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高校性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性教育几乎为零,造成大学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不是来自科学的渠道,这必然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当前高校亟待开展专业、系统的性教育。性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三个方面。性教育应当遵循教育性、渗透性、适应性、平等性的工作原则,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的性安全问题.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在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知识匮乏、迷惘、困扰等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护理专业女大学生的性安全问题.符合护理专业女大学生个性特征,满足身心发展需求,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性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现状。方法:对某高校大一至大四34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涉及性知识、性观念、性教育等方面内容。调查显示:(1)大学生的性知识较为匮乏,其中56.98%的学生性认知较差;(2)大学生对性逐渐持开放态度;(3)大学生性知识的获取途径呈现多元化特征;(4)大学生迫切需求相关性知识、性道德等性心理方面的教育。结论:大学生对性比较坦然、开放,但缺乏系统科学的性教育。因此学校和家庭、社会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性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对池州学院女大学生性心理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做了深入分析,从性知识、性经验、性观念等角度,分析出女大学生存在性知识与性经验脱节、恋爱行为日趋开放恋爱心理却不成熟、现代观念与传统意识相冲突、性别角色观念理想与现实差距大、性行为尺度不当、性道德滑坡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性行为的现状,采用随机抽取的办法抽取了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主的部分高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性知识比较缺乏,对性生理知识、性病、艾滋病知识、避孕知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大学生的性观念呈多元化倾向;大学生仍很看重“贞操”,但他们对婚前性行为、未婚同居又持宽容态度,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的矛盾心理;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也明显增高;大学生获得性知识主要是通过自学,通过书刊、网络、广播等大众传媒和与同龄朋友的交流,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性教育方面仍处于薄弱环节。调查结果说明:学校对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性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态度,采用自编问卷对西北某地方高校4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能与自己的同学探讨关于性的话题,出于害羞与父母和老师则很少探讨这个话题;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和家庭是性教育的施教主体,父母在青少年获取性知识当中的作用逐步上升;大学生对性知识有较大求知欲,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集中于网络、朋友交流和杂志;最受学生欢迎的性健康教育形式是性教育课、性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性健康教育的认识有所提高,对性健康教育的需求强烈,希望能接受到不同形式的性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应提高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认识并开展基于需求的性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高校管理应该严格,但并非要求越高越好。大学生和中学生处在两个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知识储备、文化素养、自控能力等都不一样。适合用来管理中学生的规章制度,看起来或许严格,但未必适合大学生。所以,不宜简单地用管理中学生的方式、方法来管理大学生。与中学生不同的是,大学生几乎都已经迈入成年人的行列,身心发展较为成熟,已经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更何况,大学生是青年中相对优秀的群体,具有更强的自治  相似文献   

8.
邹俊 《时代教育》2010,(1):72-73
大学生是祖国的人才,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在对学校300名大学生的性知识、性观念、恋爱观等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了大学生性知识方面的问题和男女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他们的性教育需求,提出了学校在进行性教育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8,(3):94-97
为了解广东地区90后大学生性知识、性心理、性观念、性教育现状,为90后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我们编制了大学生性健康调查问卷,对广东地区1 1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就其中某些问题进行深入访谈。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比较缺失,性知识获取渠道单一,性心理健康有待维护,性观念和性行为有待引导。高校应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课堂教学、网络资源利用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学习对大学生智力素质及身心素质产生很大影响,师生交流中的主体性学习对大学生智力素质产生较大影响而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影响较小,图书资料利用中的主体性学习对大学生身心素质产生较大影响而对大学生智力素质影响较小,学生管理中的主体性学习对大学生智力素质及身心素质影响均不显著。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知识的功用性即知识的功能与实用价值。在课程设置中基础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功用性知识、发展性知识是相辅相成的。符合知识内在价值属性要求的功用性知识对当代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未就业毕业生而言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建议开设大量的功用性知识为主的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需要,使得每个本科毕业生都有一技之长,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建议改革选人用人政策,从“学历+专业”转变为“学历+技术资格”,以“学历+技术资格”为选人用人政策导向,培养具备良好功用性知识的人才,有利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让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杜会,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阐述了对大学生开展性卫生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厌学心理调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较为普遍的厌学情绪和行为,产生厌学的原因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由身心型和外因型原因导致的厌学尤显突出。在不同学校学习、来自不同家庭的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的厌学行为表现有差异,其中男生比女生的厌学程度要高,来自于城镇比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厌学程度要高,高年级比低年级大学生厌学程度要高。身心型原因是导致大学生学习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而导致大学生厌学行为的主要是动力型、学障型、身心型原因。  相似文献   

14.
当下,不少专家学者都鼓励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就给他们灌输性知识.并建议学校、教师亦应如此。说实话.笔者对上述观点是持反对意见的。笔者认为,不能过早给孩子灌输性知识,因为这不符合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去负担成年阶段的性知识,这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其享受童年的权利,容易导致他们身心失衡。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性知识教育愈加重视。但这也是目前教育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高校很少开设这门课程,其观念落后,内容单调,整个教学不容乐观。本文从当代高校大学生性知识教育现状入手,提出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大学生的恋爱观、对性知识的了解、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及对性疾病的认识,了解男女大学生之间的观念差异.针对男女之间的差异性认识,科学地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恋爱观及性爱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福州大学至诚学院500名大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恋爱现象普遍存在,男生性观念相对比女生更开放,男女生对于婚前性行为都持比较宽容的态度,但是大学生的性知识都普遍缺乏.高校性健康教育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婚恋观,有利于培养完善的性观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父母依恋对大学生身心适应的影响机制。方法:应用自编大学生父母依恋问卷、自尊量表、信赖他人量表、青少年自主性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编身心适应量表对重庆、四川、浙江2471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父母依恋的年级差异不显著;(2)男、女生父母依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一年级的身心适应水平显著好于其他年级;(4)身心适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5)父母依恋对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身心适应有积极影响;(6)父母依恋以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为中介对身心适应产生积极影响。结论:父母依恋首先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然后通过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的中介作用对身心适应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身心素质情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至2006年,作者对长春市三所高校不同专业的1000多名学生进行了身心素质现状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大学生身心素质尚不完善,人际交往质量参盖不齐,学习动机与谋求职业相关,对生活感觉不一等,并主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曹小妹 《学周刊C版》2014,(12):236-237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性知识教育愈加重视.但这也是目前教育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高校很少开设这门课程,其观念落后,内容单调,整个教学不容乐观.本文从当代高校大学生性知识教育现状入手,提出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取分层取样的方法,对583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恋爱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大学生获得婚恋知识和性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无师自通占主导方式;恋爱比例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来源上存在差别;恋爱态度总体是严肃认真的,但也存在着随意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大学生抗恋爱挫折能力欠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建立自信是基础;帮助大学生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进行恋爱艺术、技巧教育是关键;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是必修课,性教育应走进高校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