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女英雄传>是依明清儒学的世俗理想创作出来的旧小说,体现了近代前叶寻常儒生完满的人生理想和思考方式.这部被目为思想平庸的作品,因形象地演绎了道德化的人生图景,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对传统伦常政教的重新认识和肯定出发,阐释<儿女英雄传>道德主题和人物.小说以简朴的笔意、简单的人事写出道德伦常在民间社会的活力,从而回答了<红楼梦>统治者后继乏人的问题.安学海的道德带有"君子有私"、"君子爱身"的色彩,是明清"日用常行化"的民间儒教,表达了对人情人性的新认识.黯淡时代和凄凉的晚境造成了文康创作时的暮年心态,为青才子和侠女形象带来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鲁西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杀人时间》在叙事艺术上独具个性,体现出极强的叙事控制感。小说中的人物视角不断转换,叙述时序巧妙交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悬念引人入胜,使文本极富张力。小说也展现了作者对复仇行为的思考,寄予了作家对人性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3.
《宰因的婚礼》是苏丹作家塔依卜·萨利赫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多次出现狂欢场景,具有独特的“狂欢化”特征。巴赫金认为“狂欢化”的内涵即两重性,死亡与再生、辱骂与赞美、怪异与善良能够在狂欢世界里互相转化,以此来对抗当时社会存在的既定秩序。萨利赫正是从死亡与再生、毁灭与更新,狂欢言语,狂欢人物,以及狂欢世界观四个方面,在小说中诠释了“狂欢化”两重性特征,彰显了巴赫金“狂欢化”中的民主意识以及个体价值,同时体现了萨利赫对官方文化的质疑,对现有等级制度的不满,以此希望建立自由平等的乌托邦式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明清小说中的"结拜双典"。本文以作为历代风俗与社会现象的兄弟结拜为切入口,首先推源溯流,呈现出通俗小说史上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与世情小说(《金瓶梅》《歧路灯》)代兴背景之下,结拜叙事的互文状况与演变特点——着重体现在结拜者反目绝交的情节上;其次从情节叙事角度,挖掘出世情题材小说兄弟结拜描写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明清以来官方与民间对于结拜的舆论态度和观点主张,探讨了相关小说叙事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爱玛》中,故事的本身体现了奥斯丁婚姻价值观念鲜明的时代特点,婚姻都要遵循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否则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本文对主人公爱玛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其爱情观念的保守主义思想进行阐述,并以爱情代价为主轴,对爱玛婚姻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进行探讨,在这其中出突显了作品的价值,即:奥斯丁把社会性与道德性作为爱情的责任,力求在爱情之美与社会道德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鲁迅小说创作动力的研究多体现在强调"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思想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不过,鲁迅的小说创作并非只是启蒙主义思想下的产物,他小说创作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基于强烈个性主义精神上形成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鲁迅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从艺术形式的先锋性、人物行为的异常化、"顽童"式的追问及"大话"式叙事的运用四个方面揭示鲁迅小说创作中所隐含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不能成立的理由:作为立论前提的"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本身就站不住脚;把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视为"有意为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不符,没有任何一个"唐人"是按照与今人相近的小说观念而"有意"写作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传记辞章化"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纪元,这一命题足以体现唐人传奇的划时代意义,不必为了肯定唐人传奇的文学史地位而迁就"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论断。  相似文献   

8.
