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工资性就业教育收益率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CHIP农村住户调查数据,估算了1995、2002、2007年中国农村工资性就业的教育收益率。OLS估计表明1995-2007年农村全体打工者的教育收益率在3%-4%之间,呈轻微的下降趋势。在纠正了能力偏误和样本选择偏差之后,从2002年到2007年,全体打工者的教育收益率从3.2%下降到2.6%,本地打工者的教育收益率从3.5%下降到2.0%,外出打工者的教育收益率从不显著上升到4.5%。此外,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向工资性就业,特别是转向本地的工资性就业。  相似文献   

2.
家庭背景、教育在阶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布劳-邓肯理论模型,采用Erikson-Goldthorpe-Portocarero schema(EGP)职业分类方法,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数据从城乡视角下探讨了家庭背景、大学文凭对职业阶层地位获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的职业阶层地位获得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双轨制”:大学文凭虽是城市、农村户籍人口地位生产的重要机制,但又体现为城市户籍人口隐秘的地位再生产机制,因为城市户籍人口可以从其家庭背景优势中受益更多,尤其是家庭政治背景优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关注教育扩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从既有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高等教育扩张上,然而由于高教扩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小,这些研究的结果并不能为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现有文献对我国农村教育收益率的估计普遍偏低,与对世界其他同等教育发展水平国家的教育收益率估计结果并不一致。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基础教育扩张"政策作为工具变量,分析了1948—1965年间出生的农村户籍人口在不同生命节点的教育收益率,以此研究农村的教育收益率和教育扩张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通过对中国住户收入数据库1995、2002和2007年农村数据的分析发现:1953—1961年出生人群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1950年出生人群高出1.5年,女性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快于男性。受影响最大的1960年出生组的高中教育参与率达到13.8%,而1951年出生组的高中教育参与率仅为2.8%。虽然文革期间的教育扩张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但从之后的收益表现而言,即便控制了无法观察的能力影响,农村家庭平均收入回报率和非农务工收入回报率依然很高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暗含着教育扩张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以1995年数据为例,控制时间和其他可观测变量后教育扩张使得1953-1961年出生群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1.1年,这意味着教育扩张使得该群体家庭年平均收入增加了12.4%,非农收入增加了15.5%。从长期来看,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有助于缓解代际收入差距,是较为有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5-2018年五轮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城乡教育回报率进行测算,考查教育回报率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将外出务工人员和永久迁移至城市的人口重新划回农村样本后,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率显著上升.2018年,城市教育回报率为8.3%,农村教育回报率为5.8%,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为2.5个百分点;相比2013年的5.8个百分点,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明显缩小.在城乡教育回报率地区差异方面,经济发达省份的教育回报率较高,各省城镇地区的教育回报率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农村教育回报率的省际差异仍明显.将移民样本放回后,农村教育回报率的省际差异进一步上升.若以地级市为考查标准,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各地级市间的教育回报率呈逐渐分散状态.这说明,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更多体现在城市间而非省份间.应从园地制宜制定教育政策、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及充分利用科技力量提高教育质量入手,进一步缩小城乡、地区间教育回报率差距,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人力资本红利.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5-2018年五轮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城乡教育回报率进行测算,考查教育回报率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将外出务工人员和永久迁移至城市的人口重新划回农村样本后,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率显著上升.2018年,城市教育回报率为8.3%,农村教育回报率为5.8%,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为2.5个百分点;相比2013年的5.8个百分点,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明显缩小.在城乡教育回报率地区差异方面,经济发达省份的教育回报率较高,各省城镇地区的教育回报率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农村教育回报率的省际差异仍明显.将移民样本放回后,农村教育回报率的省际差异进一步上升.若以地级市为考查标准,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各地级市间的教育回报率呈逐渐分散状态.这说明,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更多体现在城市间而非省份间.应从园地制宜制定教育政策、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及充分利用科技力量提高教育质量入手,进一步缩小城乡、地区间教育回报率差距,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人力资本红利.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5-2018年五轮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城乡教育回报率进行测算,考查教育回报率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将外出务工人员和永久迁移至城市的人口重新划回农村样本后,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率显著上升.2018年,城市教育回报率为8.3%,农村教育回报率为5.8%,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为2.5个百分点;相比2013年的5.8个百分点,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明显缩小.在城乡教育回报率地区差异方面,经济发达省份的教育回报率较高,各省城镇地区的教育回报率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农村教育回报率的省际差异仍明显.将移民样本放回后,农村教育回报率的省际差异进一步上升.若以地级市为考查标准,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各地级市间的教育回报率呈逐渐分散状态.这说明,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更多体现在城市间而非省份间.应从园地制宜制定教育政策、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及充分利用科技力量提高教育质量入手,进一步缩小城乡、地区间教育回报率差距,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人力资本红利.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9—2010年浙江、安徽和陕西三省六县的农村入户调查数据,就中国当前农村地区教育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当前农村地区个人教育收益率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在运用工具变量法纠正内生性低估问题后,收益率估计结果达到13.1%。通过与以往估计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教育收益率增长主要是由计量方法改善所致,由制度环境改善所引致的"自然增长"部分相对较少。此外,农村地区后义务教育收益率远高于义务教育收益率,而普通教育收益率显著低于职业教育与培训收益率。  相似文献   

8.
