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付红妹 《沧州师专学报》2005,21(4):42-43,45
从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入手,结合小说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等,分析了川端康成审美意识中的物哀之美与幽玄之美.并追根溯源,论证了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来自于他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的传承,强调了川端康成的创作是植根于日本本民族的土壤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物哀”、“幽玄”是日本古典美学中的两个重要理念。他们对日本美学流变的影响是深远的。本着意分析了“物哀”、“幽玄”的表现及深刻内涵,它们既源于日本民族纤细温和的情感体验,又因受佛教的影响而渗入了理性因素,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3.
日本当代知名女作家井上荒野的力作《切羽》主要围绕一个生活在远离喧嚣的孤岛上的女子展开,讲述了主人公阿清和丈夫的平静生活因音乐教师石和的到来而引起了淡淡的涟漪,但这小小的波澜很快就因石和的不辞而别而告一段落。女性特有的敏锐洞察力和温润细腻的笔触所表达的这段压抑克制、含蓄隐忍的情感,体现了日本人所具有的"物哀""幽玄""空寂"等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正彻认为幽玄作为一种歌体,不同于"余请体",也不是表现崇高美的"物强体",而是类似于"物哀体"。其"幽玄"论的美学属性,以"物哀"为根基,但它所展现的不是歌人对人生无常的即景式感慨,而大多融入了"本歌取"式的创作技巧,显示出女性的、梦幻的特点。未脱离人世的妖艳梦幻般现实,不仅构成正彻幽玄论的充分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彻认为幽玄作为一种歌体,不同于"余请体",也不是表现崇高美的"物强体",而是类似于"物哀体"。其"幽玄"论的美学属性,以"物哀"为根基,但它所展现的不是歌人对人生无常的即景式感慨,而大多融入了"本歌取"式的创作技巧,显示出女性的、梦幻的特点。未脱离人世的妖艳梦幻般现实,不仅构成正彻幽玄论的充分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消亡美"或"死亡美"作为日本文化中的传统审美倾向,其形成受地理环境、佛教禅宗、神道教等多方影响。这一倾向集中体现在日本国民对于落樱景象的钟爱、武士道以"切腹"而死的形式选择以及他们"死的觉悟"的价值观上。除此之外,日本当代社会较高的自杀率、文艺作品对"死亡美"的欣赏及文艺创作主体的自我终结方式等,也是这一审美倾向的佐证。而日本艺术美中"物哀""空寂""幽玄"三大范畴更是以各自的方式丰富着"消亡美"或"死亡美"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文学中,哀婉与幽玄是独特的审美范畴。哀婉与幽玄代表着对自然细致的感受与抽象化的情感,包含了对自然事物的喜爱、赞赏与无奈。这种复杂的感情融汇在日本的审美意识之中,成了日本文人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这一方式在永井荷风的笔下尤为显著,他将自然审美作为创作的一部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而传递出寂寂哀情,体现出自然审美书写的趣味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村上的小说与日本传统文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受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很大。他往往用非日本的视角来审视、把握、感受日本社会的一切。不过他骨子里还是个纯粹的日本人,在他的作品中表现日本的情感和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的美学思想是极其自然的,让读者在作品的氛围之中感受到了这个东方作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林文月与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语言艺术上的比较得出几点想法:1、自然之美是"物哀"触物感动之心的基础。2、《源》之"幽玄",是一种接触自然风物时普遍流露出的风雅品性,表现了一种自然的、孤独的生命状态之美。3、"知物哀"的主题贯穿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禅宗传到日本,与日本现实社会结合,实现了禅宗日本化,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武家社会战乱连年,禅宗思想滋养着日本人的心灵,也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走向。禅宗"无常""幽玄""以心传心"思想影响了松尾芭蕉的俳谐思想,使之形成了"风雅之诚"、"不易流行"的基本理念和"さび"、"しほり"、"細み"、"軽み"等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这部是作者的最巅峰之作,作品是描述日本近代的抒情性质的心理文学作品,作品诠释了悲哀的情感笔调很是叹惋优美,笔调通过抒情的情感表达,最终能够捕捉到人物心理的幽沉之美,并且流露出虚无的飘渺之魅力,让人体味到“物哀、幽玄.闲寂”这种日本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之美,也让人窥见佛教“生死轮回”思想对《雪国》这部作品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01-105
郁达夫的情爱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悲剧美,与日本文学传统中的"物哀"美十分相似。郁达夫的很多作品通过"失去的女人""失去的爱情"之类设置情节,以便于对"失去"进行反复咏叹;也通过对人物心理和自然景物的优雅描绘,形成作品细腻动人的悲哀美。郁达夫的创作在美学上超出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而与日本文学的"物哀"美理念相近,是郁达夫深受日本文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之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传统的热烈执著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川端康成说:"在日语里,‘悲哀'一词是与‘美'相通的。"在他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他认为,美有时是和战乱、失败甚至亡国联系在一起的,越是这种美,越有感人的力量。川端康成承认日本风俗习惯以及感受方法中的哀伤情调浓重地渗入自己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主义。他总是把  相似文献   

14.
《睡美人》以炉火纯青的笔法延续了川端康成文学创作中一贯的古典悲美与妖冶。作品中细致刻画的死亡意识和拥抱青春的主题设定也与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提倡的日本传统社会的"阴翳之美"遥相呼应。因此《睡美人》通过晦暗不明的场景、敏感细腻的回忆与阴翳无常的生死观,反映了川端康成晚年战后创作的复杂思考,呈现出于"物哀"中见人心纤细、于"意气"中见欲望妖邪、于"幽玄"中见风雅之寂的审美内核。故作品在死亡、欲望、罪孽的阴翳笼罩下,凝练日本传统审美的《睡美人》,表现出了人性在明暗交替的挣扎过程中渴望求得心灵净化,完成生命轮转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5.
谷崎润一郎笔下的女性形象分为两种类型:蛇蝎魔女与永恒女神,无论哪一种类型,女性都成为谷崎润一郎所追求的美的象征。谷崎润一郎侵染于日本神道教的女神崇拜下的"物哀"传统以及受到西方圣母玛利亚崇拜影响,使得他笔下的女性崇拜情结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6.
“能”是流传世界的日本古典歌舞剧,从“能”这一艺术样式中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幽玄和物哀。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日本人审美观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其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禅宗意识的深层渗透对于日本人美学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能”是流传世界的日本古典歌舞剧,从“能”这一艺术样式中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幽玄和物哀。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日本人审美观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其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禅宗意识的深层渗透对于日本人美学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8.
试论川端康成作品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其作品具有“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这是他获得世界文坛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研读他的作品,开掘其作品的民族特质,对于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雪国》主题探讨,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雪国》"。可以将其主题归纳为浮士德式求索,主要表现在驹子、岛村和作者川端康成身上。岛村是无目的的求索,最终得到肉体和精神的拯救与净化;驹子虽生活不幸,但依然求索不止;川端康成求索的则是日本的传统美,呈现出"故乡"找寻意识,继承和发扬了物哀情调和幽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寒山"是寒山诗里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意象,其幽邃深远的气质与日本幽玄的审美品格有着多重契合。日本文人倾向于将"寒山"意象作为寒山子精神世界的象征,并强调其心性的深远;"入寒山"的解读中有着对"入幽玄之境"的觉悟;寒山幽奇境界的体悟来自于日本民族的山林崇拜,突出了万物有灵的神性。这种崇敬感正是来源于日本人对神秘又不可思议的幽玄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