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莫桑比克的蒙特利尔草原,生活着最能代表野性非洲的上帝杰作——枭隼。 枭隼是没有任何天敌的,除了人类,它们是食物链顶端的霸主。莫桑比克为数不多的土著居民渗加族人,迄今还保留着游猎生活的习惯,而枭隼,则是他们世代相传的最佳捕猎帮手。  相似文献   

2.
雄枭隼之死     
在莫桑比克的宾加山区,生活着最能代表野性非洲的上帝杰作——枭隼。 枭隼没有任何天敌,莫桑比克为数不多的土著居民——渗加族人是唯一能对枭隼构成威胁的人类——这些在非洲大陆繁衍上万年的土著部落,迄今还保留着游猎生活的习惯,而枭隼,是他们世代相传的最佳捕猎帮手。  相似文献   

3.
就在所有人即将绝望时,亚历克斯从丛林中跑了出来,他听到了母亲的召唤。南非与莫桑比克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但两国人民却过着迥然不同的日子:南非人民生活富足,莫桑比克人民则长年挣扎在贫困线以下。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每年都有成千上万莫桑比克人非法穿越边境进入南非,他们选择的越境地  相似文献   

4.
飞马火焰     
比利是一个爱马胜过爱世界上其他一切的男孩。他最爱自己那匹脸上有白斑的小马──火焰。比利的父母亲将火焰送给他之后,他大部分时间都跟那匹小马在一起。无论比利什么时候呼喊火焰,它都会应声而至。它似乎像比利那样喜欢穿过森林或沿着大路行走。比利敢肯定,他说话时,火焰能够听懂。小马似乎对比利所说的话真的心领神会。比利的狗莱克斯通常跟他们一路同行。但有一天,莱克斯病了。于是,  相似文献   

5.
<正>《24个比利》作者:丹尼尔·凯斯这是一本关于人格分裂的纪实小说,它的题材直接来源于真实案件,是美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案件之一。小说主人公William Milligan,人们叫他比利,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犯下重罪,最后又因为多重人格被判无罪的嫌疑犯。因为,他有24重人格。书本一开始就在扉页写着"献给受虐的孩子们,尤其是那些尚未被发现的受害者",比利精分的源头就在于继父对其的虐待以及童年缺少关怀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生来都怀揣着一个梦想。不管这个梦想是大是小,它总会成为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但是,当你的梦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你还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它吗?电影《舞动人生》就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对巴蕾艺术执着的爱,使他最终战胜贫困和偏见,实现梦想的动人故事。机遇芭蕾11岁的小男孩比利·艾略特是一位煤矿工人的儿子,从小就和父亲、兄长生活在英国的北部小镇。一天,在上拳击训练课时,比利偶然接触了芭蕾舞。这美奂绝伦的艺术立刻深深地迷住了他 芭蕾舞老师威尔金森夫人发现比利是一个很难得的、极具天赋的芭蕾苗子后,开始全身心地培养比利理想与现实冲突,如何抉择?比利学习芭蕾的事情始终瞒着他那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发明。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它的运用能为英语教学注入新鲜血  相似文献   

8.
《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首伟大的长篇抒情诗,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浪漫主义是它最显著、最突出的风格特色。浪漫主义,在本质上就是理想主义,它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作家表现自己的理想和理想化的生活,按照生活可能有或应该有的样式反映生活。而在《离骚》当中始终贯串着诗人追求“美政”的理想,希望楚王能“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并为实现其理想而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诗人吟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歌,怀着满腔渴望的心情,开始了对未来道路的探求。他说自己出身高贵,生在吉日,名字美好。他怀着对楚国…  相似文献   

9.
老鼠扫雷     
纳尔逊和关塔那摩充满了干劲儿。它们正沿着绳子走向工作场地。纳尔逊和关塔那摩是两只大田鼠,曾在莫桑比克受训辨别炸药的气味。因此它们能发现埋藏的地雷。一旦找到地雷,它们就开始挖土。受过培训的排雷人员随后可拆掉地雷的引信,挖出地雷。在内战结束十多年后,莫桑比克的土地上仍埋藏着无数枚地雷。老鼠已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扫雷者。迄今,扫雷设备只能准确发现金属外壳地雷,而老鼠根据炸药探雷——即便地雷已埋藏多年也可被它发现。比利时的扫雷组织Apopo称,用老鼠扫雷比使用人工设备便捷得多:老鼠易养活,便于运输。老鼠扫雷  相似文献   

10.
小熊维尼可能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而又最可爱的小熊。它虽然过着简单的生活,却时常有新奇的主意。  相似文献   

11.
歌唱艺术比其它形式的音乐艺术更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更能深刻地打动人心。因为它是音乐旋律和语言结合的艺术。要充分发挥歌唱艺术的感染力,就必须兼顾到歌唱声音的美和吐字、咬字的清晰。加尔希亚认为:“发声法正确同时咬字良好,是两种罕见的优点。”而在我国,“字正腔圆,  相似文献   

