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沈晓妮 《文教资料》2012,(21):12-13
奥康纳这位公认的"南方文学的先知",以其故事的启示主义的宗教主题以及距离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而迥别于其他作家。她像一位诗人一样用心灵来描述和体会人类精神的困境,同时运用诗歌中象征性及隐喻等艺术手法唤起人们对这个世界及人生的感悟,最终带领人面对上帝的救恩,完成生命的救赎。她的短篇故事无论在创作主题还是艺术技巧上都带有诗性特征,她的故事总是充满了诗意。  相似文献   

2.
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最受推崇的短篇小说之一,自发表以来就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作品暴力救赎的宗教主题、荒诞的艺术特色已成为评论家的热点话题。而作品中人物所展现的种族和文化优越感,"另类"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以及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对话"的失衡却被人们忽视。论文以后殖民批评理论为指导,深入文本,分析人物,从而挖掘该作品所折射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极大地偏离了现代西方文学中的人本主义理念,这种反人本主义的立场造成了阐释的困境,甚至还使她背上了“邪恶”之名。奥康纳的“邪恶”之名来自于基督教启示主义创作语境与中国的非基督教接受语境之间的错位。从基督教启示主义人性观的视角来看,奥康纳的反人本主义人物创作反映的不是邪恶而是其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4.
吴钰菲 《海外英语》2013,(19):209-210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好人难寻》中反讽的使用贯穿全篇,不仅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通过反讽艺术手法的使用,小说表达了奥康纳的原罪观与救赎观,以及她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南方乡土气息和暴力宗教阐述而闻名于世界文学界。本文旨在运用创伤理论剖析奥康纳短篇小说中人物所受到的社会创伤和宗教创伤,从而得出在南方文化的残酷的侵袭下,暴力和死亡才是人们获得解脱和宗教救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暴力与死亡似乎是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一成不变的结尾方式.几乎每个主人公都逃脱不了被毁灭的命运.然而,当我们以其宗教信仰为参照物来解读其作品时则不难发现奥康纳通过其作品反复强调的是一条通往救赎的路.带有原罪的肉体在遭受毁灭的同时总能获得灵魂的救赎.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作家,奥康纳以其特有的视角观察、分析人的原罪及其带来的危害,强调人们在暴力打击下获得永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弗兰纳里·奥康纳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天主教作家之一。她试图在每一部作品中传递她的宗教观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故事中的人物总是被突如其来的暴力所击中,这展示了奥康纳非理性的一面。而这些人物中最常被攻击的是知识分子,他们总是被描写得傲慢又无知。奥康纳频繁使用暴力以及她对待知识分子的敌对态度都表现了她反智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解构是一种颠覆等级、秩序、中心、本质的方法。徐小斌在《羽蛇》中,解构了许多神圣的理念,她颠覆了传统文化为我们设置的伟大母性,揭露救赎的荒诞和无意义,高扬女性主体的伟大以摧毁男性精英主义。她撕毁覆盖在神圣理念上的虚伪面纱,解构出深藏的真实,直指人生的本义。  相似文献   

9.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好人难寻》,通过描述老祖母一家外出游玩,不幸遇到"不合时宜的人"而惨遭杀害的简单故事,再现了基督教中原罪和救赎的深刻主题,而其杰出的叙事视角的转换,有限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恰当使用更是把作品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好人难寻》成为后人研究叙事学的良好典范。  相似文献   

10.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表达人性主题的励志电影,揭示希望带给人的巨大力量。通过影片中的情节,析出体制化与救赎的定义,解读体制化的代表人物Red和Brooks。两人内心的不同,导致两人出狱后截然不同的命运。其中重点解读影片中救赎的代表人物Andy。不管肖申克的环境多么恶劣,Andy心中永远怀揣希望,救赎自己,影响狱友。最后,通过解读得到启示: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相似文献   

11.
祝荣泉 《文教资料》2008,(17):128-129
"文学研究中的‘解构'主义倾向,即妄议历史人物,无根据地怀疑一切.这种倾向在‘鲁迅与仙台'研究中虽然比较轻微,但也应该警惕.……  相似文献   

