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民族政策 ,而且是吸收了中国古代“和合”优秀文化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获得成功的范例 ,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成功的范例 ,它对于解决一国之内的多民族、多文化问题以及全球化的民族、文化冲突都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宇宙观、天下观和道德观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这是实现“结合”的前提;“结合”需要“返本开新”,“返本开新”就是要在传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理论、文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彼此借鉴和融合,创造出新的契合中国实际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现代文明;“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基、现实根基、文明根基,只有正确处理好“两个结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关系、“结合”与有效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文明成果的关系,才能更好筑牢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有力地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推进思想解放,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资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出发深入解读两者的“彼此契合性”,这对理解两者“互相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主体性也是必需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一种“高度契合性”,作为逻辑前提,两者才有可能进入相互“结合”的逻辑进程,没有“彼此契合”,就没有“互相结合”,两者结合的结果必然地生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经由“结合”而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位重要的立党立国问题,其中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必须从科学思想体系、一脉相承的指导思想的“一体”,以及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两面”定位两者的关系;必须充分阐明两者“一体性”的客观依据和理论论证,澄清把马克思主义单纯作为“外来文化”的迷思;必须科学区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层面,即意识形态指导层面和文化元素层面,坚持“结合”的正确方向;必须深刻把握这一“结合”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光辉典范,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近八十年的民族工作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地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坚定地走民族区域自治道路,实现了西藏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伟大功绩。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以“魂脉”与“根脉”生动定位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及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魂脉”所具有的方向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表征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社会主义本色;“根脉”的民族性、现代性、主体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和创新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辩证统一,“魂脉”与“根脉”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的聚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讲授,宣传“以民为本”等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8.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需要明晰几个前提性问题。一是在“为什么结合”的思考中明确“第二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要求,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科学诉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需求。二是在“什么是结合”的思考中明确“第二个结合”的本质规定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并在二者互相成就中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是在“为什么能够结合”的思考中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品质特性维度的相通、相融、相符是“第二个结合”的内在可能。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多次谈到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在1990年1月召开的《全国文化艺术工作座谈会》上,李瑞环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瞩目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文化战线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弘扬民族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文化的兴衰,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弘扬民族文化。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个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把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搞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十分重要的论断,把弘扬民族文…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获得了它的中国形态和中国内容,同时也标示着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实践,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社会面貌和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其必然性内在于人类文化价值演进的辩证法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文化发展的逻辑演进的必然性共同呼唤的结果。在中国革命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解决民族与人民生存问题的利器,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难题。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其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意蕴体现为“忧以天下”的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革故鼎新”的革新思想。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四大报告,把这一崭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其中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最终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全世界所瞩目。一、“一国两制”是新思想,新语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所谓“一国两制”,根据小平同志的说法,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即门化人口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一…  相似文献   

13.
学习初三思想政治第四课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和一个践行问题。所谓认识问题,是指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进步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制度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真正保持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民大众服务,所以它在凝聚人心、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和巨大的。“全国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有机地结合,科学地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的成功范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指引我国各族人民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义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和民族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6.
走进文言文     
十六大政治报告在论述当代文化教育问题时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文化又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最为精辟。文言文本身具有凝练、纯粹、古朴的魅力,这也是白话文所追求的方向。而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建构了“马克思主义行”新的解释框架。通过阐释二者关于自然观、民本观、理想社会和辩证法思想的内在契合性,进一步肯定二者相结合是历史势必和文化势然。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结晶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有助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创新中华文化赋予了全新的思想积淀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文献作为西学东渐大潮的一部分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一是初步传播了马克思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带入近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域中;二是运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和话语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中国式的转译和阐释,构建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通共融的新的理论阐释体系和传播体系;三是以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总体性危机为导向,提供了启动社会革命的思想引擎,为实现民族复兴探寻思想指引和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易被中国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观点方面有着较多的认同基础,而且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民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展现出来。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庞杂,其发展进步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动态发展的,需要其他民族文化滋养以增强其生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文化认同的基本逻辑和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一)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毛主席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毛主席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基本理论,科学地论证了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解决了教育的性质和作用的问题。毛主席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