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名篇,也是我国文学史中最早的叙事诗,差不多所有的《诗经》选注本或选译本以及古代诗歌选本或古代文学作品选本都加选入。清陈澧在《读<诗>日录》中说“此篇绝妙”。钱钟书先生也在《管锥编》中称赞这首诗“层次分明,工于叙事”。但是,这首诗在整体上尽管不难懂,但在个别字句的解释上却还有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之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屈原的《离骚》,称赞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并指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汉文学史纲要》)《离骚》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文拟对《离骚》独特的艺术构思,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管锥编》中每好就“诗史之别”立言。对此 ,过去往往只是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 ;其实钱氏此论非泛然者 ,而是关乎近、现代的学术背景。考察陈寅恪先生的“以诗证史”可以看出 ,钱氏所论与陈氏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4.
《围城》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文三个方面,即“讽刺与幽默”、“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冷峻的智慧之光”等,分析了《围城》在艺术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今日国中文论界,不知“通感”为何物者,谅无其人,而溯我国文论“通感”概念之由来,论者几莫不首推钱钟书先生之《通感》一文。诚然,钱先生之《通感》,轻拈西哲亚里士多德《心灵论》中“感觉移借”之说,博陈中诗西句、今典古文,摛翰振藻,摅其意而弘观之,令人耳目一新。该文首刊于《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识者无多,七十年代末收入《旧文四篇》(其后又收入《七缀集》等),随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的“被人重新发现”而大畅于世。“通感”观念之流行,端赖钱公  相似文献   

6.
唐宋诗的比较自古未绝,最著名的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而论宋诗者多沿用严羽批评苏、黄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辩》)来诟病宋诗,实际上无论宗唐、宗宋亦或是“唐音”和“宋调”均无高下之分,只不过是体现了两种诗境上的不同美学风格,即唐诗美在情辞,宋诗美在俗事。本文意在通过唐宋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比较来阐明此特点。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有“新《儒林外史》”之誉的《围城》是他的大手笔。由于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驾驭语言的能力特别强,因而,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语言诙谐幽默,让人拍案叫绝。中学生朋友阅读《围城》可先从欣赏其妙趣横生的语言开  相似文献   

8.
A.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钱钟书先生,不以文名,而是以学术传世。他的《谈艺录》、《管锥篇》,纵论中西文化、风物、人事、艺术、美学。谓之博大精深,不为过;称之学界泰斗.也不为过。以博雅学术闻名的钟书先生,在四十年代“客串”文坛,写作有一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一部不太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小记     
1985年冬,香港记者、女作家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时任《文艺报》副主编的吴泰昌先生帮忙。吴先生先打了个电话,被钱先生婉拒。无奈之下,吴泰昌决定来一次突然袭击。
  一天下午,他和林湄突然出现在钱钟书的家门口。一见面,钱钟书便笑哈哈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由于林湄是带着香港文学杂志社社长刘一鬯先生的问候,加之吴泰昌又是老朋友,钱钟书破例接受了林湄的采访。但钱钟书要求林湄不做笔记不录音。采访结束后,林湄根据记忆写了一篇文章《速写钱钟书》。稿子写成后,林湄将文章寄钱钟书审阅。钱钟书做了多处修改,把那些称赞他的话全部删去。在给林湄的回信中,钱钟书这样写道:“大稿活泼有感情,但吹捧太过,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也会引起反感。过奖必将招骂,这是辩证法……”在“违反我的人生哲学”这一句旁,钱钟书特意加上小圆圈,以表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知了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方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杨万里别号诚斋,是南宋与陆游齐名的大诗人。他的诗以写景见长,富于生趣,语言平易,叫“诚斋体”。钱钟书先生在其《宋诗选注》中称赞他“用敏捷灵巧的手段,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朴学宗师顾炎武以传统经学价值取向为标准品评、抨击明代学术之空疏浅陋,认为古学弃于明,经学亡于明,剽窃之风盛于明,改窜古书之习猖獗于明,制义所利在“空疏之人”,最没有学问的也就数明代人了(参见《日知录》)。此后,在《诗经》学史研究中,学者对明代《诗经》学多为贬抑之词,以为“明人之学,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胡朴安《诗经学》)。多以为“明代《诗经》学”学者不过数位,著作不过数部,而且或真伪不辨,或“无甚精义”,或“多凭臆说”,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山西大学教授刘毓庆先生在北京大学师从褚斌杰先生  相似文献   

