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虹影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离散作家”,她一直在海外华语写作空间中发展,最近以来,她开始高度关注国内的变化,并将出书的重点放在国内,这无疑显示了“离散作家”的回归倾向。这种回归一方面是华文写作和阅读的主要空间当然在中国大陆,没有大陆读者的肯定,华文写作的可能性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的世界华文文坛上,马来西亚女作家戴小华的名字正如日中天,熠熠闪光。1990年4月,她作为马华文学第一位作家,率先访问中国大陆,为瞪隔已久的中马华文文学的恢复联系和全面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嗣后,她又受到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复旦大学、海南大学等的邀请,频频前来中国访问,并作文学演讲,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她还是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的重要骨干,1993年11月又走马上任,担负了该会的会长之职。她的足迹遍及马、新、台、港、美以及中国大陆各地,在许多国际性的华文文学会议或活动中,常常活跃着她的身影。有人誉称…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47-154
马华作家黄锦树作品中的"热带暴雨"意象是其一大写作特色。黄锦树在小说集《雨》中编织"热带迷宫",是处于断裂历史时间与离散家国空间中华文作家的情感宣泄方式。雨林中南洋小镇的家族叙事模式为黄锦树小说研究提供了文学—文化的视野;小说中对于"文化寻根"的焦虑与开拓创设出"南洋雨林书写",对当下华文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4.
季进:我们还是从你倡导的“华语文学”的概念说起吧。大陆学界习惯上把大陆文学、港台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截然划分.很少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而你的研究则涵括了两岸四地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把大陆、台湾、香港、大马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创作视为一个汉语写作的有机整体。对你而言,“华语文学”不仅越过了空间与国界.更整合了所有以中文叙事构成的意义空间.既有历时性的上下文关系,又构成了平行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于汉语文学写作而言,1950年代是一个需要“面具”的年代,无论是大陆、台湾与香港,还是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地区的华文文学创作无不如此。由于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文化压力,迫使作家割断自身的文化历史联系而使其创作被驱入“悬置”状态。但是,一些作家仍然在时代共名与国家体制之外寻求突围,在历史转折的阵痛中寻找自己的作家身份。文章主要以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为研究切入点,深刻阐释了1950年代文学的“悬置”以及在“悬置”中突围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3月23日上午.“余光中与20世纪华文文学研讨会”在徐州师范大学敬文图书馆举行。会上,谈及去年一名德国汉学家抨击中国当代文学没有思想,缺乏好作品,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时,余光中说:“一个真正的作家不是为了让外国人垂青而写作,至于说中国没有散文、没有什么好的文学,简直是胡说八道!我觉得中国人要自信一点.不能因为外国人说你不好就不好了。”  相似文献   

7.
华文作家严歌苓虽旅居海外,却时常把写作视眼投回国内。她尤其关注女性的情感与命运,并通过转换各种视角,以新的价值观去展现人隐秘的内心世界,把握住人性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她的经历已写成了长篇小说,而且已经7度再版;她的事迹与“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中国第一飞人”刘翔等117人一起被收入《中国第一年鉴》“人物篇”;在全国首届中青年作家小说擂台赛读者排行榜中,她名列第4名;2005年,她被世界华文文学联盟列入15年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靠天才写作”的作家 ,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萦绕于其中挥之不去的悲凄与寂寞 ,体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太多痛苦的人生和特殊的经历为她深刻体验人生、体验生命提供了契机。因此以女性空间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 ,从“漂泊”和“回归”两个概念出发来透视萧红的情感历程和人生道路 ,以期达到对她的作品的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2005年的一场全球华文青春写作新人选拔赛,再次为在中国文坛燃烧已久的青少年写作热潮加了一把火。一大批9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文学新人,从曾经走红中国文坛的“80后青春作家”手中领取了“自由写作类特别大奖”、“最佳探索奖”、“最佳人气奖”、“最具潜质奖”等奖项。新生代的作品往往是延伸到深不可测的未来的触角,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作品带给我们惊喜。张格嫣予将《被诅咒的游戏》这道文学盛宴呈现给我们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她追逐文学、追逐不朽的勇气。【精品书摘】按照常理来看,上徐老师的课,无论怎么着,都应该安静到像传说中的那…  相似文献   