教育收益率,衡量了个体从教育投资中获得的经济回报。我国正处于经济和教育快速发展、转型和改革不断深入的历史时期,合理估计教育收益率、正确把握教育收益率的变化趋势和群体间差异,对于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合理制定教育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优化个人教育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文期刊文献对中国教育收益率研究进行的元分析发现,对于中国教育收益率和高等教育收益率的估计结果在不同研究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首先,从1988年到2013年,教育收益率随年份的推移呈现递减的增长趋势;而高等教育收益率在2005年之前随时间增长,此后出现下降。其次,教育收益率和高等教育收益率存在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即城镇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再次,使用工具变量法的研究倾向于得到更高的教育收益率估计结果。最后,基于不同的数据库估计出的教育收益率存在差异。另外,发表偏误检验的结果则表明,中国教育收益率和高等教育收益率研究均存在显著的发表偏误,即回归结果越显著的研究越有可能被发表。因此,在分析中国教育收益率的变化趋势及其群体差异时,必须考虑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和可能存在的发表偏误。未来的中国教育收益率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研究设计和估计方法以更准确地识别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因果性影响,探究2012年之后教育收益率的最新变化趋势,持续关注教育收益率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积极开展估计教育质量收益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也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的瓶颈制约。利用2018年CGSS数据,综合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位数回归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高中教育对城乡劳动者收入回报的影响情况,并基于“干中学”理论,加入高中教育与学习充电的交互项,探讨其对工作收入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1)相对普通高中,技能高中劳动者的工作收入较高,但随着收入分位数的提升,技能高中的增收优势逐渐降低;(2)技能高中对城镇籍中等、中高收入劳动群体的增收效果更显著,对农村籍劳动者则无显著影响;(3)选择技能高中且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充电弥补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作收入,其中,对城镇籍年轻(16~25岁)劳动者影响更显著。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技能高中教育,健全普职融通的高中教育体系,从而挖掘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提升潜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以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城乡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生教育收益率的测量发现:研究生教育与更高的工资水平直接相关,与大学教育相比,接受研究生教育能将全体、男性、女性、农业户籍和非农户籍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提高36.4%、39.3%、32.1%、17.3%以及41.9%;是否接受研究生教育在性别与户籍间存在较大差异,与男性、农业户籍以及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女性、非农户籍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概率值要高出1、2.2以及2.9个百分点;在纠正了接受研究生教育决策中的自选择问题后,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测得研究生教育收益率约为34.8%~40%。在此基础上,从研究生教育机会供给、教育财政补偿、人才培养动态调整三个维度,提出了进一步释放研究生教育社会经济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启动以及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生育年龄,中国将迎来新一轮"婴儿潮"。人口政策变动将对学前教育适龄人口规模及分布产生较大影响,须提前规划。分城乡预测学龄人口是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信息基础,本文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2013-2030年城乡学前教育阶段学龄人口进行预测。研究发现,2017年以前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机会窗口",若错过,则会在2017年迎来学龄人口高峰后面临异常严峻的挑战和困难;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城镇学前教育需求受人口政策影响更大,特别在2017-2020年间,城镇学前教育需求规模增速超过农村,尽管农村地区面临供需缺口同样巨大。在分析学前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变动趋势与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今普通劳动者职业素质偏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城乡、工农、贫富差别的存在,加上人口、土地、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户籍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4%。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逐渐融入城镇社会,因此提升农村务工群体的职业技能素质显得特别重要。受思维定式、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务工群体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存在的问题,要通过科学设计制度、周密设计内容、严格进行监管等措施来优化对农村务工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13.
