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阶段对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不是以说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致力于创设全新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从"与"字读出了"品德"与"社会"的并列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两者却还存在着互相影响、辩证共存的关系。一、社会与品德的关系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里,社会与品德的关系从来都显得比较复杂。在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面临的基础是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接受到的道德训化,这其中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家长都会教育学生要诚实、要勤奋,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的内容,如被人欺负就要跟他打,不能示弱,等等。到了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在与学生一起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取向引向一个较高的价值水平。这其中有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使<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用亲切语言温暖学生传统的品德课教学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课堂主导。而新课改中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进行权威性的"对子"交往,教师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变成了与学生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5.
<正>一、前后"延续",整合教学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编写的,形成系统体系。如第八册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使良好品德养成和个性发展的新课程,它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抛弃了成人化的道德说教,通过社会生活实例、美文阅读和儿童的实践参与,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养成教育。要完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必须放弃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老师讲,学生听"说再见,在完全开放的大课堂里才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既承载着学生的德育教育,又肩负着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以教材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巧用生活资源,使教学生活化""走出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品德和生活的结合,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不单纯是让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它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以,其性质是"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师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更有其魅力呢?我在教学时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实践的。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教学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  相似文献   

10.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25):167-168
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涵义,是打开现代新课改教程中核心素养改革潮流的殿堂金色钥匙。引导学生关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并从基础的观念和现实意义上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讨论。品德的起源是生活,学生的个人观念以及世界观通过生活化的感染不断建立。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育要不断立足于生活化观念中,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个人的良好品质不仅仅出现在课本中,更是映射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2.
自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验以来,我们以校训"博学、明理、厚德、求真"为指导,深入开展"开放品德课程,进行明理教育"的实验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实施策略是:以构建宽松的课堂环境,培养乐于学习的学生为实验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的互动,鼓励学生善于想象,敢于发言,积极讨论,让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明理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品德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过程,必须注重学生内化环节.那什么样的活动算是有效的,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呢? 一、乐于课前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学习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趣味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多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旨在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人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深人浅出的将"做人之道"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16.
<正>一、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一起长大》中《夸夸我的同学》这个话题时,从"我"引向他人,引导学生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由衷地赞赏他人,吸取他人的长处,并从中感受到愉悦。我通过本课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教育要回归生活,其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儿童所处的现实生活,体现"生活"理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  相似文献   

18.
策略一:人力资源得天独厚 人力资源,也就是说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援助人士.学校三结合教育中,社区、家庭和学校关系密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得天独厚.讲"感激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课时,我们可以请各行各业的家长代表来介绍.讲"老师爱护我们,我们尊敬老师"时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生活: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摇篮,每天和老师、同学生活在一起,必定会发生许多许多的事情,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老师爱护我们的故事、我们尊敬老师的事情利用起来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与社会》明确要求,课程需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的主体人格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通过培养儿童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下面就《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浅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一、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参与能力会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呈现出层次性。只有建立在他们自己能观察到的、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