11.
用华文进行写作的华人作家,必然要面对华文背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资源,必须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整套象征符号系统。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潘雨桐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一、小说的话语结构是先锋叙事形式和中国古典诗意混杂交错的结合体;二、大部分小说采用“虚假结尾”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余韵悠长的故事延展空间和虚虚实实的想象情境;三、寻找文化心理上的权威“父亲”,种族认同成为华人的“想象的共同体”;四、部分小说中叙说着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缅怀和坚守;五、以极为典型的传统文化情节叙述为铺垫,来讲述科技时代的异化主题。对传统士人节操和自然和谐的生命形式充满尊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有关“离散”的华文文学讨论中,20世纪北美华文女作家的创作被认为是用文学想象的方式探讨华人移民女性的性别身份与族裔身份的双重“问题”而成为热点。本文结合两代北美华文女作家的代表作,分析“离散”的具体内涵及其演变,以期丰富研究界有关“离散”概念的思考,同时探讨女性主义话语在“离散”论述中所具有的理论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一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是,香港居民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在语言文化方面与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老作家柯灵说:“香港地处南天,一岛孤悬,万流云集,尽管百五年来世局播迁,沧桑多变,绵邈的华文文化传统,如一灯不灭,烛照海岸。”香港学者郑树森也指出:“严格说来,香港并没有传统定义下的‘殖民地文学’,因为香港的作家似乎没有被同化、垄断、吸纳到英国这个宗主国的语言和文学传统里,他们没有香港的英语文学传统,作家长期以来以中文写作,对象亦始终是中文读者,没有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1996年4月23日至25日,“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于南京举行。这次盛会云集了海内外华文文学作家及专家学者167人,其中境外代表42人,大陆代表125人。张炯、曾敏之等人主持大会,犁青、罗兰、许世旭、杜国...  相似文献   

15.
在这里,主要选择王安忆的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原因在于她能很好地代表当代女作家的特征。“老生代”作家王安忆是近20年来中国大陆重要的作家之一。她无疑是当今中国文坛最资深的女作家。她的情况也最为复杂,从创作传统文学而起步到涉足反思、寻根一类精英题材,演进到创作新历史小说中向大众文学靠拢。她的创作风格永远是未知大于已知地不断变化着。  相似文献   

16.
信息平台     
王安忆被《花踪》评为全球最杰出华文作家《星洲日报》两年一度的《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和国际华文文学研讨会2001年12月12日在吉隆坡举行。此次《花踪》文学奖,设立了“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中国女作家王安忆被评选为全球最杰出的华文作家。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作家协会和泉州市政府主办、华侨大学协办的“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于1998年9月28日至10月5日在华侨大学举行。出席研讨会的有:於梨华、萧逸、张天心、裴在美、黄河浪等北美华文作家,王蒙、叶辛、铁凝、陈忠实等国内著名作家,刘登翰、赵遗秋、曾庆瑞、顾圣皓等学者共47人。与会代表主要就北美华文文学的现状、未来走向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了研讨O北美华文文学是此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与会代表对此议题进行了多方而的探讨。刘登翰教授的论文《北美华文文学的文化主题及与ZO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对北美华文文学创作的文…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王安忆无疑是一个自觉追求独立小说意识的作家。早期王安忆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性别意识和年龄征候,她以少女的纯真感受作为艺术再现,在写作时还原为一种直觉经验。这种自发性直觉写作的小说意识在文本中表现为独语、写实和再现等特点,她的早期创作实际上是对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顺应和接受,这表明作家的写作还处在一种公共意识状态之中,缺乏自觉独立的小说意识。  相似文献   

19.
1992年,当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首次组团来华访问时,不少中国文学界人士惊讶地发现:想不到新马地区还有那么多人用华文写作,而且写得那么好!  相似文献   

20.
在马来西亚文学界,戴小华是最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她的创作名满马来西亚,走向世界。八十年代中期,她以揭露新泛电事件为题材的电视剧《沙城》、获奖散文《阿春嫂》、《戴小华中国行》等作品而驰名文坛,成为擅长于多种文学体裁的全方位作家,创作了散文、剧本、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体裁的作品。进入九十年代,她成为海外华文女作家中的便使者,她的作品曾获1992年中国首届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征文“徐霞客奖”和1993年台湾十六届中兴文艺奖,已有十多种著作问世。现任第三届世界海外华文女作家联谊会会长。罗丹说:“艺术就是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