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引读,能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一步地提升,真正实现和文本的对话,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以《十五从军征》为例,教师恰到好处地安排了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引读。这种引读,  相似文献   

2.
引读,是指学生根据教师铺垫性插话的导引朗读课文,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朗读方法.教师的引读具有启发想象、指引思路、指示性质的作用,它的精髓在于"以引代读,寓讲于读"."情感引读"是引读法的一种,指教师利用课文原有的词句或添加的词语,在引读时赋予强烈的情感,以引发接读学生的感情,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文字,从而读懂课文,受到感染,真正达到"口诵心惟"的境界.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上<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以课题为切入点,通过反复引读课题,激荡了学生的情感浪花,掀起了阵阵波澜.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由于课业重,加之教师缺少必要的引领,对阅读往往缺少兴趣。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呢?笔者认为,可采取有效的师生互动阅读方式达到这一目标。引读,哲思诱趣;导读,授之以渔;共读,互享智慧;评读,创意融融。如此,"四读"联奏,自然可演绎精彩的阅读"妙音"。  相似文献   

4.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什么?让学生读通课文。在对一个班级不了解的情况下,如何快速了解学生们的语文水平?让学生朗读课文。学好语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读通课文"。那么,如何训练学生读通课文呢?一、明确目标"读通"就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个训练目标,教师要了然于胸。"读通"只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把握标点符号和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读  相似文献   

6.
课外阅读指导包括读前导读、读中指导和读后交流。读前导读固然重要,但读后的交流也必不可少。从阅读心理来看,读者读完某一文本时就有一种与人交流和表达的愿望,愿望一旦达成,有可能促进其阅读理解,提高其阅读兴趣,达到推动阅读的目的。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课外阅读交流更有效呢?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有效课的外阅读交流可分四步走:第一步,熟悉内容;第二步,定准目标;第三步,选准聊点;第四步,引君畅言。  相似文献   

7.
教师主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言感受,在读中陶冶情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的基本策略保证学生充分地读,促进学生自主地读,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自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自学的一种学习方法。初中历史教师立足于"先学后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分以下三个步骤:明确方法,教师教读培养学生自学力;善疑巧问,教师引读树立思维独立性;勇于探究,学生自读培养思考自觉性。  相似文献   

9.
"让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在历史教学中,"让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变"讲"为"引",通过让学生做,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议,促使课堂从讲授式向探究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读"与"思"是不可分割的。在学习过程中,两种行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作为阅读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思考,学会从不同侧面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1.
王世英 《考试周刊》2013,(30):51-52
读是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借助于读可以诱发一连串的反馈,增强自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怎样进行"读"的训练呢?自由轻声读便于思维与品味;个别读或齐读能为深入感知课文做铺垫;带着问题默读有利于掌握本段内容的要点;轮读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适时范读,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读,可以集中品味优美词句、深究对话感情色彩、推敲重点难点、读懂丰富的联想;分角色朗读能够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配乐朗读是在学习优美的诗词、散文时常用的方法;评读蕴含着体验、分析、品味、欣赏、模拟,但又不是简单的模仿。本文就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正>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般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方式,文言文教学尤为如此。这样,教师上课主观地照本宣科,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近年来,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在文言文教学中参照外地先进学校的经验,尝试使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读、译、练、背、总"五步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一、"读、译、练、背、总"五步教学模式第一步:读。首先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鼓  相似文献   

13.
当今小语界的共识是;医治小语教学费时多收效差的根本良方是学生为主、训练为主、读书为主。我们从教学现场上了解到,怎样指导学生读书是众多小语教师十分急切需要的。一、练读的常见形式1.范读。即教师示范性朗读,有助于正确的朗读导向,使学生读时有路可循,有样可依。2.引读。即师生对读或问读的一种形式。引读可分为:①提示性引读,即教师引读文中的某个词或句子,学生接读。②插问式引读,即从文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朗读。③添词式引读,即教师添加表示逻辑  相似文献   

14.
一、引读评价不能盲目求“新”一部分教师为了突出课改新理念,课堂上盲目运用“新”套路,对学生的研读、讨论、交流等活动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进行有效指导,只是在形式上一味地模仿公开课上教师的引读方式。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读”……这样的流行语充斥于整个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完全流于形式,学生还没坐稳,老师已示意时间到了;有些教师把尊重学生独特感悟与体验完全绝对化,只要学生有感受、有见解,教师就一味地鼓励。例如,在一堂《狐狸和乌鸦》的语文课上,某位教师引导大家评…  相似文献   

15.
曹静 《学子》2012,(11):61-62
一、引读之解读:问渠哪得清如许引读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方式。引读不同于"领导读"或"交互读","领导读"是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交互读"是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引读则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提纲挈领,经过思考理解,...  相似文献   

16.
许洁 《学周刊C版》2010,(9):200-2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读的重要性,而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则离不开有效地引“读”。引读教法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加解读、把握文本的深度.能使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感受体味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实现学习的个体化。与其说让学生高效地“读”,不如说教师高效地“引”。笔者认为,高效率的课堂,恰到好处地引读,也别样出彩.  相似文献   

17.
要充分发挥读的功效,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作用。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所能奏效的,要靠教师的得法引导。教师要认真研究、正确而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阅读中“引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施萍一老师的这节《清平乐村居》,努力发现"文本特质",并基于儿童的经验,将文本"符号的表达"再现为真实的生活画面,因而这是一节澹而有味,"余味"深长的语文课。一、语文味读的味道。诗词教学"入境始与亲",初读阶段,施老师用最简单的语文手段引学生"入境",那就是读:一读,由诗到词,一步步发现词与诗的不同不处,简明词的文  相似文献   

19.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智慧地处理"让学"与"引思"的关系,教师要适时"引"、有效"引"、智慧"引",课堂才会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20.
<正>一、读懂原文抓中心"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特别是精华段落,要重点地多读几次,读的目的不单纯为了欣赏,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读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悟?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读文章前,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文章作者等。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