12.
闲中读黄裳先生的《榆下说书》,见其中披露了钱钟书于1980年初春写给黄裳的一封信。信中有“弟老而无成,壮已多悔,于贾宝玉所谓‘小时候干的营生’,讳莫如深”云云,是就其“少作”而谈的。又查《〈围城〉日译本序》见钱老先生更其明确地把《围城》一书,“只看成贾宝玉所谓‘小时候干的营生’”遂大觉有趣。还想起钱钟书先生在各种场合,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对《围城》的“不很满意”,这就让我开始不停地琢磨一个问题:钱钟书之不满意《围城》,究竟是因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叶青 《家长》2006,(Z2)
钱钟书先生学富五车,才华横溢。透过他的成长历程,人们不禁十分羡慕他自由无羁的童年。试想,倘若钱钟书先生负笈于今日,怎能以15分的数学成绩进入大名鼎鼎的清华园?七八岁时又怎能天天得闲跟着伯父去茶馆,一边吃酥油饼一边看从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书,而后回家手舞足蹈、唾沫星儿横飞地给弟弟讲李元霸、裴元庆、杨林等人叶的故事呢?比起如今的“小天才”、小学究”们,钱钟书孩提时代所受的教育似乎太不入流了。然而毋庸置疑,钱钟书是幸运的。他无拘无束地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随心所欲地学到了想学的知识,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14.
姜夔为南宋著名诗人,惜其诗为词名所掩,论者甚少,殊为憾事。白石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为其词作数量之两倍,并有《白石道人说诗》。可见在白石文学事业中,诗歌占有极为重要位置。白石在当时诗名甚大,与诗坛宿老均有密切交往。这些前辈名家对白石诗才亦极为称赏。杨万里有诗赞曰:“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推白石作先锋”。萧德藻以为“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诗翁们的推许称赞,充分说明白石在诗坛上的重要地位。而今人对白石诗之所以不够重视,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对白石师承关系、创作道路有所曲解;二是对其独特诗风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15.
梁代萧统《陶渊明传》称陶渊明“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自况”“实录”之说诚可信。然知世方可论,观照“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之晋宋社会,《五柳先生传》不仅应视为安贫乐道的述怀之作,也应视为刺世嫉邪的针砭之。钱钟书先生评日:“‘不’字为一篇眼目,……重言积字,即示狷之有所不为”,“‘不’之言,若无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钱先生之论,是解读《五柳先生传》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一) 关于比喻有柄有边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拈出“比喻有两柄亦有多边”。所谓喻有两柄,指“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钱先生借斯多噶派哲人语“万物各有两柄,人手当择所执”,并合采慎到,韩非“二柄”(“威德”与“刑德”)之称,命之为“比喻之两柄”,例如钱氏所举秤喻:“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全三国文》卷五九诸葛亮《与人书》),以秤喻人之无成见私心;而“这心之正,却如秤一  相似文献   

17.
贯通中西、融汇今古的钱钟书先生,被人誉为“文化昆仑”。其夫人杨绛也以“夫唱妇随”的姿态,在自己创作的《洗澡》中,步钱先生《围城》的后尘,以知识分子的精微,文人学士的雅谑,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群知识分子及其周围环境的世态人情。 《洗澡》一书是以解放初期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运动情况为题材的。这部作品,就其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8.
“理趣” ,顾名思义 ,即说理而有情趣。所谓“趣” ,是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言的 ,它要求诗歌能以形象的说理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理趣”的范围如何界定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若夫理趣 ,则理寓其中……赋物以明理 ,非取譬于近 ,乃举例以概也。”周振甫先生在《钱钟书 (谈艺录 )读本》“前言”中进一步解析说 :“钱先生认为理趣之旨 ,极为精微……诗贵有理趣 ,反对下理语。理语是理学家把说理的话写成韵语 ,不是诗。理趣不是借物作比喻来说理 ,而是举景物作例来概括所说的理。”周先生在解析中用“理趣是”和“理趣不是……而是……  相似文献   

19.
无锡,是学贯中西的当代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故里。马头墙高耸在晴空下,黑瓦粉壁,白成韵味。江南旧时的民宅、虽是平房、也别有情致和气势。这座钱氏老宅,墙基处一块条石上镌着“钱绳武堂”字样,即取《左传》“与我同物”之义,所谓绳其祖武也。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就是清末一位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20.
《离骚》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了《离骚》中的“前后失照”之处。这是由“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二句切入的。王逸《楚辞章法》说:“‘蛾眉’,美好之人”,洪兴祖《补注》则谓“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似此,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