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误区之一:混淆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混淆了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把高智力等同于高创造力。结果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只知提高学生的智力,不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导致学生向“智力高于一切,成绩决定乾坤”的方向发展。误区之二: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极不平衡。创造力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充分发展、有机结合的结果。可惜的是,在迄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高于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其结果,聚合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以忽视甚至抑制发散思维为背景、为代价的。据美国的一项调…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思维是以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基础,由多种思维形式组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既包括抽象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主要包括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等,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综合性、求异性及独创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创新的民族才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民族。同样,教学也需要创新,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什么是创新思维呢?简言之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特点。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四种基本思维形式之一。它的表现形式有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创造想象、逻辑思维等。写作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以观察力为基础,有赖于想象的参与,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巧妙的结合,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在写作中创造性思维对写作语言语法中的句式选择、词汇用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还应在写作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使两者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马艳红 《天中学刊》2002,17(4):117-118
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充分发展、有机结合的产物。其中,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定向的思维,又叫扩散思维、立体思维、辐射思维。它的显著特征是思维不依常规,不受固有模式束缚,多方向、多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发散思维往往被视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测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普遍偏重培养聚合思维,即重视知识的注入过程,而忽视知识的创新过程,甚至,聚合思维的发展是以抑制发散思维为代价的。在这种倾向下,学生被知识的规律性和解题的经验性所束缚,逐步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相似文献   

7.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不依赖于常规,寻求变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聚合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于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而超越感知,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开发。我们作为物理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相似文献   

9.
开展以"转变学生的传统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地里教学中应怎样加强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等等结合,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是目前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它的关键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改交传统思维和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从种种聚合思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去追求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给人带来的种种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培养学生多元性数学思维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一、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就是以不同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它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题多解问题,寻求多种途径的解法,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分析,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任剑宏 《四川教育》2014,(10):45-45
创新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后者促进前者的形成,前者反过来也促进后者的发展.创造性思维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为人类思维高级阶段.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与聚合思维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及直觉思维.在促进创新性个性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教学重点,创新的心理基础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必要性 发散性思维是人们依据研究的对象所提供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和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探求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它表现为思维广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赵晓伟 《学周刊C版》2011,(7):164-165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常说发散思维,何为发散思维呢?从理论上说,发散性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也就是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培养中聚合思维的意义和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性培养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中心,创造性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心理科学研究证实,聚合思维在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创造性培养中,重视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要注意强化聚合思维。  相似文献   

17.
王新 《文教资料》2006,(6):123-125
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阅读文本,就是运用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思维方法建构新的意义。中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创新思维一般表现在直觉思维、想像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中。语文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的这几种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有:一是营造良好的环境的策略;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力和学习个性、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积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二是培养创新习惯的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培养深层阅读的好习惯,学会与课本与作者进行对话和心灵交流。三是优化思维品质的策略;着重优化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总之,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训练,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科中的聚合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发散思维的方向正好相反,呈现复合性、集中性、时政性的特征。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时政热点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聚合创新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的培养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9.
[习作内容]根据《龟兔赛跑》这个故事的内容 ,打破常规思维定势 ,发挥想象 ,续写故事。[训练目的要求]1 以故事内容为依据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展开合理的想象 ,激活和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 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启发学生思维与口述]一、启发学生想象先说后写1 激发兴趣。同学们 ,你们都爱听童话故事 ,爱读童话故事 ,心里一定装着许多童话故事 :什么白雪公主啦 ,灰姑娘啦 ,狐狸和乌鸦啦 ,什么狼和小羊啦等等 ,真是离奇有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编童话故事?看谁编得更离奇、更有趣、…  相似文献   

20.
重视发散思维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育过份强调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教学,这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因此,教学中强化发散思维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