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深度学习,倡导以单元为整体,引导学生开展基于单元整合、关联和发展的学习。教师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为例,着眼“学什么”“怎么学”两个研究板块,从“通读教材,重组课时,为深度学习做准备”和“整合活动,躬行深思,落实深度学习”两个实践维度出发,提出推进“单元统整教学”的具体策略,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跟着史铁生学‘学会记事’”为项目主题,从为什么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么学四个方面,分析并呈现统编教材七上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一课项目化学习设计,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实践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开展项目化学习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3.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的“单元整体”新体系,既是课程改革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和新特色,又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一种新形态和新方法。建构与新编教材相适应的单元整体教学新样态,需要整合单元主题,发挥整合优势,将思维引向高处;整合单元教学,将深度教学切入深度学习,培养跨界思维;整合“活动·探究”,凸显自主阅读、自主活动与自主探究的单元学习亮点、本质和核心,让探究步入常态,最终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彰显语文学科素养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静 《学苑教育》2023,(5):12-13+16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与“学”活动的材料。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深钻课标、借助教材、潜心备课、资源整合,杜绝教学教材化,寻觅教学最优化。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调整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丰盈教材、趣化教材、活用教材、易化教材、高于教材,开发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深度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民族文化建设融合创新,为提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教”与“学”的新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帮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根据语文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要求,围绕主题、资源和学生实际,结合学校民族文化建设构建“挖、设、延、动”的“四步”实践模式,在课内外学习中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深度、高度、广度、效度。  相似文献   

6.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构建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系,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积极开展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重视学生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一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起始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多是感性具体的。在一年级的启蒙教学阶段,教师需要反复思考数学“是什么”、教材“为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等这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罗维招 《学苑教育》2023,(9):32-33+36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可以开展深度学习的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应将学生深度的“学”作为追求的目标,运用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强化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参与感、获得感,从而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文章阐述了初中数学课堂深度“教”“学”的内涵,基于实践层面提出实现深度“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学生数学学习获得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数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的培养越发成为现在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两者的培养必 然依赖深度学习。文章给出了数学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与意 义,分析了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及根本原因,提出基于深度学 习的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端正“教”与“学”态度是深度学习的起 始点,创设数学概念教学情境是深度学习的兴趣点,重视数学 概念的形成是深度学习的切入点和机遇点,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是深度学习的能力点,引导学生反思问题是深度学习的提升 点。相信坚持将深度学习应用于数学概念教学课堂,促使学生 数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习 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真实问题驱动下主动学习,培养高阶思维、提升核心素养,让学习真正发生。项目化“教”与“学”的互动是深度学习的落地途径。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知识和素养落实确立项目教学目标,基于驱动性问题解决确立项目教学流程,基于互助合作和评价反思的深度学习模式实施项目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改进、形成成果,能有效提升复习效率,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0.
核心素养的提出回答了未来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对于怎么培养的问题,需要依托教学实践来解决。深度教学给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过教师深度的教和学生深度的学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益、提升学生技能、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提倡核心素养培养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学的本质从“教知识”向“教素养”转变。在数学课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其根本方法是教学生学会思考,即教思维。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习方式从模仿转变为思考,思考是学习的本质。文章以因式分解的单元教学为例,深度研究为什么思维可以教,以及数学思维是怎么教的。  相似文献   

12.
“教、学、评”一致性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教师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三者间具有密切联系,使“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提高对“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视程度,根据学科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策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沈冬妹 《课外阅读》2010,(11):105-105
温家宝总理说“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专家认为“独立思考”就是意味着自主学习。怎么学,是学的方法;“创新思维”就是意味着学什么,  相似文献   

14.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悉心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现行的自然教学要向《标准》靠拢,教师要从重“教”转到重“导”的层面上来,引导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了解科学、体验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聋校语文教师应统筹设计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任务,通过科学分析学情定位“教”的起点、尊重学生差异铺设“学”的路径、追求素养提升设计“评”的终点,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教—学—评”一致,更好地培养听障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单元要素包含“学什么”和“怎么学”,既有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又有学习方法、学习思维,是语文素养发展的目标要素。教师要以语文单元教学为抓手,将单篇融入单元,形成整体,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以语文要素为目标,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发挥评价的甄别与促进功能,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学苑教育》2012,(6):4-5
安徽省正式启动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安徽明确提出以“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核心目标,将重点开展“五个有效”专题培训,即有效学习内容、有效学习指导、有效教学模式、有效学习评价、有效教学研究,引导教师由“教什么、怎么教”转向“学什么、怎么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在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觉得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达到“教会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有些学生读到初二初三,甚至有些高中学生还问:“语文学什么?”“语文怎么学?从哪里下手?”这里实际显示出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语文学科内容庞杂、广泛,学习过程漫长,不能立竿见影,单靠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学不好语文,只学语文而不学其他学科也学不好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语文教活,始终把一教会学生学语文”当…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其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之以前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发展者。如何将课程理念很好地转化为课堂行为,需要实施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既是特定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又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如何”统一起来,真正地让美术新教材与新课程理念吻合起来。一、教材趣味横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展生活实践式美术活动是由美术教育的社会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归宿和宗旨。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其作用既体现在课程的实施与二次开发上,更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导作用上。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核心资源,因此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活用教材——“用”教材“教”。其最终目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从而达到由“教”走向“不需教”、从“学会”走向“会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