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各种现代大众传媒中,广播常常被人们视为“弱势媒体”。面对电视声画一体,视听兼备的强大表现力和网络信息海量、跨越时空、多种符号,即时互动的丰富功能,广播总给人以势单力薄的感觉。面对新兴媒体严峻挑战的现状, 广播人只能以理念变革为先导,重新审视广播这一走过百年历史的老牌电子媒介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广播事业从管理体制、经营方式、节目运作、频率建设、盈利模式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重塑, 最终实现频率资源和受众服务的全面优化。  相似文献   

2.
曹璐 《河北广播》2006,(1):59-61
《希望的田野》是有着56年历史的河北电台对农节目的老品牌。五十六年,半个多世纪,河北电台对农节目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最初叫做《对农广播》,后来叫做《农村天地》,直到现在的《希望的田野》。其中不仅是节目名称的改变,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对农节目不同的时代内涵,其中的关键词可概括为:对农节目的定位要与时代变革同步,与当代农民的信息需求同步。  相似文献   

3.
磐安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为广播电视加强和改进对农宣传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办好对农电视节目,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县级台责无旁贷。磐安台联合农口部门创办对农档目《希望的田野》,并在增强节目的针对性、扩大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群 《声屏世界》2006,(5):50-50
胡锦涛总书记的“:广大农民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作为赣州人民广播电台一档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对农广播节目《乡村纵横》与农民朋友朝夕相处了十几年。从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问题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关心,尤其是新闻媒体。而对农广播更应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广播具有接收简单、便捷,受外界影响较小,信息量大等独特的优势。在节目中《,乡村纵横》首先抓问题报道,找准切入点。温家宝总理说过“:我们当前工作中最…  相似文献   

5.
2000年8月,鹰潭市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市长专线。次年,鹰潭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市长专线办公室推出舆论监督节目《市长专线》。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市长专线》节目播出了七百多期,帮助群众解决各类困难一千多个。 2002年秋季开学,市民爆打市长专线电话,反映学校乱收费,引起了市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长专  相似文献   

6.
陈泳成  许越 《新闻界》2004,(5):92-93
想方设法做好“三贴近”文章,是近两年国内新闻界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今年来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广播电台新版《社会大观园》栏目组人员的努力方向。2004年2月15日,普宁广播电台《社会大观园》栏目进行了改版。新版《社会大观园》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反映  相似文献   

7.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省级电台中率先开办的舆论监督热线直播节目——《阳光热线》在公众的好评和企盼之中,见证了社会转型期广播本土化有效服务和监督的功能,搭建起法制社会政府施政的得力平台以及创新了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模式,引起广播界的关注和仿效。近两年来,全国相继又有20多家省级电台开办了此类节目,被誉为“阳光热线现象”。当今正值李长春同志“党和政府重视舆论监督,人民群众欢迎舆论监督,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指示在新闻界备受鼓舞之时,河北台和河北省政府纠风办联合在北京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专家学者对阳光热线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对发言作一摘要刊登。  相似文献   

8.
2001年1月1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金土地》节目诞生。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媒体中唯一面向农业、农村、农民,每天不问断播出的对农节目。节目运行7年来,始终关注“三农”,服务“三农”,围绕“三农”开展一系列广播活动,不仅吸引了听众,扩大了广播影响力,还成为新疆听众最喜欢的广播节目之一。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各地广播电台相继开办了“行风热线”类栏目,为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促进政府与百姓、行业与社会、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助添一臂之力。鹤壁人民广播电台《行风热线》开播近5年,成功播出1700多期,42家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每天轮流走进直播室,回答咨询6200余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100件,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社会都需要英雄,而英雄往往源自想象、建构和传播。英雄的建构总处于一定社会的历史文化机制中。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形象谱系中,英雄形象是最具典型性的文化符号。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围绕巩固新兴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工业生产、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实施“人人皆可为英雄”的视觉修辞,从劳模英雄个体、先进小组集体和劳模家庭聚合的视觉话语设置,叙述了新中国早期的工农兵“英雄相”。作为一种视觉隐喻,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通过“平凡英雄”式的叙事塑造了新的观看主体和民族国家的精神表征,代表了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想象,以此动员群众。  相似文献   

11.
经过数年的沉淀和打磨,台剧力图打破"偶像剧"标签,转向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并逐渐呈现出台剧"复兴"的趋势,其中不乏《我们与恶的距离》等口碑收视双丰收的剧集。台剧的触角也深入了社会现象、现实生活、司法制度等多维度领域,并积极探索台剧的艺术化创作和社会化表达,并进行广泛的海外输出和大陆输出以扩大台剧的影响力,在困境中探索出一条台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