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两千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元曲中有高文秀的《渑池会》、《廉颇负荆》,京剧有《将相和》,这些剧本都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提供的素材写成的。  相似文献   

2.
《将相和》备课提要江苏李惠明《将相和》是由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三个故事组成。它记叙了蔺相如不畏强暴,跟秦王作斗争,出色完成使命.维护了赵国尊严以及廉颇负荆请罪的事,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崇高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3.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将相和》。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阅读后两个故事,看你们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默读课文) 生:我想知道两个故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课文各部分又是怎样联系的? 生:我想知道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赵两国到底谁胜了?谁最有功? 生:蔺相如躲避廉颇,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廉颇后来为…  相似文献   

4.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的经典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众多版本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选文。人教课标版(下同)高中语文(必修)共选司马迁两篇文章,一篇是《鸿门宴》(第一册第六课),另一篇便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册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课标课本节选部分,下同)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故事,以事写人,成功塑造了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阅读《廉颇  相似文献   

5.
<正>《将相和》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蔺相如与廉颇由“不和”到“握手言和”的历史故事,充分展现出了蔺相如与廉颇两人以国家为重的深明大义。文章重点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看似简单的人物描写,实则背后蕴含了丰富的价值意义。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中的实质性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才能让学生全面解读其中的精神价值,从内心产生敬佩之情。《将相和》全文以蔺相如的活动为整个故事线索,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分别展开叙述,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重视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6.
<正>一、根据《将相和》片断,完成练习。1.蔺相如避开廉颇是为了什么?2.蔺相如手下的人看廉颇不顺眼是因为什么?3.蔺相如拿秦王和廉颇比,是为了什么?4.蔺相如的推理过程是:秦王比廉  相似文献   

7.
教学《将相和》一课,临近结尾,我作了如下小结:“《将相和》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忍辱退让,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将相和”时的廉颇并非白髯翁戏曲“将相和”里的廉颇,向来都是挂白髯口,俨然是个须发皆白的古稀老人。其实,历史上渑池之会前后的廉颇,尚年轻。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资治通鉴·周纪》等史籍记载,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廉颇因破齐有功,被拜...  相似文献   

9.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将相和》教学一得王彩萍(萍乡市北星小学)《将相和》一文,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以国家利益为重,注重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爱国保国,知错就改的精神。"将"与"相"的...  相似文献   

11.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是以战国末期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写出将相之间从不和到和这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全过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崇高品质,赞扬了廉颇深明大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我组织学生针对“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跟他过不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初读课文,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智斗秦王,两次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所以要跟蔺相如过不去。这样的回答与课文内容是基本吻合的,但没有触及到廉颇的思想。我觉得有  相似文献   

13.
《将相和》备课参考江苏王兰柱缪贤与蔺相如课文中写,正当赵王和大臣们为难的时候,有人推荐蔺相如可以出使秦国,这个人叫缪贤。缪贤是赵国宫中宦官的头领,蔺相如是他门下的舍人。缪贤为什么说商相如机智勇敢,可以出使秦国呢?对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  相似文献   

14.
笔者教完高中语文第一册二十四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立即有几个学生拿着《史记故事选译》(一)找上门来,向我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即“两本书撞车打架了!”我翻开两本书一查对,原来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段话,在课本和《史记故事选译》里,不但句读不一,并且连解释也大相径庭。现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15.
教材解读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着力刻画人物的言行。  相似文献   

16.
楼翀 《小学语文》2008,(1):60-61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将相和》一课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一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教师对于教材内容都相当熟悉。这样一篇老课文,如果我们重新细读,会对它的语言特色把握更准,人文内涵理解更深。  相似文献   

17.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描写了蔺相如维护赵国利益,同秦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对同僚则又不与争列,步步退让的事迹。他在同秦王的斗争和对同僚的退让中,威礼相加,十分讲究说话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篇多幕剧剧本课文《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最初入选教材时是篇记叙文《将相和》,课本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领略戏剧的魅力。仗着过去教过《将相和》,我设计出了教案第一稿:简要回顾“负荆请罪”之起因;重点关注剧本第二幕“负荆请罪”之过程;从人物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廉颇悔过之“诚”,蔺相如待人之“大度”。  相似文献   

19.
自学目的认识蔺相如的爱国精神和廉颇知错即改的品质,学习通过故事描写人物的方法。自学引导1、了解有关背景《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  相似文献   

20.
<正>一、见贤思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垫底"在教学《将相和》时,当学生们学完《将相和》的内容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从课文中我知道,他并不是怕廉颇,而是担心自己如果和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这样秦国会趁机攻打他们赵国,从而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爱国的人"、"我喜欢蔺相如,我觉得他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我喜欢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大胆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