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作家赵树理写的。通过记叙田寡妇看瓜这件事,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全文以土改前后农村发生的变化为线索,分为两大段。  相似文献   

2.
一、让学生读懂什么是插叙《田寡妇看瓜)、(五竿制小语第九册11课)的第二部分(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主要是写南坡庄土改后,田寡妇由每天仍然到园地里看瓜到无心再去看瓜的经过,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其间插入了一段土改前秋生向田寡妇哀求给他南瓜的事,交代了土改后田寡妇仍然坚持每天去看瓜的原因。为了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可这样教学:课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是什么时候的事?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事?是什么时候的事?  相似文献   

3.
我在指导小学第九册《田寡妇看瓜》一文分段时,从“课题”引入。课题是一个句子,中心词是“看瓜”.课文以“看瓜”这一事件为线索,反映了南坡庄土地改革前后的情况,因此,分段除了《教参》按时间顺序分为“土改前”和“土改后”两部分外,还可按“看瓜”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分为“年年夏秋去看瓜”、“仍然每天去看瓜”和“再也不去看瓜了”三段.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按照上述两种方法去分段,接着让学生根据第二种方法所分的三段,找出各段的中心句:①“因此每年夏秋两季,她总要到园地里去看守.”②“因此孩子们说‘今年不用看了’,她总听不进去。”③“田寡妇也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了.”再抓住这些中心句中的两个“因此”关联词  相似文献   

4.
一位教师在教学《田寡妇看瓜》第三段(从“快收完秋的时候”到篇末)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田寡妇为什么连家也不回就往园里跑,而跑到半路又停下来,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呢?问题一出,只见学生时而轻声读书,时而蹙眉思考;时而捉笔而划,时而又喁喁而语。几分钟以后,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听听几位学生的发言,答案是令人满意的:田  相似文献   

5.
同一篇课文,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设计板书.《田寡妇看瓜》一课,就可以设计如下四种形式的板书.递进式总要去看瓜:土改前夏秋两季仍然去看瓜:土改后不信孩子们的话无心去看瓜:事实教育了她这个板书从课题入手,以看瓜为线索,反映了田寡妇由土改前"总要去看瓜"到土改后通过事实教育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小语九册11课《田寡妇看瓜》是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是赵树理同志一九四九年在北京担任《工人日报》记者期间发表的短篇小说。近年来一些老师通常作为一般的记叙文来教,有的干脆讲成“故事”。因此,从结构形式到教学重点,都在“事”上面做文章。但我总觉得这种教法见事不见人,有点近乎图解生活,没有揭示出农村伟大变革的本质。我认为教学《田寡妇看瓜》这篇作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仅仅了解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应该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看到农村社会的一场变革引起了广大农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田寡妇看瓜》是按土改前后来组织材料的。通过导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填写下表,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相似文献   

8.
《田寡妇看瓜》这篇课文,是落实“事物和环境”这个训练项目的阅读课文。讲的是土改前,田寡妇年年到园地里去看南瓜;土改开始后,他还是去看南瓜,后来她看到园地里不丢东西了,就不再去看瓜了。作者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环境变了,事物变了,人也变了。阅读时,我们只要抓住了“看瓜”这条线索,把土改前后的情况作比较,就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客,学好单元训练重点。 一、抓住线索,理清思路。这篇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语文九册11课《田寡妇看瓜》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按传统的分析,认为是田寡妇。陈一飞老师一反传统分析,认为田寡妇“在作品中只是一个线索人物”,“陪衬人物”,“秋生这位翻身农民的典型,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见《小学教学研究》1985年第五期)陈文认为作品是通过秋生这个“翻身农民的典型”,通过描写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歌颂“农村社会的伟大变革”这一重大主题。观点固属新鲜,可惜论据不够有力。比如说:“最爱偷”三个字“饱含着无限的辛酸和苦楚”,是“对万恶的封建剥削制度的有力控诉!”秋生忍气吞  相似文献   

