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法化是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当代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语法化体现了人的认知及语言的共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以英语人体词"head"和汉语人体词"头"为例,分析英汉人体名词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特征及机制.  相似文献   

2.
王梓灼 《考试周刊》2013,(10):10-10
关于身体词汇的惯用表达无论是在韩国语还是在汉语中都有着两层分化,一种是直接明白地表达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一种是通过不同方向和方面的扩张来表达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作者对韩国语"■■"和汉语"头"的惯用表达的构成方面进行惯用分类及对比。  相似文献   

3.
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原有范畴特征,同时又获得新范畴的特征和功能的过程.汉语名词在非范畴化过程中,意义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主观化,意义主观化是非范畴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本文通过对非范畴化后汉语名词词义的主观化分析发现,其意义的主观化源于语法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原先名词的实词意义不断弱化,而形容词性功能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4.
“ ”和“ ”是韩国语被动态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在表达被动义这一方面两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两者在意义和形式上是有细微差别的。为使初学者准确把握这两种被动态表现的语义和使用环境,对比分析了两者对谓词的选择情况及其语义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5.
李康 《考试周刊》2014,(80):38-38
近年来,学习韩语的中国人日益增多,由于文化上的同源性,中国人在学习韩语上有明显优势。但是,韩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因而韩语学习充满挑战性。充分了解韩语和韩语各自的语法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学习韩语。  相似文献   

6.
朱洁 《考试周刊》2011,(46):40-42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一个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法化的主要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脱语义化、延伸、脱范畴化和腐蚀,隐喻和转喻。借助语法化理论对现代汉语"门"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究"门"的涵义及用法的演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门"的语法化进行考察,可以得知"门"其实是一个多义范畴。本文对"门"的作为后缀的用法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就是"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动词短语; 2.副词; 3.连词; 4.话语标记。从最初表强化判断的动词短语到话语标记,这是"就是"不断主观化的反映。首先从共时层面分析不同类别的"就是"大致演变轨迹及其主观化程度差异,认为"就是"在语义功能上经历了以下过程:强化判断—强调焦点—假设让步—话语标记。接着从历时角度讨论"就是"的语法化过程及机制,认为"就是"的语法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一致式和隐喻式两种语法结构的介绍,着重探讨了语法隐喻的来源一名词化,其语义功能转化和语篇功能。并对科技文体中的名词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化进程上的不同和原因。  相似文献   

9.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法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正处在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之中,表现为:这一结构中的程度副词和名词,其句法功能得到扩展,其语义逐渐虚化。从新语法结构出现的四个典型特征亦可以判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法化趋势。这一结构至少符合认同、隐喻、类推三种语法化机制。"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将在人们的心理和语言中进一步凝固化、合法化,最终成为一个稳定的句法格式。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119-125
在南宋时,"大要"由名词完全语法化为范围副词,其语法化的动因有句法环境、语义相宜、使用频率较高等,其语法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在隐喻机制作用下,"大要"继续语法化为语气副词。从民国时期开始,"大要"终止了语法化进程,两种副词用法用例急剧减少,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11.
韩国语语法中表示"推测"的惯用形较多,而在国内使用的韩国语教材中,对"推测"惯用形的语法说明大多简单的概括为:"相当于汉语的‘好像、可能、似乎……’",这并不能使学生正确区别它们的含义。笔者从韩国语教育角度出发,重新对"推测"惯用形语法进行总结,希望对韩国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黄敬轩 《双语学习》2007,(5M):68-70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代汉语介词“就”演变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为"词缀化的最终完成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从自身系动词的用法中发展而来的。受当时双音化趋势的影响,"为"逐渐与前面作状语的单音词粘合在一起,由此开始了它词缀化的历程。之后随着"单音节词+为+VP"形式的出现,"为"的系动词意义开始消失,最终降格定型为一个只有语法意义的词缀。在类推的作用下,"为"的构词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其作为词缀的双音节副词在中古时期开始不断产生。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朝""夕"常用作名词,二者并列连用为名词短语,后发生词汇化,成为一个并列复合词,表"时日,光阴"义,也可指"非常短的时间"。唐代时,"朝夕"虚化为副词,表示"时时,常常",其副词用法的产生是语法化的结果。而"日夕"也经历了类似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可是”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是"经历了从偏正短语到副词到转折连词的演化过程。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和使用"可是",本文考察与分析了"可是"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千万"由数词语法化为程度副词,之后又进一步虚化为语气副词。数词"千万"在先秦出现,表确数或约数。在句法位置变化、主观性增强、使用频率升高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数词"千万"在唐代时被重新分析为副词,隐喻是其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不消说最早出现于北宋,后从最初的短语到现在常用的话语标记,其语法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仅仅表示不用说的短语;2.表示主观判断的固定短语;3.可以独立成分句的话语标记。其最初的含义越来越虚化,主观化程度越来越高。不消说的语法化完成于明朝。  相似文献   

18.
复音连词"不止"是由否定副词"不"和实义动词"止"经常共现而进一步虚化成的凝固结构。作为偏正短语,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作为连词,它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明代进一步发展。但从清代开始,直至现代汉语中,"不止"因受平行语法化的影响,其连词用法趋于停滞,偏正短语"不+止(V)"反而被高频率地使用。主要从"不止"的词汇化;"不止"的语法化;平行语法化的发生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作为汉语里一类特殊的语汇单位,汉语成语或由短语和句子演变而成,或是语篇词汇化的结果,各类成语的词汇化程度不同,同时成语的演变也表现出一定的语法化趋势。成语的演变集词汇化和语法化为一身,词汇化并非孤立地进行,它伴随着语法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的“像”有表示相似、引出标准、表示列举和标记话题等功能。上述功能之间存在演化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像”的主观性逐渐增强,这可以从命题功能、听话人情态以及路径隐喻的角度得到证明。上述演化过程得到了跨语言事实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