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重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而且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以毕节地区2个铅锌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采样、室内分析的方法,调查研究了该地区土壤及优势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主要受到Pb、Zn、Cu、Cd四种重金属污染,其中,Cd污染最为严重,Pb、Zn为轻度污染。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测定表明,野艾蒿属于重金属富集型植物,苦苣菜属于规避型植物,马刺蓟属于根部囤积型植物。以上几种优势植物对重金属均具有一定的耐性,可以作为铅锌矿区弃地植物修复的优选物种。  相似文献   

2.
《滨州学院学报》2021,(6):69-73
采集滨州湿地的芦苇、香蒲、苣荬菜、播娘蒿、垂柳等植物及其生长的土壤/底泥样品,分析测定了植物及土壤/底泥中Cr、Cu、Zn、Cd和Pb的含量,探讨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Cr、Cu、Zn、Cd和Pb在湿地植物中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35~7.95、17.66~21.15、29.08~95.76、0.08~0.79和0.58~2.75mg/kg,呈现出Zn>Cu>Cr>Pb>Cd的规律。湿地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植物倾向于累积更多Cu、Zn等必需元素,香蒲、芦苇和垂柳显示出较强的Cd富集能力。从转运系数看,香蒲适合作为湿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节节草吸附重金属的影响,利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9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样品和节节草植株的采集,利用微波消解和ICP-MS技术进行重金属元素Cr、Cu、Zn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表现为CrCuZn,其中垃圾堆中节节草对Cr的富集系数最大,为3.65,对Cu、Zn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桃树林中节节草对Cr、Cu、Zn的转运系数均表现为最大值,分别为1.32、1.24和2.20.通过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分析,可知节节草对于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可以作为重金属污染修复的超富集植物.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放射光谱法(ICP-AES)分别测定了广东梅州地区匙吻鲟、鳙鱼和鲢鱼体内7种重金属(Cd、Cr、Pb、Cu、Fe、Zn和Mn)含量,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3种鱼体内必需金属元素Fe、Zn和Cu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均高于非必需元素Cd和Pb.同时,该3种鱼体不同组织对重金属的富集不一致,其中Cd、Cu、Fe在肝胰脏中富集水平分别高于其它组织.根据"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表明,该3种鱼体不同组织受到Pb、Cd、Cr和Cu不同程度的污染,其污染水平由高至低为Pb>Cr>Cd>Cu.其中Pb污染最严重,该3种鱼的大多数组织为重污染水平;其次为Cr,鱼的大多数组织为微污染-轻污染水平;而Cd和Cu只在少数组织中已超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根据"综合污染指数"分析显示,该3种鱼18个被测组织中约40%属于轻度污染水平,其它为无污染水平.其中,匙吻鲟各组织的"综合污染指数"最高,除了背肌之外其它组织均为轻度污染水平;鲢鱼约50%组织为轻度污染水平;鳙鱼为无污染水平.综上所述,匙吻鲟、鳙鱼和鲢鱼不同组织分别受到Pb、Cd、Cr和Cu的污染,其中匙吻鲟"综合污染指数"最高,表明梅州水域生态环境或渔业安全生产已存在重金属污染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5.
