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贵刊2005年第九期刊登了《“九一八”·柳条沟》一文,作者李辉以翔实的史料,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奸诈。在广西永福县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也有一些记载“九一八”事变的照片,同样可以充分证明日本军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奸诈和凶残本性。永福县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一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一日出版的《东方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大连殖民统治区创办的日文报纸《满洲日报》及《大连新闻》自觉地承担起“文装武备论的先锋”及“统帅日侨的司令塔”的政治使命,在其经营的“独立王国”中,在单向度传播模式下牢牢掌控着话语权。在“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及“九一八”事变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进行着战争策动和舆论蛊惑,蓄意激发日本在东北的侨民及日本本国民众的强烈反华情绪,通过对新闻舆论的控制、编造及利用,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3.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我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坂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是“九一八”事变的直接策划者和实施者,他们三人的军事发迹史一定程度上就是日本侵华战争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敖良飞 《青年记者》2006,(19):57-57
75年前,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拉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作为中国的“国耻日”,这一天应当为所有中国人铭记。然而大多数的地方媒体尤其是报纸,在面对“九一八”这个每年必做题材时,报道被弱化处理了。为什么说是弱化处理呢?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界对于东北沦陷后国人报纸境遇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哈尔滨《国际协报》(1918-1937),是东北新闻史中民办报纸的代表。伪满洲国成立后该报的命运转折,便成为东北国人报纸的历史缩影,带给人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辽宁抗战,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构成。对"九一八"新史料的深入研究,凸显了辽宁抗战所独具的典型性、完整性和国际性的特点,进一步弘扬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辽宁抗战精神。"九一八"新史料为辽宁抗战研究提供理论论证的同时,也为建设新辽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极具现实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平 《新闻战线》2015,(2):36-37
《申报》1872年为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所集资创办而成。之后由买办承接经营,到1913年由民族资本家接办,《申报》是有名的资产阶级报纸。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报纸新闻承担着宣传思想和引导舆论的重要功能。《申报》作为资产阶级报纸,必然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反映着资产阶级的各方面诉求。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该事件改变了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相应地,资产阶级的思想态度发生变化,《申报》对"九一八"事变后的民众反应与民族觉醒的报道反映了该阶段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界对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国人报纸抗日救亡舆论动员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内外报刊均对此事件给予高度关注,作为东北新闻史上进步国人报纸之代表《国际协报》(1918—1937),在抗日救亡舆论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纸设置系列揭露日军侵华、引导民众抵御外侮的宣传议题,唱响民族抗战的舆论主调,成为东北抗日舆论动员的先锋阵地,在抗战新闻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9.
曾武华 《东南传播》2010,(10):150-151
"时政报、经济报、街区报"三位一体的办报模式是创刊仅四年多的《晋江经济报》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尝试实践的一种全新的办报模式。该模式不同与传统党报,不同于都市报、晚报,也不是纯粹的社区报,而是它们的融合交叉、提炼。在晋江四年多的运行完善、初步成型,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有力地推动晋江经济报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取得快速成长,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凸现。  相似文献   

10.
杨殿林 《兰台世界》2017,(11):121-125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掩盖其侵略的本质,日本军部以及日本的舆论界一致认为满洲事变的发生是由于中国军队炸毁柳条湖附近的满铁铁路以及为了"维护日本在满洲的权益"而发动的"自卫权"。并且极力表现日本完全是受害的一方,是采取被迫的行动。这样的言论对混淆国际视听,影响当时国联的调查结果,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当今研究那段历史,对于日本的侵华行径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于战争、经济等方面,对于其舆论的宣传以及当年为侵略发挥的作用,我们更应该警惕并且深入研究。这对于全面探讨当时的历史真相,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以及日本问题的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当局历年皆举行纪念活动,《中央日报》亦大量报道社会各界纪念"九一八"的相关活动。通过对《中央日报》相关报道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进而剖析纪念活动所蕴藏的政治能量,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时期朝野各界对"九一八"纪念活动的定位,深化关于"九一八"纪念活动社会记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13.
“西安事变”张、杨率部“兵谏”,逼蒋抗日,早已家喻户晓。然而,为配合这次行动,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还往西北重镇“金城”发动了震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兰州事变”,留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点,作为地市级党报就要在“三贴近”中深化“三农”报道。近年来,地处甘肃庆阳老区的《陇东报》在新闻宣传上以“三贴近”为着力点,全力深化“三农”报道,以新的办报理念、新的新闻视角、新的报道方式改进“三农”报道,摆脱了以往在“三农”报道中就农业报道农业、就农村报道农村、就农民报道农民的报道面狭窄、  相似文献   

15.
近代的图书馆事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而一切巨大的历史性事件则无不对当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促进或阻滞作用。发生在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也不例外。作为外国帝国主义对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武装侵略,它给我国东北三省的图书馆事业以极其严重的摧残。仅以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向苏联提出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但苏联从自身利益考虑,没有签约,虽然中苏已经复交。1936年,情况起了变化。11月25日,德日两国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矛头直指苏联。苏联感到东西方法西斯的威胁已是迫在眉睫,同时又担心中国向日本妥协,自己更加孤立,两面受敌。遂开始积极主动地调整中苏关系,开始向中国提供军援,以借助中国的力量在东方将日本拖住。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月9日下午6点,部分在京主要媒体的记者,应邀来到中国足协二楼会议室参加通气会。让记者们奇怪的是,在足协罗列的被邀新闻单位名单上,却没有国内著名足球媒体《足球》报。  相似文献   

18.
周利成  刘新芝 《天津档案》2006,(1):39-40,38
1931年11月,经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精心策划。驻津日军组织失意军人、社会流氓及青红帮分子等2000余人,制造了一场武装暴乱,史称“天津事变”。因这伙乌合之众不穿军装,没有番号,故又称之为“便衣队暴乱”。事变中.土肥原趁乱将清逊帝溥仪从天津挟持至东北建立了傀儡政权。  相似文献   

19.
毛健吾提出《大刚报》所持立场的评价是大骂小帮忙,有借《大公报》的声誉来抬高《大刚报》的社会影响力之嫌。检视《大刚报》1946年初和1949年初两个历史节点的实际表现,《大刚报》虽对国共两党都有骂,主观目的还是通过舆论引导帮国民党的忙。大骂小帮忙本质上与小骂大帮忙没有区别。考量其办报思想,《大刚报》秉持以站在人民立场作为评断骂和帮忙的标准,而赶超《大公报》的实际步骤则客观上帮助共产党进步势力逐步进入《大刚报》。  相似文献   

20.
《环球时报》社评从创办以来,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作为评论对象,并一直保持出报即有社评、大事即有社评的强时效性,从而获得了很高的舆论关注度,产生了广泛而激烈的舆论影响。然而,《环球时报》社评或许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其对某一重大事件展开的"打井式"追踪评论、跟踪报道,本文就将以"斯诺登事件"为例来探讨和分析《环球时报》社评"打井式"系列报道的这一特色、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