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电报的发明     
1832年10月1日,一艘名叫“萨丽号”的游船,从法国北部的勒阿费尔港驶向纽约。乘坐这艘船的美国著名画家莫尔斯就在这次旅途中结识了杰克逊。杰克逊是波士顿城的一位医生,也是一位电学博士,此次他在巴黎出席了电学研讨会之后回国的。在闲聊中,杰克逊把话题转到电磁感应现象上“,什么叫电磁感应?”莫尔斯好奇的问,于是杰克逊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电磁感应现象,说着,杰克逊从旅行袋中取出器材进行了实验,莫尔斯向杰克逊请教了许多电的基础知识。莫尔斯完全被电迷住了,连续几个晚上都失眠了,他想“:电的传递速度那么快,能够在瞬间传到千里之外,加…  相似文献   

2.
假牙:不是为了吃 古代的伊特拉斯坎人以制作假牙而“名垂青史”,他们能够用骨头或象牙做原料,替缺牙的病人装上。中世纪欧洲,牙科医生反对使用假牙,害得英国女王伊丽莎自在门牙脱落后,为了弥补脸部肌肉的凹陷,不得不往嘴里添些棉花。直到17世纪末,欧洲居民对假牙的看法有了180度的转变。一些赶时髦的有钱人,明明牙齿很好,却要用银、珍珠贝做一副假牙。由于早期的假牙容易掉下来,一些妇女就将牙床打穿,用钩子将假牙固定住。  相似文献   

3.
冉浩 《少年科学》2009,(6):31-35
时间 摄影技术在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和法国兴起。  相似文献   

4.
电报的发明     
1.一百多年前,人们就有了电报这个朋友,通过电与磁把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但你知道吗?发明电报的竟是一位画家。  相似文献   

5.
关照 《学习之友》2013,(7):44-45
在这个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机,安卓、IOS满天飞的时代,3G智能通信技术已经惠及整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掌握这一通讯领域革命性技术CDMA的高通公司更是位列世界500强的大公司,每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可谁曾想到,这个让高通赚得盆满钵满的专利的核心“跳频”技术,竟是由一个艳星发明的,她便是海蒂·拉玛。这个演绎过世界上首部“露点”电影、经历过6次婚姻,还因为两次在商店里顺手牵羊而锒铛入狱的大美女,在70多年前提出了“跳频”技术和一系列无线信号技术的全新概念,而其中的“跳频”技术更为高通公司的摇钱树——-CDMA通讯技术奠定了技术性基础,是当之无愧的“美貌与智慧的化身”。  相似文献   

6.
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直线向上的过程。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17、18世纪就像一个“冰河期”,欧洲各大学普遍走向了衰落,并持续了近2个世纪。文章分析其走向衰落的根芩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迷途的帝国     
王龙 《课外阅读》2009,(21):53-55
17世纪与18世纪之交,犹如电光乍闪,中国和俄国的天空,几乎同时出现了两颗惊人相似的巨星。他们,就是震古烁今的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  相似文献   

8.
17~18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18世纪中国与英国、俄国、荷兰、葡萄牙、基督教和罗马教皇、亚洲邻国都有较密切的关系。中国当时外交政策的特点是:捍卫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对任何外国进行侵略扩张;抗击任何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法律原则;和世界各国建立柔远睦邻的友好关系。这一外交政策在当时的世界上独放异彩。与对外侵略扩张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外交比较,中国外交有进步性,也有落后性。  相似文献   

9.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制作望远镜的主要器材,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它们主要被用来做眼镜片,因此望远镜的发明与制造眼镜有关.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密特尔堡镇一家眼镜店的主人科比斯赫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时,无意中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排成一条线.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对技术发明进行潜科学分析的方法,讨论了对技术发明进行潜科学分析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复写纸是19世纪初英国人韦奇伍德发明的。当时,韦奇伍德在伦敦开了一家文具商店。为了吸引顾客,他经常给他的老顾客写信,向他们介绍商店里新进的文具。这些信的内容都一样,但是他要写很多遍,一天下来,他的手臂都累酸了。  相似文献   

12.
林建华 《考试周刊》2009,(37):236-237
在16世纪后的欧洲,各国为加强君权、统一国家行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17—18世纪法国的改革最具代表性。由于此番改革,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政治的领袖。  相似文献   

13.
在低温条件下物质表现出一种奇异特性,人们称为超导现象,这里的低温,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低温,而是以绝对温度衡量的超低温,绝对零度等于零下273.15℃,以这点开始,每增加1℃为1K。  相似文献   

14.
:17~ 18世纪的欧洲正值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 ,学者们把研究中国文化同抗拒宗教愚昧、怀疑皇权神圣统一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中国文化观 :以培尔、莱布尼茨、伏尔泰为代表的由比较而认同赞赏中国文化 ;以马勒伯朗士、维柯、休谟、孟德斯鸠为代表的由比较而批评中国文化 ;以狄德罗、魁奈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则整合上述两说而对中国文化作出了理性的批判与评估。这种由赞赏到指斥最后臻于理性评估的正、反、合过程表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5.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撰写的电报在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接受美学视域下,西柏坡时期电报从真实性、明确性、生动性三个方面表现出优美的文风。西柏坡时期电报力求做到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观点鲜明突出,表达严谨准确;感情色彩浓郁,语言生动晓畅。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宫廷服饰在文化背景、含义及渊源、服饰特点、风格等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指出这一时期服饰风格对现代时装设计厦服装审美的影响作用,提出我们研究西方民族服饰文化其意义在于能融合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以提高我们的服装设计及服饰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7.
化肥化肥发明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规模生产始于20世纪。化肥的大规模使用扰乱了植物的生物周期,使土壤受到侵蚀,消灭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昆虫。化肥还通过地下水进入水体,导致鱼类和其他生物的死亡。  相似文献   

18.
古夫 《今日中学生》2006,(10):22-23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常被人们称为“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年龄”到底有多大?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46亿岁。这是怎样得来的? 从很早开始,许多勤于思考的科学家就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推算地球的“年龄”。17世纪至18世纪期间,有人试图通过测算海洋的盐度来推算地球的“年龄”。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假定在地球形成之初,海洋中的水全部是淡水,经过后来漫长的演变,陆地上的河流携带盐分流入海洋,从而逐渐形成含有盐分的海水。如此一来,只要知道了海洋中盐分的总量和河流每年能把多少盐分带入海洋。就能估算出地球的“年龄”。但事实证明这种办法是行不通的。一是不能肯定海洋在形成之初就全是淡水。二是海水中的含盐总量和河水携带入海的盐分谁能估算出来?更不要说地球在漫长岁月中的巨大变化。因此.此法行不通。  相似文献   

19.
《小溪流(作文画刊)》2014,(3):F0002-F0002
只要在下图中粉红色的位置加上一个零件。就可以使飞行器的机翼摇动起来。你知道应该选哪一个零件吗?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发明     
热爱是创造之母.许多发明或发现都源于人们日常的活动.甚至是在嬉戏玩耍中完成的。只要你热爱生活,生活就会加倍地奖赏你,它从不计较你年龄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