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湖有多种含义。江湖由地理概念到心理地域,江湖理想主义的演变是随着绿林文化、通俗文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水浒传》的英雄们是以游民为主体的江湖人。它构建了游民江湖理想主义王国--水泊梁山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是站在江湖文化的立场上而作的。  相似文献   

2.
潜规则的本质是一种江湖规矩,江湖文化是其亚文化母体。江湖文化是由游民创立的一种底层文化,其本质是一种生存文化和寄生文化,具有聚群、趋利、恃强、尊上、寄生五个基本特征。江湖文化的产生有其社会、文化和心理根源。潜规则的盛行是江湖文化被广泛认同的结果。潜规则的消解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3.
古代盗贼有两种类型,一是江湖上做恶性的歹徒,一是生计无着的善良百姓。由于忠奸对立观念的明晰,清官企慕的增强,濡染到江湖文化中,与下层民众正统观念结合,形成盗敬清官的普遍民俗及心理。具体表现为深固的臣民意识、正统等级观念;自赎意识;不与清廉忠正官员作对。这些表现体现了下层平民心理的情感好尚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虽历史短暂却有着其文化的特殊性,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城市经济的发展、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奠定了“草根”文学的受众、传播者基础,元代文学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他们的文学创作蕴涵着“草根”情结,在题旨境界、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自身独特鲜明的美感风貌.元杂剧和元散曲以通俗质朴的语言、直敷其事的表达方式反映着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和愿望,典型体现着元代“草根”文学平民化、世俗化、创新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对“江湖”的书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它是失意之人被放逐的场所,但苏轼、苏辙的诗歌则有意识地把“江湖”建构为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景观的诗意空间,在宋代作家中颇具代表性。一方面,他们把“江湖”描写为鱼鸟适性之处,有山水风光、历史遗迹、亲朋友谊,有高人隐士、民情风俗、人文传承,充满诗意;另一方面,仕宦生涯也让他们认识到,“江湖”往往被朝廷用来放逐罪人,而且其间已经遍布着从京城延伸出来的权力脉络,并非安全的避世之处。这种矛盾的认识与宋代政治环境以及交通、通讯、商品经济等领域的发展状况相应。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把“江湖”跟“桃源”相联结的诗意构思,强调“江湖”之水是从“桃源”流出。由“桃源”而“江湖”,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延伸,正好与权力延伸的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6.
河洛文化与当代河洛文学研究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河洛文学既是河洛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沉潜着河洛地域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特质.以河洛文化为视阈研究当代河洛文学,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象和风格特色,绘制补充当代中国地域文学的完整地图.河洛王都历史、伊洛理学、道教文化是揭示当代河洛文学文化身份的重要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7.
汲安庆  洪雅苹 《班主任》2006,(12):26-27
青少年心理世界的发展大致可分成童话世界、江湖世界和现实世界三个阶段.相对于这三种心理世界,存在着三种相应的思维方式:童话思维、江湖思维、现实思维.江湖思维是学生从童话思维向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以追求自由、彰显独立、渴望眩目为旨归,以行侠仗义的英雄豪杰为偶像,以热情、力量、速度、叛逆等个性化的外显方式为表征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8.
澳门与祖国的长期隔绝,使得澳门文学创作显现出苍白、通俗、流行、时尚,只有欲望的痛苦、焦虑和把玩,只有轻描淡写的"无根"的描摹和感叹,缺少深邃的文化意蕴和积淀.澳门的回归,预示着澳门文学创作重新接续中国文化之根,扎根于祖国文化土壤之中的澳门文学必然前程似锦.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侠小说和西方骑士文学都是尚武精神文化的体现,骑士文学也被称为“侠士”文学,但二者的“侠”在精神内涵上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中国的武侠游离于社会边缘,以侠义和自由作为精神内核,在这两方面保持某种平衡,以构成完整人格;而西方骑士却属于社会的特定阶层,是制度化的、模式化的,思想上表现出强烈的宗教狂热。  相似文献   

10.
家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占据着天然的优势地位,传统的中国家族伦理文化见证了中国社会变迁的演变;20世纪中国文学的百年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正好是中国家族文化精神特质的折射,作家们的创作心理、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等主体素养均受到家族文化的影响,“家”无处不在的辐射力和永恒性更是规约着创作者们的价值取向与艺术传达方式———二者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联构成了整整一个世纪中国文学富于叙事张力的特点,家族文化“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动荡里能够相对不受政治社会、经济条件、文艺运动等影响的文化潜在性,又提示了这一切外力背后的中…  相似文献   