10.
教完《落花生》(五年制第九册7课)这篇习作例文之后,按计划应该进行一次习作。我确定模仿本课的“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在学生的生活范围里有哪些东西可以引起他们的思考呢? 于是我决定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作前指导。课堂上我首先提问:“《落花生》这篇课文留给你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那就是父亲所说的话和作者从父亲谈话中所得到的启示。然后,我告诉学生,大家所以能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教完《落花生》这篇习作例文之后,按计划应该进行一次习作练习。我确定模仿本课的“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在学生的生活范围里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引起他们的情感而能抒发出来的呢?我作了考虑,决定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作前指导。课堂上我首先提问:“《落花生》这篇课文留给你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那就是父亲所说的话,和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分析《固体混合以后》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中《认识固体》的第二课时,我把此课取名为《固体混合以后》。《认识固体》一课教学的活动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给物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变化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能力。第一课时,教师安排了把生活中的物体按固体、液体分类及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等活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3.
看瓜     
久居城市,夏日汽车的喧闹和空气的闷热,实在令人厌倦。周末,我和同学杨光到农村他大伯家去玩。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2.通过实验感受、理解、认识到弹力有大小与方向。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的实验。4.正确认识弹性和弹力,并能够区分外力和弹力,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5.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6.愿意去研究并科学地应用弹性、弹力现象。7.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标准弹簧、钩码若干;有关弹力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弹性物体,如弹簧、海绵、气球、橡皮;非弹性物体,如石块、钮扣、橡皮泥等。《月上半月教学过程一、认识弹性和弹力1.引出弹性和弹力。①提问:每个同学在…  相似文献   

15.
看瓜     
记得我八岁那年的夏天,外公家种了几亩西瓜.西瓜快成熟的时候,为了防止偷瓜或者野物糟蹋瓜田,外公外婆总是晚上带我去看瓜.看瓜人常常在瓜田地头搭一个简陋草棚,放一张凉床,铺上被褥就可以看瓜顺带睡觉了.  相似文献   

16.
《午会以后》是列夫·托尔斯太七十五岁高龄时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人物心理描绘,情节提练,主题开掘,匠心独运,创作力不减盛壮之年,是一篇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1 一个“偶然事件”使伊凡·瓦西里耶维奇恋爱的热情冷却,整个生活在一个早上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个事件是什么?何以具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小说一开头提出的悬念,强烈地拨动着读者急于求知的心弦。托尔斯太以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回  相似文献   

17.
赵杨 《考试周刊》2012,(71):20-21
威廉斯的经典名作《寡妇春怨》有别于西方的传统诗歌,其主题与意境更接近于中国古典"闺怨诗"。我国宋朝诗人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创作的《武陵春》在古代闺怨体诗歌中独树一帜。本文试从写作主题和写作方法的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背诵第2自然段。2.能正确认读、书写"看、开、放、不"四个生字,力求美观。3.能感受菊花的外表美及不怕冷的精神,从而欣赏美、表现美。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教学课时  相似文献   

19.
小燕子看瓜     
菜园里,大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 屋檐下,燕子妈妈问小燕子:“你可不可以飞到菜园里,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夏夜看瓜     
家乡的夏天多种西瓜。种瓜就必须看瓜了。白天看瓜得时时提防啄木鸟和路人 ,一刻也不得闲 ,且暑热难当 ,自然无甚乐趣 ,只有晚上才可享受一番。下午 ,早早地回家吃饭 ,急急忙忙地洗澡 ,又急急忙忙地赶到瓜田换父亲回家。这时 ,剩下的时间就都是我的 ,可以从容不迫地支配了。自家的瓜自然任我摆布。去地里寻瓜 ,当是第一趣事。瓜不需太大 ,小的更甜。慢慢地寻 ,仔细地找。尽管地里的每一个西瓜我都了如指掌 ,但每次寻瓜我却仍要一一看过 ,看一看它们长大了多少 ,有没有受到损害 ,或者替西瓜们翻个身。看到它们一个个安然无恙 ,似熟睡的婴儿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