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力求构建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并延伸到生活实践中的开放式教学流程。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多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活动素材,引导儿童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经历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慢慢熏陶其情感,渐渐孕育其品质。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潜能和个性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3.
新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应指向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简言之,品德与生活课因活动而精彩,在教学中需以"活动"来盘活课堂,通过游戏活动来激活兴趣,通过操作活动来熏陶品德,通过欣赏活动来生成感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本课题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有益的启迪,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师备课时,除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外,还应注意"三点":一要明确每课的活动目标;二要体现学科特点;三是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环节恰当、意图明确.本文提供了两课完整的教学设计与评析范例,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探索备课方略.  相似文献   

6.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使其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既深化内涵,又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把学校资源充分利用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实践中,变室内为室外,引领学生"活动中感悟,活动中提炼,评价中总结;实践中提升,延伸中创新",以此使教学更加充实,贴近学生,从而提高实效。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具有呈现方式的交往性特点,应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应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新教材具有意义生成性特点,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体验性学习;新教材具有延展性、非固定化特点,应特别注重开放性教学;新教材具有教育观点的渗透性特点,应让儿童在孕育生活感受的同时,伺机对其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8.
刘金玉 《成才之路》2012,(8):12-I000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蔡昱 《教育教学论坛》2012,(25):126-127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使他们"乐于探究、热爱生活"。本文将尝试解决如何实现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育人的理想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主旨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身边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品德与生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会正确待人处事方法,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学习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形式,设计许多教学活动,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讲解课本知识,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吸收了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也是没有意义的。本文认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必须要把握教学的一个"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1.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12.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活动的有效开展关系着课堂的成效。教师应该从情感、环境、组织、秩序四个方面进行调控,整合资源,有的放矢,以生为本,做到"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是我国2001年课改后在小学低年级新设置的一门课程。迄今为止,共有15个版本的《品德与生活》教科书通过教育部审定,并在全国各实验区使用。各版本都注意将品德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养成儿童的品德,锻炼儿童的能力。与此同时,每个版本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课程设置的时间不长,教科书的编写不可避免地在生活性、通用性、可读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关注这些不足、研究解决的办法,将有助于提高教科书的编写质量并推进本门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对其中所涉及的农村文化进行分析。结论是:现行教材中农村文化所涉及内容应占教材全体文化的56%;并预测出2013—2022年新一周期里,新编或修订版教材中农村文化所涉及内容应占比例约为43%。解决教材中农村文化偏少的主要对策有:按照农村在校小学生数在全体在校小学生数中的比例,并结合未来我国城镇化的水平,调整教材中农村文化内容所占的比例;调整农村文化部分子维度内容的呈现,矫正教材中城市中心的价值偏向;在教材中适当增加"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村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对我国未来小学品德课教材的编制与修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把握自我,并在其与生活、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儿童与生活”入手,实施活动化教学,能有效提高品德课程的教学功效.  相似文献   

16.
困难怎样去克服,在克服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坚持学生说不出来,而教师要求的也只是学生一个完美的答案。因为分数就是指挥棒,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其实学生在活动中能否积极投入,能否去努力探索,这个参与的过程十分重要,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该从学生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丰富,情感得到渲染,品质得到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真实世界去出发,运用自己的认识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自己真实的感受。在教学中,笔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论指导下,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生活化的体验让学生愉快地活动,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法去教育学生的认知,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东芳 《吉林教育》2007,(11):36-36
一、确定活动主题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主题分几个层次,如"我生活的地方"是单元主题,单元主题下面可以分成"我爱家乡山和水"、"家乡的物产多又多"、"我家门前新事多"3个二级主题活动,每个二级主题  相似文献   

19.
某校要举行一次"教学之春"课堂展示活动.张老师执教的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他们需要关爱》一课.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既承载着学生的德育教育,又肩负着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以教材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巧用生活资源,使教学生活化""走出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品德和生活的结合,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