秦淮河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秦淮河底泥中6种重金属元素:铜(Cu)、铅(Pb)、锌(Zn)、铬(Cr)、镉(Cd)、镍(Ni)的含量分析,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Pb>Cu>Cr>Zn>,Pb达到强污染;Cu为中-强度污染,Zn、Cr为中度污染,Cd、Ni未构成污染.总体上秦淮河底泥重金属污染表现为中度生态危害程度,其贡献因子为Pb和Cd两种元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绵阳城区不同地点自然生长的蜈蚣草不同部位的Cd、Pb等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土壤pH值为7.85-8.14,土壤Cd、Pb、Zn、Mn和Cu含量(单位:mg.kg-1)范围分别为8.5~241.1,69.9~301.6,81.3~224.2,358.3~447.7,109.1~138.7的条件下,该地蜈蚣草中Cd含量为13.2~-71.3 mg.kg-1,Pb为14.6~34.3 mg.kg-1,Zn为46.1~-81.4 mg.kg-1,Mn为31.6~74.0mg.kg-1,Cu为53.8~170.6 mg.kg-1,呈现出对重金属较大的富集潜力。蜈蚣草对五种元素的的富集系数顺序为Cd>Cu>Zn>Pb>Mn,蜈蚣草对Cd的最大富集系数在根部,为2.3。蜈蚣草对Cd和Zn的转移系数小于1,而对Pb、Cu、Mn的转移系数大于1,最大为3.2。本研究结果为利用本地蜈蚣草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土壤地球化学特性对凤丹皮质量的影响,对铜陵市凤凰山矿区中丹皮的重金属和主要药用成分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库附近采样区(PP)土壤中Cu、Pb、Cd和Zn的含量分别是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中农田土壤风险筛选值的8.88、4.06、1.17和2.36倍,污染较为严重;除Cd外,凤丹皮中Cu、Zn、Pb、Mn的生物累积量差异显著(P<0.05);在3处采样区中,PP处丹皮样品中Cu、Zn和Pb含量均高于其它两处对照采样区,且Cu超标,成为影响丹皮质量的主要因素;丹皮中的药用成分丹皮酚和芍药苷含量均与土壤中重金属Pb、Cd和Zn含量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a<0.01)。研究说明矿业活动产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对药用植物凤丹的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洞庭湖“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析,并对其沉积物重金属进行了污染程度、风险评价以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四水”入湖沉积物中,Bi、Cd、Pb、Zn、Cu、Mn等重金属含量变化大,Cr、Co、Ni、Mo、V、Tl等重金属在“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中平均含量相差不大.富集因子表明湘江入湖沉积物重金属的富集种类多,富集程度强,其次是澧水.地累积指数评价显示,湘江入湖沉积物中,Bi、Cd为重度污染,Pb、Zn、Cu、Mn为偏中度污染,Cr、Co、Ni、Tl为轻度污染.资江入湖沉积物中,Bi、Cd为偏中度污染,Pb、Zn、Cu、Mn、Cr、Co、Ni、Tl为轻度污染.沅江入湖沉积物中,Cd为偏中度污染,Bi、Cr、Mn、Ni、Cu、Pb为轻度污染.澧水入湖沉积物中,Cd、Bi、Cr、Mn、Co、Ni、Cu、Pb等重金属为轻度污染.污染负荷指数评价显示“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是:湘江>资江>澧水>沅江.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d在“四水”入湖沉积物中的生态风险危害最大.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Bi、Pb、...  相似文献   

9.
以宿州煤矿区为例,通过现场采样和室内试验测定,探讨了土壤-豆类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r、Cd和Mn的含量特征及富集状况,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健康风险模型对土壤及农作物的安全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矿区农田土壤中Cd严重超标,导致土壤潜在生态风险达到强等级程度;豆类作物对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依次为ZnCuCdMnPbCr,大豆与绿豆相比,更易于吸收Cu、Pb、Cd和Mn,而对Zn和Cr的富集能力稍弱;两种日均摄食量情境下,豆类作物的重金属致癌危害风险以Cr最高,风险值超出ICRP和USEPA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而非致癌危害风险以Cu最高,风险值高于HCEPD的可忽略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0.
水稻和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决定了农产品的安全风险预判.本研究利用涪江流域采集的大豆和水稻植株,测定了不同器官的重金属镉(Cd)含量,通过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分析和比较了重金属Cd在大豆和水稻植株中的分布特征、对Cd的吸收转移能力,重点评价了两种植物可食用部分的Cd含量.结果表明,水稻对镉的富集系数大于大豆,但水稻对镉的转移系数小于大豆,表明水稻对镉的吸收能力比大豆强,镉从水稻根部转移到其他器官的能力比大豆弱.与大豆的可食用部分的Cd含量相比,水稻可食用部分的Cd含量更高.两种作物各器官对重金属Cd的吸收能力不同,大豆中各器官对镉的吸收能力为:根>茎>叶>可食用部分;水稻中各器官对镉的吸收能力为:根>茎>可食用部分>叶,说明根是大豆和水稻富集镉能力最强的器官.因此,水稻和大豆对受镉轻度污染的土壤有一定修复作用,但从人类健康考虑,受镉污染的土壤,不适合种植水稻供食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现场采样及实验室分析测试,对潮州市工业区及郊区农田表土中重金属(Cd、Cr、Cu、Pb、Zn和Ni)的含量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潮州市工业区土壤中Cd、Cr、Cu、Pb、Zn和Ni的含量均高于郊区农田土壤.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作为评价标准,计算出各工业区土壤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  相似文献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面临的一个较为重要环境问题,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则是治理污染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淮南市某煤矿复垦区为例,根据不同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系数及其转移系数,研究分析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车前草对Cu、Ni、Cd、Hg和As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狗尾巴草对As、Ni和Cd元素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苦苣菜对Cu、Mn、Ni、Cd、Hg和As元素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芦苇对Cu、Ni、Cd和Hg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车前草、狗尾巴草对Hg元素的转移能力强;苦苣菜对重金属元素的转移能力较差;芦苇对重金属元素(除了Ni以外)的具有较强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城郊零散菜地土壤及青菜中重金属含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了南京市城郊零散菜地土壤和青菜配对样品各18个,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了其中铜、锌、铅、镉的含量,结果表明:南京市城郊菜地土壤中Cu、Zn、Pb、Cd全量高于农区菜地土壤,Cu、Zn达到显著差异,重金属含量在土样之间有较大的变异性,反映了人为活动已对南京城郊土壤重金属产生了明显影响。城郊土壤上种植的青菜其可食部分重金属含量高于农区,尤其是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Pb、Cd含量与农区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大大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4.
