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5~16世纪,中国郑和的七次下西洋与欧洲的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远航同 时成为当时之盛举。但东西方的航海又明显存在着不同,即双方的历史背景不同、双方 的动机不同、双方的领头人不同、双方的地理观不同、双方在航海过程中的活动不同和 双方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
航海禁忌是航海文化重要部分,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航海禁忌对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从语言、数字、颜色、物品等七个方面对中西方航海禁忌进行比较与探讨,剖析航海禁忌起源及中西方航海禁忌异同,以期提高航海从业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15世纪,世界兴起一股巨大的航海热潮,中国郑和下西洋、西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都为世界航海史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本文旨在探究造成二者之间差异的深层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娄丽芝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13-17,34
15世纪全球有过三次大的航海活动,即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比较而言,郑和航海较后者时间早、规模大、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是友谊和进步,而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则是进行殖民掠夺,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同时,由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不同原因,中西航海活动的目的、性质及后果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关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其意义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航海文化、校园航海文化是文化在航海运输和航海教育领域的内在统一和外在反映,是航海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对航海人的影响也是一个“水滴石穿”和“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2005年5月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的航海日。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日。航海日是由中国政府主导,全民参加的法定纪念日活动。中国设立此纪念日的初衷在于:纪念郑和下西洋;宣传、发扬海事工作:加快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  相似文献   

8.
朱丽萍 《教育导刊》2005,(12):41-41
2005年7月11日恰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的第一个"航海日"."航海日"的设立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航海事业和国民海洋观念的高度重视.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为国家设立与实施"航海日"倍受鼓舞、倍感自豪,同时也积极在思考,如何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  相似文献   

9.
十五世纪中国的最伟大成就应属郑和七下西洋.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不仅促进了海外贸易的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而且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船舶工程技术和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然而郑和航海后的封建中国不仅没有继续推进航海科技的发展,反而禁锢之使其止步不前,造成了中国包括航海科技在内的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停滞不前,这其中不仅有政治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十五世纪中国的最伟大成就应属郑和七下西洋。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不仅促进了海外贸易的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而且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船舶工程技术和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然而郑和航海后的封建中国不仅没有继续推进航海科技的发展,反而禁锢之使其止步不前,造成了中国包括航海科技在內的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停滞不前,这其中不仅有政治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七次下西洋既是中国,也是亚洲海上交通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福州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造船基地和后勤基地,同时也是琉球王国向明朝进贡和岫封使臣出使琉球的主要门户,本文以此为线索,结合具体史实探讨郑和下西洋与琉球海上贸易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航海先驱与外交使臣,郑和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与政治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从社会与文化层面看,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郑和被广泛神化,并演变成为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长期流传的“郑和崇拜”,成为凝聚华人社会的粘合剂与强化华人族群文化意识的一种象征。从国家政治层面看,郑和形象的塑造与中国-东南亚关系发展整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纽带与推动力量。东南亚华人社会以及中国对郑和形象的塑造与强化,不仅反映了“文化郑和”在民间社会作为信仰与文化的价值与功能,更凸显了“文化郑和”在新时期中国-东南亚关系中的规范塑造与价值取向方面的角色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曾言研究文词语言,常可得人之思想或心理。本论文在对希腊字“amartia(罪)”以及中国文字“正”、“回”等作文字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之“正”和“中庸”为基础的道德观与西方文化中以基督教之“罪(amartia)”为核心的价值观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即二者都是偏离目标与指向目标的二元对立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儒家和基督教对这种二元对立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因此描述这一关系的立场也不同;而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中西文化的某种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14.
《视觉思维》不是一个偶然诞生的奇迹,西哲在重视抽象思维的同时,并不忽视感官的作用;重视感知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从不省略直观、实证的求知过程,是西方哲学一以贯之的传统。反观中国古代哲学,总是忽略、轻视甚至排斥感官的作用,而倾向直接以心灵去把握真理;而这种“心灵”,又是经过伦理精心过滤的,无所不能。其结果是,在古代思想家笔下,存在着两组既互为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思想现象;一、圣化心灵与圣化王权同步,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同向互动关系;二、圣化心灵与奴化感官同步,二者构成一种逆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As a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a, privacy has different meaning in different culture.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have a correct view of privacy. This thesis compares ...  相似文献   

16.
神话比较中见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时中西文化的起源——神话进行了一些比较,找出中西建筑文化在起源上的差异,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以期中国建筑界能继承传统文化的优良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说辩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思维发生学的意义上来说,中西思维决无实质性的不同.思维差异说的逻辑错误,是把语篇写作策略、话语的表达策略等语用规则等同于思维方式,导致线性思维和圆式思维之分的谬误大面积泛滥,关联理论有助于揭示不同语用策略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的中西文化比较高潮迭起,然而除了讨论的热情和不多的收获以外,依然茫无头绪。作者拟从中西文化比较的名称提出、可比性、方法论、结果、意义来阐述关于这一命题的思考。试图寻找一条有效地看待和解决中西文化比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杜强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5):139-141
明初,朱元璋采取保守性海洋政策,实施海禁等一系列措施,朱棣则放松海禁,郑和下西洋树立了明朝的威信,扩大了明朝在海洋的影响力。明初海洋政策受到陆权思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体制、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收入等方面形成了差距.本文通过对东西部差距的比较,探讨西部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