12.
《金陵十三钗》讴歌了十三个秦淮女子的舍生取义,肯定了人性升华中完成的"自我救赎",但当把"救赎"看为一个事件,察看卷入这场事件中的人物,他们的身体、思想、情感、心理、生活因此受到的影响时,发现文本叙事中的"救赎"更多是指向对他人一种本能的、责任的、身体层面上的保护,而缺乏一种精神式的、人性反思的救赎,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一种更为宽广的生命维度视野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基于犹太卡巴拉教,本雅明提出弥赛亚主义,其核心概念就是个人救赎。本文借用了本雅明的弥赛亚时间和弥赛亚救赎,对《他们眼望上苍》进行解构式重读,将珍妮回归小镇的行为、她在回忆中的讲述分别视为积极救赎的结果和过程,通过三次婚姻中的三次回视,再现女主人公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到自我实现的个人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14.
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现代西方文学的经典短篇。作品中的"信仰"主题,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作者通过对死亡与暴力的描述来提出解决之道,那就是重拾信仰,回归上帝,接受恩典,人们才能在社会中把握自己。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旨在把握奥康纳对这一人类精神危机所作的隐喻性阐释以及所作的危机求解,同时探讨了奥康纳本人自觉的批判意识和高尚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5.
奥康纳在其短篇小说中塑造了一群与传统意义相反的“忘恩负义”的儿子们形象,这种对男性形象的“审丑”是奥康纳表达自己对男权文化的一种颠覆和解构的独有方式。笔者对这种现象的分析,是为了挖掘奥康纳小说中一些通常被批评家和读者忽略的主题:奥康纳的女性主义倾向以及对两性问题的思考。若是男性以束缚女性、驾驭女性为目的,那男性也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就像这些儿子们一样,不仅毁掉了母子关系的和谐,也毁掉了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在1994年上映之后大获成功,被赞誉为"无冕之王",成为难得的传世经典。这部作品之所以让人震撼和鼓舞,不仅是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因为作品中塑造的各个传神人物语言、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折射出的希望与救赎理念激发了观者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小说中一再出现试图拯救华人的美国人,有神父的上帝之爱,有白人男子的爱的救赎,还有女庄园主的拯救与毁灭。拯救不是无条件的,它是对自由的束缚,接受拯救的人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某些美国人持东方主义的信条,以东方人的救世主自居,作为拯救对象的华人大多很清醒,拒绝了美国白人的爱的救赎,乐得没有拯救的逍遥,从而解构了美国的救世主形象。  相似文献   

18.
弗兰纳丽.奥康纳是美国南方女作家。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的作品充满了宗教主题。短篇小说是她最好的作品。在短篇小说《启示》中,奥康纳涉及了人的内心的骄傲——基督教认为它是罪的一种。女主人公特平太太是一个勤劳、受人尊敬的、虔诚的基督徒,她不遗余力地帮助别人。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现象。本文主要运用新批评主义的方法,从以下角度对特平太太的人物性格进行了分析:她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感受;她表面彬彬有礼的言论伴随着内心丑恶不堪的独白;她鄙视穷人、歧视黑人。这篇小说试图表达这一宗教主题:一个骄傲自满的人是有罪的(在上帝眼中),必须改过自新,才能获得上帝的恩典进入天堂,即人只有自知卑微有罪,并祈求上帝宽恕,才能获得拯救。  相似文献   

19.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20世纪美国南部的女作家,在美国文学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奥康纳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展现了她眼中信仰在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窘状,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作者的心理失衡,修补这种缺失成了奥康纳创作的动机。本文将以奥康纳的代表作《智血》为例,从心理的宣泄与补偿的角度看作者将海兹等畸形信徒人物安排在当时尴尬困境中情节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小说《暴力夺取》中讲述了十四岁男孩弗朗西斯·塔沃特历经一系列精神转变后,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承袭以往的哥特式写作风格,奥康纳将塔沃特塑造成一个怪诞、异化、充满暴力的愤怒者形象,在经历一系列精神和行为的暴力之后,最终选择回归上帝,达成与自身的和解。继承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生存观,奥康纳用暴力展现了个体内心与自我的对抗,说明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暴力成为寻找真理的一种极端途径,最终引导个体走向自我救赎,勇于承担责任与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