12.
什么动物长着长颈鹿的头、马的躯干、斑马的条纹和—条能舔到自己耳朵的蓝舌头?什么动物胆小又害羞,每天只敢睡5分钟,始终保持警惕?什么动物保持着足够的神秘性,至今人们仍很少发现它的踪迹?它就是生活在非洲雨林里的神秘幽灵——(犭霍)(huo)(犭加)(jia)狓(pi)。知道吗?曾有传言说它是神话中独角兽的原型。(犭霍)(犭加)狓第一眼看上云很像斑马,曾经有人认为((犭霍)(犭加)狓是长颈鹿与斑马交配产生的,但实际上它与斑马不是近亲。(犭霍)(犭加)狓与长颈鹿同属—个家族,是长颈鹿唯一的尚未灭绝的近亲。(犭霍)(犭加)狓的舌头是蓝色的,很长,约有30厘米,很灵活,能卷取树上的嫩叶,还能帮助它清洁眼睛和耳朵。(犭霍)(犭加)狓的耳朵很大,时刻监听着它的天敌——豹的动向。  相似文献   

13.
再爬高些     
山羊比利很想打篮球。当它坐在心爱的云杉树下的时候,它通常会一直想这件事。当然,光做梦是没有用的,所以,比利远远不是一个篮球明星。一天,它听说山那边住着一个非常有魔力的魔术师。也许这位魔术师可以帮我成为一个篮球明星,比利想。它立刻就出发找魔术师去了,第二天,它就来到了魔术师的小木屋。比利发现那位魔术师正在搅拌放在火炉上的一个巨大的罐子,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稀土元素庄渗碳过程中对渗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能使渗碳过程加快、渗层加厚、时间缩短;稀土对碳钢的渗层组织无明显的细化;稀土能使合金钢表层碳化物颗粒细化,均匀弥散分布,碳化物层加厚。  相似文献   

15.
"速写"是一种能扼要地揭示生活真相的宏大叙事文体,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它与现代小说互渗融合则生成速写体小说。30年代速写体小说以场景化和断片化展示而形成的"场面"叙事取代了20年代速写体小说的"个性化形象"叙事,它经历着由抒情型文体向叙事型文体的变迁。30年代速写体小说的文体规范是与特殊的时代氛围密切相关的,即以"场面"叙事表征着一种"合理性"的社会图式,这正是中国现代速写体小说的文体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幽默公园     
精彩的回答生物老师讲完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于是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最接近人类的动物是什么?”一个刚睡醒的学生抢着大声回答:“虱子。”老虎害怕的那种动物“孩子们,我们早已知道老虎是原始森林中之王,林中的动物都怕它。但是,老虎是不是也害怕什么动物呢?比利,老虎害怕的那种动物叫什么名称?”比利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老师,它叫母老虎。”月食与频道常识课上,老师说:“今天晚上有月食,大家不妨抽空看看。”一个小学生问道:“老师,几频道?”幽默公园  相似文献   

17.
热爱生活     
不论你的生活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有的时候,倒是看似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能找到缺点。你要爱你的生活,尽管它贫穷。甚至在一个济贫院里,你也还有愉快、高兴、光荣的时候。夕阳反射在济贫院的窗上,像射在富户人家窗上一样光亮;在那门前.积雪同在早春融化。我只看到,一个从容的人在那里,像在皇宫中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在我看来,城镇中的穷人倒往往是过着最独立不羁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陆文睿 《中学文科》2009,(13):47-48
现代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早在50年代,法国的著名教育家蒙田就已经提出“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的观点。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强调:“学校如能使儿童为现代生活做准备,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那么学校的这种准备即能成功。”而著名教育家杜威则直接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早在50年代,法国的著名教育家蒙田就已经提出“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的观点。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强调:“学校如能使儿童为现代生活做准备,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那么学校的这种准备即能成功。”而著名教育家杜威则直接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教育和驯服     
下面两份材料介绍的是有关莫桑比克教育的情况。《教育和驯服》摘自《为莫桑比克而斗争》一书,反映了在葡萄牙殖民统治下的莫桑比克人民在教育上受到的歧视和压迫。作者爱德华多·蒙德拉纳,是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的创始人之一,从一九六二年该阵线成立后不久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起,到一九六九年二月在达累斯萨拉姆被暗杀时止,他一直是该阵线的主席。他生于一九二○年,年轻时就曾因组织学生运动而遭到葡萄牙殖民当局的迫害;之后,他在美国上过大学,还在联合国担任过一个时期的研究工作,一九六一年离开联合国,从此完全投身于祖国的民族解放斗争。《为新社会服务的学校》是澳大利亚著名记者贝却敌写的一篇报导,它以一所学校为例,介绍了莫桑比克在解放战争中产生的新型学校,独立后正在为进一步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