篇课文是怎么运用"首尾呼应"的?生2:先写"我"闹着舅舅带"我"去赶海,接着写"我"赶  相似文献   

5.
一、一节课引起的思考听一位教师执教老舍的《猫》,忽然产生一个疑问。什么疑问?暂且搁一搁。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是:(1)学生通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先写了猫的什么特点,后写了小猫的什么?(2)当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到"古怪"和"可爱"后,教师又问":古怪"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先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3)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表现猫"古怪"的语句,抓住"老实—贪玩、  相似文献   

6.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  相似文献   

7.
正《詹天佑》是一篇老课文,列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讲述了清朝末年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文中第4自然段第1句话是这样的: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一次,执教这篇课文讲到这句话时,我请学生给"毅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有学生说"坚决",也有说"坚定",还有说"毫不犹豫"。我均一一板书。这时,班长潘言站起来说道:"我仔细读了课文,觉得詹天佑在接受任务前他是犹豫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实录《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里也是一篇老课文。听过好几位老师上这篇课文,总留给我相同的印象:蔺相如有勇有谋,胸襟宽阔,一个坦坦荡荡的角色;廉颇一介莽夫,居功自傲,虽能负荆请罪,但总令人觉得他是起衬托作用的反面人物。而最近听一位老  相似文献   

9.
《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老课文如何才能教出新意呢?高乃松老师的这堂课让我们眼前一亮。他一改过去那种逐段分析的传统教法,而是将灵活多样、别开生面的"读"和精妙老道、拨云见日的"导"有机结合,集激发兴趣、教给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于一体,寓情感渗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之中,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节扎扎实实的、原汁原味的语文课。本期,我们将这篇课堂实录及郑明江老师的评析推荐给大家,意在就"老课文如何新教"这个问题上能使大家得到一些启示,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可以说是一篇老课文了,位于旧人教版的第一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的第一篇,是高一新生在进入高中文言文学习阶段首先遇到的一篇课文,编者这样安排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从中也可见这篇课文的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在新的人教版中,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一】阅读鉴赏第二单元文言文阅读鉴赏的第一篇,其作用和地位同样重要。为此,笔者是这样来设计讲授这篇课文的。  相似文献   

11.
【课文导入】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老"课文,却总是令人常读常新。《春》的魅力何在?《春》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技巧揭秘】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美文:情美、景美、辞美,美不胜收。意蕴的情感美。《春》读起来为什么那么生动感人?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2.
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2014年6月7日上了一节公开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恰巧是比赛课,成绩可观。而时至今日,才猛然发现,这课是一篇多么有争议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篇赞颂德国人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意境的课吗?许多大家提出这样的疑问。语文教师是否对教材挖掘得"过"了呢,有时候,可能连作者写作当时都没有的情感都被教师挖掘出来了,真是很佩服教师的挖掘能力,解读功夫。作为语文教师,要让自己"语文"起来,要让学生"语文"起来,不但要读作品,更要读作者。  相似文献   

13.
罗夕花 《中国教师》2014,(24):37-37
<正>一、两名教师同讲一篇课文我校级组语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两名教师都执教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掌声》。第一名教师从"单元导语"导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入第八单元的学习(P P T出示第八组"单元导语"),这是本单元的导语,谁来读?生:(有感情地朗读)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爱,还可以怎样表达?本组课文会告诉我们怎样去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长江三峡》是一篇老课文,教师要力求教出新意。在教学时,可采用如下的步骤:研习文本,提出问题;整合问题,解决问题;读补充材料,观三峡变迁。老课新教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一是必须重新备课;二是大胆让学生提问;三是要有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5.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叙事与感悟有机结合,二是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位教师均能根据课文表达上的这两个特点来设计教学。一是"事"与"理"结合。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不"孤立",而是与"事"有机结合,或在"事"中渗透"理",或以"事"  相似文献   

16.
一篇课文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复合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在确定课文教学内容或者说在确定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教什么"的时候往往感到很茫然,要么什么都教,要么任意为之,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究其实质,这是受传统教学论"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理论影响的结果.教师在确定课文"教什么"的时候"目中无人",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更没有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规律来展开课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因此,要解决确定课文"教什么"的问题,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楼翀 《小学语文》2008,(1):60-61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将相和》一课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一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教师对于教材内容都相当熟悉。这样一篇老课文,如果我们重新细读,会对它的语言特色把握更准,人文内涵理解更深。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第七册《草地夜行》,是一篇记叙文。全文可分五个大段,重点是第四段;写的主要人物是老红军。怎样教这篇课文呢?教材编者要求以这篇课文作为范例,指导学生理解如何读懂一  相似文献   

19.
面对阅读的低效和无效,教师对于教学文本的解读需要从两个意识——文体意识和课程意识入手。文体意识是教师作为普通读者思考这篇课文"有什么",然后渗透课程意识——立足于课标以及这篇课文在各个教材中定位并思考这篇课文"可以教什么",最后通过意识融合思考这篇课文"实际需要教什么"。以《背影》为例,具体从两个意识方面深刻解读并指出其实际的教学点。  相似文献   

20.
<正>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老师曾送给我们一句话:"有人说,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问题是,你们要指给学生们一条河。"这句话,我至今不敢忘焉。语文教师的备课,经常是要上什么,就准备什么。比如要教一篇课文,教师就会将课文和与课文相关的问题研究透彻,了然于心。这就有了一杯水,可以走上课堂,教授学生了。这样的备课,自然有其意义。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