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由于俄方翻译有急事离开,所以一位名叫莉莎的女大学生临时接替了翻译工作。一见面她便以俄罗斯少女特有的清纯、靓丽、活泼、平添了活跃的气氛,使大家的心情非常愉快。莉莎属于自食其力的新潮一族,她向我们一行介绍了俄罗斯大学生的生活,一般来说,在俄罗斯上大学以后,家庭就不再负担学费的支出,所以上大学的费用要靠学生自己来挣,这样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毕业后的谋生能力,她就是利用星期天和假期当翻译来挣学费的。不过像她这样能幸运的当上翻译的人并不多,许多女大学生为了挣得学费,不得不到酒吧、夜总会甚至出没于高级宾馆,从事色情活动。当然也在一些人并不单是为了学费,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金隄先生印象郑铁生金先生在天津外院离休后,便去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高级研究中心。我没和他见过面,但早闻其名。去年《尤利西斯》金译本与肖乾、文洁若的译本几乎同时推出,一是英语文学的资深教授,另一是著名的翻译大家,立即轰动了翻译界,把一部艰涩难懂的西方名著...  相似文献   

3.
郭艺 《滇中文化》2005,(2):15-18
一位哲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化是灵魂。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化在三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其“灵魂”作用维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与发展。有的学认为:经济运行产生的成果形成“硬实力”.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化就是“软实力”.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李胜军  王军花 《寻根》2008,(1):84-85
“破镜重圆”一词,用来形容一对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破镜重圆”来比喻呢?这要从古代的习俗来追踪求源。  相似文献   

5.
杨瑾 《华夏文化》2000,(4):58-59
王徵是一位有才华有思想、有作为的科学家。他的多项发明三百年后仍施惠普通百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介绍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的“科技之星”;在明末驻华耶稣会史上,王徵又重重地写下了一笔,他积极与西方传教士交往,从他们身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思想,尤其是他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很多影响较大的书籍,在中国古代翻译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成为优秀翻译的要诀吴风华编译翻译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实际上这份差事比想象的要难得多。当然,一旦熟练地掌握了翻译技能。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一个优秀的翻译只要在工作,就必须牢记以下要诀:一、不要忘记翻译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当你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时候,很难...  相似文献   

7.
翻译与人类明同步萌生,是连接不同民族和国家化的桥梁,是不同化互相学习充实的途径。纵观中外人类翻译化史,无处不昭示翻译和化发展的紧密关系,化繁荣与翻译是相辅相成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吴正 《文化市场》2002,(4):55-56
如今在香港,一个高小刚毕业,还在等待中学入学通知书的准中学生,假如遇上什么不遂心愿的事儿,也都懂得在感慨之余运用这么一句表达:在这文化沙漠的香港,你又能叫我如何?所谓一个比喻的第一次运用者是天才,第二次是庸材,第三次成了蠢材。你说.在经过这么许多人滥用之后、“文化沙漠”这个比喻谁还斗胆敢再试用一一包括笔者?除非你绝不在乎被人扣上一顶蠢材的桂冠。  相似文献   

9.
严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锺书先生早有《林纡的翻译》一文问世,迄今一再重刊,脍炙人口①。严、林既然并称,我猜想钱先生一定有写一篇《严复的翻译》的意思。去年我曾向他请教严复与曾纪泽互诋事,接到他一九九二年三月廿八日覆函,说是“未病前,本欲撰《严复的翻译》一文,与《林纡的翻译》为姊妹篇,涉及此段姻缘。今衰疾不能为文,便以相授、供足下采撷可也”。钱先生果然有意要写(《复的翻译》,因病未执笔,今更鼓励我来写。长者的美意,令我有续貂的勇气,草写此篇。严林并称,严林两位都不会乐意。钱先生已提到,当康有为以“译才并世数严林”赠林纡时…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名的比喻:日本人好比一群小鱼,它们有秩序地沿着一个方向游着,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打乱了队形,使它们突然调头,朝相反的方向游去,然而队形依然是井然有序的。这个比喻传神地演绎了日本人的性格,不难使人联想起这样的场面:在国外的旅游胜地,或机场、车站,在导游的旗帜下,日本旅客排着整齐的队,迈着短小的步伐,安静肃然地行进着。当地人见了,往往瞪大眼睛——“哇,日本人,真守纪律!”  相似文献   