以调查宿州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数据为基础,按照有关标准和方法,对宿州市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宿州市土壤中Cu,Zn,Cr,Cd,Hg,Pb,As 7种重金属含量都存在着一定幅度的变化,矿区土壤单因子污染指数Hg,Cr为重度污染、Cd,As轻度污染水平,耕地除Hg,Cr有部分超标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达标;28.57%的土壤属于安全等级,32.86%的土壤属于警戒线,7.14%的土壤属于轻污染,2.86%的土壤属于中污染,28.57%的土壤属于重污染;67.14%的土壤属于低风险等级,5.71%的土壤属于中等风险等级,强风险等级土壤占15.72%,很强风险等级土壤占11.43%,而属于强风险、很强风险等级土壤都是矿区土壤,耕地均属于低风险等级;土壤中7种重金属对污染的贡献大小顺序为:Hg>Cr>Cd>As>Cu>Zn>Pb.  相似文献   

15.
以哈尔滨市新老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为研究对象,对新老工业区土壤中的Cu、Pb、Zn、Cd、Cr和Ni等6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采用模糊数学模型对新老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照松嫩平原土壤背景值,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较严重,老工业区土壤环境质量为III级,新兴工业区为II级。该研究力图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土壤环境不同的影响,为哈尔滨市工业区合理布局及土壤重金属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州城区居民食用蔬菜重金属含量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广州城区各居民菜场主要蔬菜进行采样,分析其中的Pb,Cd,Cr,Ni,Cu,Zn重金属含量水平,结果显示,Pb、Cr、Cd为广州市蔬菜的主要污染元素,其超标率分别达到22.2%、38.9%和13.9%。根茎类蔬菜的污染程度大于叶菜类和瓜果类。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了评价,发现广州市蔬菜的污染比例在50%以上,其中28.9%为轻度污染。Cr与Zn、Cu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Cu、Zn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绵阳市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球化学元素背景值与绵阳浅层土壤元素背景值,按照地积累指数法与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标准,对绵阳市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背景值得到相似的评价结果,研究区九岭镇蔬菜基地Zn为轻度污染,主要来自人为活动直接贡献;Cd为轻度污染,考虑为人为直接活动以外贡献;金峰镇蔬菜基地Cr、Cd为警戒水平,主要来自人为活动以外贡献;刘营镇蔬菜基地Zn、Cr为警戒水平,部分地区Cd为警戒-轻度污染,主要来自人为活动以外贡献.  相似文献   

18.
了解豫灵土壤污染现状和筛选重金属富集植物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对豫灵冶炼厂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7种植物铅、镉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豫灵冶炼厂周边土壤中Pb、Cd的含量严重超标,分别为821.574mg/kg和62.207mg/kg。采集的7种植物样品对Pb、Cd的吸收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苦荬菜、茵陈蒿和播娘蒿对Pb、Cd的吸收能力均较强,植物体内Pb的含量分别为423.95、358.275和303.5mg/kg,Cd的含量分别为54.60、49.425、55.175mg/kg。茵陈蒿和播娘蒿属于杂草,适应性强,利用其对矿区土壤进行修复,不经人工干预即可正常生长,成本较低,因此可作为该污染区土壤修复的选择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