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什么是适合学生的德育?我的理解是用学生自己演绎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故事,通过蕴含着教育力量的活动载体去浸润学生心田的教育。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认为探寻适合学生的德育,就得从"协助"学生演绎好自己的故事入手。如果能"协助"学生演绎好能释放乐学、向善等正能量的故事,让学生在自己的故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觉感悟、自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适合孩子的德育?我的理解是用孩子自己演绎的,能触动孩子心灵的故事,通过蕴含着教育力量的活动载体去浸润孩子心田的教育.用孩子自己演绎的故事打造我们显性的校园文化,用孩子渴望的锻炼岗位实行我们对孩子的行为管理,用孩子喜欢的评价方式构建我们的制度文化,用孩子难忘的活动载体保证我们不走过场的活动文化,这就是我们正在努力达成的“适合孩子的德育”.  相似文献   

3.
<正>古人语:"教之道,德为先。"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区级重点课题"和乐教育研究"中,积极开展"和乐德育"子课题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我校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以"爱心教育"为突破口,以"和乐四节"德育特色活动为契机,培养心康体健、自主合作的和乐学子。围绕这一育人目标,笔者带领教师采取"习惯养  相似文献   

4.
沈雪洪 《教育》2015,(6):36
老教育家陈鹤琴曾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直以来,笔者对这一观点深信不疑。从事德育管理工作也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了,其间笔者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有的早已经成为社会栋梁,当然,也有的至今尚被囚于高墙之内。栋梁高才是笔者师之功否?身陷高墙是笔者师之过否?这一问题常困扰笔者。栋梁高才本人容易欣慰,毕竟他曾经是笔者的学生,或许本人的思想多少对他有过那么一点影响或帮助。身陷高墙者就很难去联想,总感觉这个当属后期的发展,与笔者没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正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重在"养成"。然而,我们在"养成"的路上,走得一点都不轻松。养成教育自称"有效"者不在少数,但真正"有成"者却凤毛麟角。为什么养成教育多"养而不成"呢?其原因大体有三:其一,言行指导不细,学生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其二,浮于表面,未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其三,未能始终如一,丢失了文化的坚守。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同步推进养成教育,演绎"有成"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6.
崔海霞 《考试周刊》2012,(40):164-164
老师走进学生的世界,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感受成长、感受收获,教育才有光彩,才有生命力。本文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生动故事,体现了爱的教育,也说明了老师"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相似文献   

7.
谢玉梅 《中国教师》2013,(12):79-80
<正>"师爱"既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又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还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师爱"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没有"师爱",教育就无从谈起;没有"师爱",就没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师爱"蕴含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感情"的引导者。在教育  相似文献   

8.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此强调将课程实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儿童,目的是使道德教育不再是虚假的欺骗,促进学生全情参与,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9.
耳提面命式的谆谆教诲、"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导致学生的存在感缺失。习惯养成教育应积极构建道德学习的"有我之境",引导学生在道德观察的回望中,对自己的习惯、经验产生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的道德判断在情境辨析中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活动,不断进行道德的再认知、再反思、再修正;引导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自我道德内化,收获自我的道德智慧,促进学生自我道德智慧在实践中外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0.
黄燕飞 《文教资料》2009,(13):139-140
个性化作文是现代作文追求的目标.培养小学生自主作丈是目前一个重要的话题.本文作者结合作文教学经验,谈谈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化作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引言近年来幼儿园发生类似的虐童事件已不在少数。纵观这些例子,我们不寒而栗。其心之恨,其手之戾,已非普通的体罚而是实实在在的虐待了。但是作为教师来说,无论孩子被诊断为什么病,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是最大的课题。时代的进步之快,信息的发展之迅捷,让我们的学前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地学前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从硬  相似文献   

13.
“主动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是我们对国家倡导的“适合的教育”的校本化理解。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中,要想使这一教育理念凸显出理论的引领价值和实践的指导价值,学校必须对其核心概念的哲学内涵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精准到位的理解,这样才能获得转化的力量。否则,这一理念也只能是一句美丽的教育空话。  相似文献   

14.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对小说中看似违背“生活的真实”的情节设置的分析和还原,关注作家独运匠心去营造的“艺术的真实”,从而发现小说虚构内容背后的真实创作意图,即作家对更深广、更深刻和更普遍的“生活的真实”的认识与反映.本文以教材中具有代表意义和突出个性的古今中外若干篇小说为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化下,观察教育教学的视点日益丰富,多种多样的价值与标尺令人目不暇接。在语教学这片浩瀚的时空中,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精彩:春天的欢畅,夏天的火热,秋天的内敛,冬天的深邃。一片叶子,一种存在;一段历程,一种精彩,彰显着生命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作为班主任,偶尔会收到学生的一些"来信",除了一些反映班级问题的报告类信件之外,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求助信了.应该说,有效处理好学生的咨询求助类信件,能够增强师生间的信任、升华师生情感,使教育发挥出最大的本质效应;相反,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对于学生的来信咨询求助我们必须做好一些准备,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下面笔者以一则住宿生的生活困惑焦虑案例介绍为例,谈谈处理学生的"求助信"的一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一说起“春节”,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五年级学生胡德玉就来了兴致,她不仅能说出“春节”、“守岁”、“年画”、‘拜年”、“春联”等民俗的由来,还能背诵几首历代名家写的关于“年”的诗词,俨然一个“春节知识小专家”:她说,这都是因为学校开展了“节日文化大餐”活动,现在,她和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还知道许多少数民族节日和世界各国的节日,都像传统节日知识的“小专家”。  相似文献   

18.
“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学校和教师要更新课程理念,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选择的课程资源;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包括学法指导、心理疏导、生涯规划等;要整合资源,利用信息平台,开发微课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文化德育模式,就是基于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文化中的德育资源,用文化来引领德育,用文化来浸润德育,发挥文化引领、认同、固化、传承的作用,使德育走进人的心灵,走进人的精神,走进人的生命,从而达成“文化润德”“文化化人”的根本目的。文化德育模式较之其他德育模式有其关注生命、尊重人本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链接生活是低年级学生"学会学习"的便桥,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链接,学生的学习空间才会鲜活灵动,低年级小语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