田平 《教书育人》2015,(8):69-70
2013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的署名文章,反映出了"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的社会现象。文章中还列举了这样一组调查数据:过去10年以来,北大来自农村的生源由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又据《重庆晚报》2011年8月6日报道:"研究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持续滑落"。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再看我国人口结构情况。以2012年为例,2012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4.3%。按此比例,全国农村与城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城乡接合部小学生融合状况,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广西千余名城乡接合部小学的4-6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户籍学生群体彼此间融入较差,50%以上学生处于低融入状态,仅有少数学生处于高融入状态;城镇学生群体与农村学生群体彼此间融入的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交往状态和调适结果两方面,城镇学生群体的融入程度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群体,而在接纳预期方面,却是农村学生群体的融入程度显著好于城镇学生群体;空间隔离、文化差异、性格特征、品德修养和学习情况是产生该社会距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两种常用的衡量医疗消费城乡不平等程度方法及结论存在的缺陷,在考虑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患病概率以后,对CHN S 2000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再分析,得出了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的患病概率低1.6个百分点的结论。据此可知,现有常用的衡量我国医疗消费城乡不平等程度的计算方法或许高估了实际的不平等程度,高估幅度约达20%。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量农村进城人口转户意愿的问卷调查,发现其转户意愿不高.从农村人口自身转户能力、农村拉力、城镇吸引力三方面分析,可知在统筹城乡发展以及中小城市户籍障碍日趋削弱的情况下,经济融入能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形成的拉力、转户后对放弃农村各种利益的顾虑、城镇较弱的就业吸引力等经济因素是当前农村进城人口转户意愿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增强城镇对农村进城人口的吸引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应提高中小城市的就业吸纳力;增加农村进城人口的融入能力;处理好农转非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落实同城同待遇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一、当代妇女以及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现状截至2006年底,中国共有女性人口6.33亿人,占人口总数的45%左右。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2005年1%人口抽样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在对不同夫妇的婚配概率和堆积释放生育估计的基础上,从全国、城镇、农村三个维度,对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五个阶段的受教育人口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在"单独二孩"政策下,我国受教育人口的规模有所增长,但长期总趋势是在波动中下降;学龄前儿童在2017年达到峰值,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龄人口经过不同的波动轨迹在2020—2036年间逐类达到高峰后转为下降;城镇在波动中增长,农村则单边下降;全国受教育人口的变动态势,主要受城镇受教育人口变动的影响;要特别关注城乡学龄人口的不同发展态势,为应对未来各级学龄人口变动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十三五"时期城镇学龄前儿童的快速增长,是制定"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国家统计局城镇入户调查数据对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居民各级教育的收益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估算,主要结果表明:近年来除初中阶段外,其他各级教育的教育收益率并没有延续整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五年那样快速增长的态势,而是逐渐趋于平稳,甚至有轻微的下降迹象.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趋势逐步增强,城乡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差距的扩大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然而,教育机会只是对某一代人受教育状况的描述,在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情况下,若教育流动性足够强,父代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将向子代的教育机会均等演变。本文采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别从城乡居民和城乡户籍双重视角对我国城乡教育代际传递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整体而言,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受教育水平有显著传递效应,区别在于父亲教育背景对子女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机会影响显著,而母亲教育背景对子女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机会影响更大。父亲教育背景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并未有显著的城乡差异,但是母亲教育背景对子女教育影响呈现显著的城乡差异。从城乡居民视角分析,城镇地区母亲学历对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具有显著正影响;从城乡户籍视角来看,母亲教育背景对农村户口子女的小学入学机会影响更大,而对城镇户口子女的大学入学机会影响更大。上述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应当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和农村户口受教育者倾斜,增强教育代际流动性;同时,在义务教育阶段消除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将有利于在长期内确保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