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时在办公室,经常看到有些班主任因学生犯错而大发脾气.大声训斥学生,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学生表面上唯唯诺诺,内心里却不以为然,老师自己也气得自叹“黔驴技穷”。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殊不知,“点滴有乾坤,小处蕴阴阳”。其实,教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传授过程,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相互照应的活动。在一次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是他们教会了我教育需要理解、信任和尊重。  相似文献   

3.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殊不知,“点滴有乾坤,小处蕴阴阳”。其实,教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传授过程,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相互照应的活动。在一次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是他们教会了我教育需要理解、信任和尊重。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课堂上,教师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我启你发,而是双方融洽交流、互动式和谐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这不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讨论或争鸣,更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不仅仅是课堂的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温秋银 《师道》2008,(9):40-40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德育同样如此。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对他们实施德育教育呢?我认为,首先就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真正做到“用心灵去温暖心灵”。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师应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建立在平等、理解、真诚、关爱、尊重、宽容原则基础上的师生间有意无意的"闲聊",既能增长教师自身知识,也能加深师生情感,取得学生心理认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一、教育,需要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平时,我们时常能听到有教师在埋怨:"真不知道现在的学生是怎么想的?""我真的耐下心来跟他们交谈,推心置腹地摆事实、讲道理,可他们就是当耳边风,一点作用也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2013,(4):43-45
作为一名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我知道教育学生的前提是走进学生心灵,所以我经常找学生谈心,试图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却常常感到,不少学生很难毫无保留地向老师敞开心扉,以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我究竟该如何做好学生工作,让他们对老师敞开心扉呢?(福建张小敏)  相似文献   

8.
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找到学生心灵的突破口,与学生“共情”,走进学生的心里,在他们的心里去灌输道德品质体系,从而达到德育的“自律”效果。  相似文献   

9.
要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那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走进“问题学生”的心灵世界那更是难上加难。广州市新穗学校就是这样一所专门招收12—17周岁行为偏差的“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矫正的特殊学校,学校在多年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探索中形成了“日记教育”这样一种传统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一省吾身: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始终以为,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必得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发展”。第一串钥匙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在日常教学中,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从“心”开始,走进学生心里,为学生打开心灵之窗。能否走进学生心里,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以学生为本”,关爱、倾听、尊重、理解是最起码的条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和亲近,“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如何救助在人格发展中存在偏差的“问题学生”,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甚至全社会着力探讨的问题。但事实上,针对“问题学生”开展的人格教育浮于表面,教育不仅需要了解和研究学生,更需要关注和走进学生,并未走进学生,因而教育效果不佳。而真正成功的人格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3.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东城区中小学实施“尊重教育”——学生迟到不喊报告。细细读罢,笔者感奋不已。“报告”似属于军人的“专利”。在军人,这是纪律,违反不得。可学校不是军营,教师不是长官,何以让这涂抹了军事色彩的“报告”充塞于校园呢?究其原因,恐怕与师道尊严等观念不无关系。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如果缺乏平等、民主的意识,那如何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心心相印呢?据报载,北京东城区的中小学师生谈话时平起平坐;迟到的学生不用喊“报告”,可以安静地推开门走进…  相似文献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一名从教近七年的普通语文教师,站在世纪之初的起跑线上,我不由得走进内心深处,以“三省吾身”为主题,来对自己“愿做一个特立而不独行的语文教师,记住学生,并让学生,乃至学生家长记住”的灵魂作一次深刻地拷问。一省吾身: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始终以为,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发展”。第一串钥匙尤其重要。先说尊重。学生是很尊重老师的。你留心过没有?如果老师向学生借用红笔,学生一定会将双色或者三色笔…  相似文献   

15.
1.尊重学生是师生心灵相通的“润滑剂”尊重学生是师德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老师与学生间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就无形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学生也才会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心灵交流。这将会对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教师一味地批评指责,就会导致学生心灵的“闭锁”,引起情绪的对立或仇视,给教育带来巨大的障碍。自尊心是青少年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是他们在学校中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的重要内驱力和主要精神支柱。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保护其自尊心,学生才能以心换心,达到心灵相…  相似文献   

16.
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 ,该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呢 ?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这就需要拥有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沟通。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灵 ,就要靠沟通。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和电脑前长大的孩子。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 ,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慢慢地 ,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 ,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与成人沟通 ,是今天的孩子 ,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精神需要。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 ,是家庭的“个体户” ,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 ,更渴望与父母沟通 ,与…  相似文献   

17.
微笑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美丽彩桥,微笑是激励性评价的金钥匙。每天以微笑迎接学生,不摆架子,更不训斥学生,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前苏联的教育家所说:“照亮学校的不是升学率,而是圣洁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博大的爱。”是啊,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8.
孙爱珺 《中小学电教》2011,(10):157-15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骂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于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并兼顾全面发展。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过程,教育学生不是简单的压制和严厉的惩罚。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讲究方法,用心灵浇灌心灵,用尊重播种尊重。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心灵的交流、教师必须学会走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育人先育心,只有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教师只要做到平等的爱每一位学生,才会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同时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让学生从"教我做、教我学"走向"我要做、我会学",教育过程就会轻松愉快,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学习、反思、创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教学中"尊重",绝不是口头上的甜言蜜语,而是融化在灵魂里的一种意识。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它可以照亮学生的心扉,敞开学生的胸怀。尊重是把眼光集中在学生的优点上,它会强化、巩固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尊重是用爱心时刻提醒学生,让他们有一定的心理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产生自我改正的意识。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尊重"确实是改善我和学生关系的一帖对症良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