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体两翼"教研共同体以学科教研共同体为主体,以年级教研共同体和网络教研共同体为"两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塑造品牌教研团队,进而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学科教研共同体本着和谐、研究、创新的宗旨实施前沿引领;年级教研共同体力求在自主、互动、共享中深化课堂研究;网络教研共同体发挥开放、合作、多赢的优势,激活教师"草根"的内驱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
蒋成荣 《江苏教育》2014,(11):43-45
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近年来,我们江苏省宜兴市杨巷小学加强学校小团队建设,以校内的“四组”为团队,着力抓好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磨课组建设,打造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有效推进学校的教研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张劲 《今日教育》2023,(2):36-38
<正>教研工作坊是由区域学科领军人、教研员和优秀骨干教师组成,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鲜明的教育目标为纽带,集教研、培训、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研工作坊旨在促进学科领军人成为教育家,打造高水平学科研训团队,全面提高区域教师的专业素养,助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教不研则枯,研不实则空。扎扎实实开展教学研究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利用团队的力量辐射全区的教研文化,提升区域音乐教育教学水平,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音乐教研核心团队于2015年9月成立。团队主要成员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扎实的学科教研员和1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是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有朝气的教学团队;是一支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教学团队;更是一支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教学团队。优秀教研团队为我区顺利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学科团队处于弱势,其重要成因是合作文化的缺失。学术共同体具有动态融合和共生共荣两大特征,它对地方高校学科团队建设的启示是联合重点创重点,努力形成结构优势。基于此,文章从把握业界需求,为学科团队融入共同的社会环境;营造合作文化,为学科团队创设共同的文化环境;凝练学科特色,为学科团队构筑共同的语言环境;建设研发平台,为学科团队搭建共同的工作环境等四个方面探讨地方高校学科团队的创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近年来,我们江苏省宜兴市杨巷小学加强学校小团队建设,以校内的"四组"为团队,着力抓好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磨课组建设,打造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有效推进学校的教研文化建设。一、小组团队教研组织的构建要想保持一所学校的活力与竞争力,必须以"人"为中心。既要强调人的心理需求与能力配置,更要强调团队的分工、合作与协同。我们加强学校小组团队建设,着力抓好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磨课组建设,有序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7.
孙耿珍 《教师》2020,(10):77-78
在区域教研活动的开展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需要渗透区域教研的方方面面。文章基于区域性教研实践,以一节英语写作课为例展开研讨,活动以校本研修、区域深度研讨、现场教学展示实践、课后反思等形式展开,探究在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下的区本性适切教研模式。  相似文献   

8.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建设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有效组织模式。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不仅是学科交叉研究的需要,也是研究生团队意识培育的需要,其建设应该遵循目标一致性、知识互补性、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原则,从团队结构、学术情境、服务体系和激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来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以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科属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性教学。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路径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定学习目标;打破良性结构,还原真实生活情境;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发展高阶思维;发挥团队研究作用,开展持续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传统的中小学教师群体存在专业发展“单兵作战”、理论与实践难以融通、职业幸福感持续走低等问题,导致教师专业成长低效。“四有”好教师团队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致力于突破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封闭路径,关注教师生命成长和职业幸福,构建跨越大中小学教师群体边界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团队综合育人、学科育人的教育价值,探索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学科内教研在应对复杂教育问题及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力不从心的问题,及为提高中学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尝试创设中学跨学科教研基地。基于共生理念,中学跨学科教研基地以进化、合作、互惠、相变为基础,其实施路径有:成立跨学科教师发展共同体,研究教师共生发展策略;推动课程横向整合研究,推进跨学科方式的教学研究;多学科交融,合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教育发展新形势和教师成长新需求要求教研工作突破传统模式,推进创新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发挥教育综合优势,成立直属附校学科教研共同体,整合多所附属学校和大学学科资源,聚焦学科教研核心,开展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的教研活动。针对不同学校、学科、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定制化设计教研内容,创新教研形式,将大学学科和专业资源与中小学教师教研需求进行有效连接,激发教师参与的主体意识,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形成了“大学-附校”共同体教研的良好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以任务型为导向的“分工式”传统教研形式过于单一、压抑教师教学积极性与自主性、弱化教师合作的问题,基于教师教研协作区的实践经历,探索教师教研共同体的构建模式及其保障机制。首先,依托学校校本研修活动,形成集体备课新流程;其次,借助“参与式集体教研”活动,形成区域内集体备课共同体。提供专业支持,培育共同体文化,完善考核制度,设计阶段评价机制,搭建发展平台,构建团队包容机制是完善和强化教师教研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嵊州市第一中学是浙江省"百年百强名校",现有六十个教学班,教职工250多名,学生3200多人.由于同学科教师人数多,出现教研组织规模过大、活动针对性缺乏及骨干引领乏力诸问题.为此学校顺着淡化教研组织的行政化色彩回归其专业属性的路径,探索以小团队合作为载体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以开放的学习型组织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正>为进一步落实2022年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要求,提升区域教学质量,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启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初中历史学科单元教学项目”。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在实践过程中,项目团队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深研学科育人价值,探索单元教学的基本流程及实践模型,逐步形成区级层面的项目实践模式(图1所示)及工作机制,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教研共同体是一个由具有共同愿景的组织或个体构成的教研团体,一般由学科专家、教研员、学科教师(或专业教研机构、基地学校、学科组)三方面的力量构成。学科专家是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发挥理论研究和学术优势,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主动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帮助地方和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教研员是课程专家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纽带,协调各  相似文献   

17.
新文科视域下团队组织将是未来科研的基本形式之一。文秋芳教研团队以“产出导向法”为抓手,构建了“云连接论”理论,首创了云教研共同体,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校本教研建设探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校本教研团队建设研究需要结合校情和教情响应新文科战略要求,积极利用外力推动内力,有效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以推动教改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文章结合校本团队参加产出导向法云教研共同体研修经历,思考新文科时代背景下外语校本教研团队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学校学科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始发地,学科团队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我校重视教学研究,推进学科团队建设,引领教师走上职业幸福之路。一、打造学科领衔团队我校有一个优秀的领航人——特级教师、校长张炳华,我校物理学科部有一个优秀的好教师——特级教师方松飞。在两位专家的引领、帮助、督促下,我校物理学科以课题为抓手,借助说课、磨课、听课、评课、研课等活动,对物理教  相似文献   

19.
张建平 《学周刊C版》2013,(17):116-117
要在精细化管理的框架下做好教研管理工作,即要实现管理团队化,团队专业化,专业培训化;管理制度化,制度体系化,制度体系长期化;教改实用化,教研学术化,课堂多极化。一、打造精细化管理,发挥团队教研效能(一)实行组长负责制,协调是第一职责打造精细化管理,教研管理工作可实行校长—教学副校长—教科室—教研组—学科组,这样一条线型管理体系。学科教研工作由教研组长负责,教研组长的第一职责就是协调各个学科组乃  相似文献   

20.
以共同愿景、价值和情感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核心,以师生的协同发展为导向构建了校本教研“部落共同体”。通过学科教研,突显学科育人价值;通过课题引领,实现教学研究一体化;通过教研模式转型,强化教师互动参与;通过大数据协同访谈,优化评价方案。实践表明基于“部落共同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