11.
翻译标准理论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历史脉络,但缺少清晰的勾勒与合理的评判。有鉴于此,本文从各时期重要的翻译标准理论入手,勾勒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理论演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王颖 《世界文化》2007,(8):10-11
1922年,艾略特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诗慌厉劢,震惊了整个英美诗坛。这首诗把一战以后,失去爱与信仰的西方社会比喻为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原,被认为表达了一代人的精神幻灭。然而,艾略特本人对评论界的这种说法却不赞同。他极力表明他所要表达的不过是个人生活中的满腹牢骚而已,这首诗并不具备人们所理解的社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乔治.斯坦纳以阐释学为基础,提出翻译活动中“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指出阐释活动是一个译者主体性参与的复杂过程。本文试图以薛宝钗《螃蟹咏》一首诗的两译文为例,探讨译者在阐释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空间与限度及其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后,严复写下了“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的诗句。可见,他的心情非常悲痛。此后,他选择了翻译工作为终身事业,摒弃万缘,惟译书自课。严复一生没有专门的翻译理论著作问世,但从严复翻译西方学术著作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略窥严复的翻译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俄国作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所著的《在乌苏里的莽林中》问世于今,已近一个世纪,在欧美有三十多种文字翻译出版,拍成电影并获奖。俄罗斯的许多出版机构,一次又一次地重印他的作品。在中国,翻译成书的时间是1977年,由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翻译组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相似文献   

16.
陈豹隐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传播者之一,他留学日本的经历、救国救民的情怀以及与马克思主义播火者李大钊的亲密交往,对于他从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革命实践有着重要影响。陈豹隐以讲授课程、发表文章、公开演讲、著述翻译等方式,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陈豹隐一生留下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参与革命活动、积极著述翻译、直接参与政治的进步行迹,他翻译和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播撒下思想启蒙的革命火种,众多青年和进步人士在他的影响下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并走上了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7.
韩素音论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罕见的那场大雪日,外国语学院的礼堂还是被学生、教师以及各民对韩素音感兴趣的人士挤满了。“你们站着,我也站着。”──年逾古稀的韩素音虎虎有生气。一袭黑丝绒套装加上一条红白相间的真丝头巾围成的项饰和一脸生动的表情与微笑使大家忘记了她的年龄。她冒着严寒和鹅毛大雪来为学生进行一个半小时的“论翻译”的专题报告会。韩素音女士认为语言是很重要的东西,六、七千年前埃及就有了翻译。不懂一门外文将影响本国文化的发展,因各种语言要进行交流。她家里没有电视,但每天看6个国家的报纸,对比着看,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韩…  相似文献   

18.
翻译──沟通世界的桥梁徐斌杨绛先生说,作翻译是“一仆二主”,那么同声传译员少了一个“主子”──读者要侍候,应该轻松一些了吧,其实不然。二战期间,雅尔塔会议结束宴会上,斯大林站起来祝酒说:“为那些工作实在辛苦的人干杯。我们说的每一个词都需要他们的传译,...  相似文献   

19.
到国外去访问,我喜欢参观作家的故居。好像也成了惯例,由于是一个作家访问团,东道主方面在安排日程时,总要插进两项有关文学的主旨活动:一个是去拜访、会见目前尚健在的作家同行,进行所谓的文学交流;一个便是去参观已经故去的作家故居、遗址和展览。前一项活动通常不大容易达到理想的程度,由于东西方文化的隔阂,语言的障碍,作家之间的真正交流,事实上是很困难的。据我所知,去外国访问的作家,能不靠翻译而和对方直接对话者不多。因此也只能见个面,握个手,泛泛地谈谈而已。而且,有时还难免尴尬,想晤面的作家,见不到;陪面的…  相似文献   

20.
第二届“BabelRebuilt”英译汉翻译竞赛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和《世界文化》编辑部联合举办了第二届“BabelRebuilt”英译汉翻译竞赛。由于广大同学积极响应,参赛者逾百名,使这项活动获得成功。经评委会评审,最后确定10名同学获奖(名单见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