11.
在e时代的社会情境中,各种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文学被挤压到边缘地带.但文学的突围仍有许多有利条件,走向开阔地的通道也灼然可见,至关重要的是必须增强文学的精神能量:要突出文学表现生活的现实性;要揭示作品人物的精神强度;要致力于培育国民的新的文化精神.对中国文学来说,还有一层意义上的突围,即如何从世界文学的边缘走向世界文学的广阔天地.应当深入探索并表现人类文化的共同根性,把文学的民族性与普世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的中国创作,不仅对本国读者的心理吸收有极大的沁入性,而且对全球读者的心理吸收也具有很强的辐射性.  相似文献   

12.
以“伤痕文学”为发轫,继“反思文学”之后,在当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股以反映当前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为题材的“改革文学”热。从许多工厂到蒋子龙那里邀请乔光朴发展到后来社会各界纷纷谈论李向南,一时间,街头巷尾,众口一语,“改革”成了公众议论的热门话题,“改革文学”也因此而格外引人注目。然而,曾几何时,这股热潮逐渐被“寻根”的劲风所吹退。以韩少功、郑万隆、郑义、阿城、李杭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作家,高攀着追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大旗,把展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西化心态,可以称为殖民文化心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出现了两种现象:殖民文化意识在文学主张上的充分表现;在实践上殖民文化心理与反殖民文化并存。它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导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学观,丢掉或挫伤优秀的民族文学传统;二是使民族文学现代化的路程发生曲折和产生畸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的武侠文学,赢得了数以亿计的读者的青睐,构成了一种奇异的、引人注目的阅读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社会、受众心理众多因素促成的结果。其中受众的社会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是武侠文学热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5.
现在来讨论审美心理的流变和文化的变迁问题,我想到的是文学的世俗化与文人心态的世俗化。的确,我们好像大梦醒来,睁眼面对世界时,忽然发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已今非昔比。我们已进入一个文化的世俗化时代,世俗文化的大潮正在无情地吞食着精英文化的大片家园:一方面是世俗文化不可阻挡地扩张,一方面是精英文化无可奈何地失落。作为文化重要因子的文学,同样无法躲避这种文化异变,世俗文学正如卡拉OK一样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世俗文学当然不等于庸俗文学。“世俗”本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或曰大众习俗。所谓世俗文学本指的是那种以反映大众习俗、普遍市井生活情趣为主旨的、以满足大众消遣、娱乐为目的、不刻意追求高雅艺术形式的文学。在文学史上,世俗文学大概可名之为“江湖文学”,与贵族文学、“庙堂文学”是很有些对立的。因此,无论过去和现在,世俗文学的社会价值都不应低估和一概抹杀。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具象性,使得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社会生活的保鲜剂,留存了它所产生的时代的大量的原生态的生活现象.这些现象,不但自然真切,如同鲜花般的闪着露滴、散着芬芳,而且储存着诸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法律、伦理道理、民俗心理等多方面的时代信息,蕴含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历史前进的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历史保存得最好的莫过于文学.  相似文献   

17.
笑谈江湖     
我使用“凌波微步”踏入江湖(教室)。天外飞仙何为天外飞仙?请随我步入江湖。我在身后插着一面小旗,旗上写道:我未满11,多多关照。原来,本江湖的豪侠们除了休战,几乎日日都要争夺江湖宝座——不惜一切代价在第二节下课后做课间操时抢着成为到操场的第一位。当还在做眼保健操时,各位豪侠都已整装待发——把腿迈到课桌外面。只待下课铃最后一声落下,江湖豪杰马上就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直奔操场。正当豪杰们一触即发之时,夺得宝座的希望破灭了——老师杀了个“回马枪”,再度步入江湖。又要延长两分钟,好漫长哦!经过一番苦等,老师终于走了。豪侠…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虽历史短暂却有着其文化的特殊性,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城市经济的发展、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奠定了"草根"文学的受众、传播者基础,元代文学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他们的文学创作蕴涵着"草根"情结,在题旨境界、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自身独特鲜明的美感风貌。元杂剧和元散曲以通俗质朴的语言、直敷其事的表达方式反映着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和愿望,典型体现着元代"草根"文学平民化、世俗化、创新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郭磊 《文教资料》2011,(32):14-15
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学对学英美文学的接受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模仿、借鉴、反思。文学艺术的普适性使两者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学主题。在接受外来影响过程中,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也使得中国文学凸显了与英美文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呈现出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求同存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英文学翻译承栽着向世界介绍中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进而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有功能。中国译者是实现汉英文学翻译特有功能的主体力量,这在全球化语境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实践中,中国译者可以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策略来实现汉英文学翻译的特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