《繁花》作为在弄堂网上连载的网络文学成果,其与民国时期在报纸上出版的连载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以"在地性"为切入点,从上海人自己的生活、小说的语言、小说体现的历史感和超越感等方面出发,对小说《繁花》的"在地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陈衡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进行文学创作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初期创作的面貌和特色.在陈衡哲对现代小说艺术的大胆追求和实践中,既显示出其小说创作的发展和进步,也留下了新文学女性先驱者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途程中筚路蓝缕、开拓前行的足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初期,现代小说的创作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批于"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中,无论题材选择,还是思想内涵,都体现出一种"流浪"的气质,代表了那个时代觉醒者的生存困境和"寻梦之旅"。研究20世纪20年代小说中的流浪哲学,对探索人们的精神出路及启蒙国民之思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远离尘嚣》发表于1874年,是哈代"环境与性格小说"的奠基之作。他讲述了女主人公巴丝谢芭与三个追求者——牧羊人奥克、富有的农场主博尔德伍德和英俊潇洒的军官特洛伊之间的爱情纠葛。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哈代的早期爱情观既有田园牧歌式的向往也有理性主义的追求,从深层次上体现了哈代爱情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道德经》视野下分析哈代短篇小说《西波利村探险记》中蕴含的老子教育思想,探讨哈代与老子共同的有关世人修身养德的教育思想。研究发现,哈代在小说中塑造了主人公斯蒂夫在探险过程中成长为"唯道是从"的英雄人物,并将"与道同德"的圣人形象具体化为人物"失败者",以体现圣人对世人的引导作用。哈代在这部儿童小说中所表达的道德教育寓意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作者对"远大"集团进行的企业文化考察,发现其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一贯到底"的执行力及活泼生动的宣贯手段真正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文化力量,在该集团建立良性的人与企业的关系,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主义"小说写作中存在着明显的反讽与戏仿现象,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本质特征之一.本文由此入手,进一步深剖"新历史主义"小说对于传统经典叙事宏大性及崇高性模式的消解和拆毁,以试图发掘出"新历史主义"小说历史写作观念的深刻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15.
李丛 《文化学刊》2010,(1):175-178
<正>一部文学作品蕴涵的社会广度、历史深度以及哲学高度是体现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文学中的哲学内涵应该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对人生主题的深度考问和审视。加缪说过:"小说是形象的哲学。"刘再复认为,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而上思维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浸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上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对工会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平民教育与私人兴学,其倡议始于孔子,他树立了"布衣可以为卿相"的典范,自古中国重视士人的人文教育,注重其素质、品格、操守、信念与理想的培育。平民教育之发达,主要是藉由考试制度的建立,最早始于隋朝的"科举",考选秀才与进士为官之制,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阶级,以考试产生了"士大夫"阶层社会。"科举"即是一种考试选才的制度,考试前需要接受教育,选才使穷苦的平民可以翻身,若想打破分封、世袭的传统阶级社会,其唯一的途径即是参加考试,所以"科举制"也是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学"也是一种"考试学",而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目的是"选才",其本质即是"教育",教育不仅是实践人生理想的目的,也是一种实践理想的工具或手段。考试与教育促生了选才的功能,同时实现并保障了"科举"的价值与理想。于此,研究"科举学"成为很有意义的一门学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多余人"奥涅金为轴线,以个体存在与客观环境、自我与他者在爱情中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对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贵族青年奥涅金和俄罗斯理想女性形象达吉亚娜的比较分析,展现出达吉雅娜在爱情与婚姻道德撕扯中的无奈与痛苦,更体现了这个自我牺牲式的"理想女神"个性价值观被客观环境所吞没后的多余般地存在。女主人公达吉亚娜身上的"多余性",与"多余人"奥涅金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9.
杨关鸣 《文化学刊》2023,(3):125-128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发表前有所谓“前马克思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他深受西美尔、新康德主义与黑格尔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体现在《现代戏剧发展史》《心灵与形式》以及《小说理论》三部主要以文艺形式为研究主题的早期著作中。《现代戏剧发展史》和《心灵与形式》深受西美尔与新康德主义哲学的影响,而《小说理论》则在承袭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探讨了古希腊史诗与近现代小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学,且在最后表达了对于超越当时社会生活形式的新文艺、新世界的期待。只有研究卢卡奇早期文艺思想背后的哲学向度的变化,才能更好理解其马克思主义转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对"人学"的不断挖掘与发现才是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国内外首部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意识流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关系的文化理论专著,《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不仅科学地梳理了两者之间的流变路线及相融吸纳的关系,而且弥补了中国现当代意识流文学研究的空白,给当代中国文学"人学观"带来新的认识和体悟。近年来莫言、阎连科、曹文轩等名家在世界文坛的熠熠闪耀,充分体现着对西方文化"中国化"科学研究的现实需求,这也正是探寻"人学"的意识流动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