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姗姗 《师道》2013,(10):23-24
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由“字、词、句、段、篇”环环相扣而组成的。随着课标的推广,“文本细读”的深人,语文的阅读课堂转向感悟理解,但与此同时,字词教学则推到水过无痕的境地。简单地读读、正音.讲几个重点词语意思的理解,然后进入课文学习阶段,词语的意韵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这样的词语教学是死板而缺乏生命力,“平躺”而非立体的。整个学期下来。能留在孩子脑海中的词语为数不多,更别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了。  相似文献   

2.
李本林 《阅读与鉴赏》2009,(11):28-28,5
“深入浅出”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条耳熟能详的教育原则。虽然大家都熟悉这个概念.许多教师却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这个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实际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深入地把握文本.理解文本的内涵,所以也往往不能抓住主旨,无法进行深入分析和内容拓展.而只在文字层面进行说明,结果只能是“浅入浮出”。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在教学中我们都认识到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对于这个论述我们只是停在一种感性的认知层面上,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更没有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不能够满足于教好教材,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对于文本的独特认知。这种学习不是简单地放弃对于文本的感知中,架空来学习讨论,也不是单纯地教完教材就完成教学任务的操作。在教完《怀疑与学问》一课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一、以教材为例,着眼于语文阅读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实验区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在课堂上只要是与文本内容有关的生成,教师往往十分关注,都会抓住这些生成点大做文章,由此引发开来,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说;课堂上重视与文本有关的生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正如新课标所说:“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文本。”  相似文献   

5.
决定一节语文澡是否成功的因素很多.但真正优秀的语文课,首先必须以教学文本为凭借,不遗余力地带领学生沉入语词.以“语文的方式”从感知而理解,从咀嚼而品味,从积累而运用……课堂的触角始终紧贴着文本的“地面”——谓词,否则再多的努力也摆脱不出“关于语文”“泛语文”甚至“非语文”的泥漳。其次,这些“语文的方式”绝不应以所谓“训练”的机械生硬的面孔呈现出来,而应采用引生入胜的方式铺展开来,使整个课堂以文本固有的人文基调为背景,充盈着生长的动力、艺术的张力和生命的魅力。因此,笔者想结合一次优课展示活动中的课例来谈由语词切入文本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正>传统的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常常停留在理解“文言”层面,即注重对“文言”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对文言文的“文章”“文学”“文化”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和分析。加之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不少中学生对古人生活的时代、文化背景、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缺乏了解,所以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和面临困难。  相似文献   

7.
徐晓红 《现代语文》2014,(4):107-108
课堂阅读是文本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并从语文学习中汲取营养,阅读是关键,阅读是否落到实处,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因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感受到文本的魅力,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新大纲对语文教学有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遗憾的是,目前文本教学中的阅读环节,多是流于喧嚣空乏,缺乏目的性和实效性,缺乏涵泳体悟,看似书声琅琅、热热闹闹,但学生的灵魂并不在场。  相似文献   

8.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新课标中也突出强调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倡导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近期,笔者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悄然掀起了“读步课堂”的热潮。从课初的初读,再到分自然段精读,教者在朗读形式上不断翻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配上音乐读、小组赛读等。这样的一读到底,不仅给听课者造成了听觉疲劳,而且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只是“到此一游”。一言蔽之,肤浅缺乏深入,低效而又费时,盲目缺乏“行为指向”是目前课堂朗读教学的主要弊端。  相似文献   

9.
诗词教学的根本不仅仅在于教学文本,更在于课堂本身,应以课堂的有效生成来解读教学文本.因此,重视文本是语文教育的切实性保障,关注文本就意味着从课堂角度出发,关注文本的生成与课堂融合之处,关注文本中的必要信息、有效信息、关键信息与独特信息.而诗词教学中不仅有文本中的必要、有效、关键信息,有时还有“序文”这一独特信息.在对其的梳理中,教师以生为本,通过层层深入的课堂探讨,让学生的语文视野得到重新整合与合理建构.下面以《定风波》为例,探讨“序文”这一独特信息的解读意义和对课堂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时下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喜欢在文本内容的呈现上、课堂的组织形式上大做文章。许多语句和段落一读就懂,可他们却要设计出精美的课件来辅助学生理解,或者不厌其烦地领着学生翻来覆去地“感悟”。一堂课看似行云流水,以学定教,其实“教”和“学”处在同一个地平线上。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此的热闹而颓废?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天天学语文却缺少言语素养?静而思之,就会发现,症结就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由于忽视了文本内涵的挖掘,不加选择地扩大其外延,使丰富的文本资源白白流失了;由于忽视了必要的教学引导,过于迎合学生的阅读感悟,使理性思想…  相似文献   

11.
虽然有人认为,文本解读工作特别是涉及白话文的解读没有必要,因为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中文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来说,他们理解文本应该不会有多少障碍.但事实是,在实际教学课堂,在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群体中,解读不到位乃至误读文本的现象比比皆是.就笔者而论,在阅读文本时,也常会产生一些理解上的困惑,所以多年来,文本解读是我参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自我确认、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反观现在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对话教学存在着一种“伪对话”:对话只在同一个知识层面转圈,没有走向深入;对话只是个别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没有全体参与;对话只是一种课堂秀,而本质上仍然是接受式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没有得到改变,其效果可想而…  相似文献   

13.
文学,首先是。人”学。文学所关注的,总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语文教材,自然无法撇离“人”的培育的轨道。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充满了“人性”“人情”的美好的文本时,如果长期有意识地放弃主题与情感的分析把握品味,而只从考试需要出发,从汉语知识积累的层面出发,或者从学生的某些狭隘的需求出发来组织教学,那么,他的课堂同样是没有语文味儿的。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阅渎教学中,为追捧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解读与合作探究的模式,有的教师将阅读课上成了学生随意讲、满堂闹的“说话课”,并对学生的发言又给予一味肯定性的评价;同时,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的阅读思考时间不足,生硬地搬演“合作探究”,导致学生的独立、自主阅读有名无实,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无以容身,往往是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仍然十分生疏、肤浅。我们都深知,缺少了必要的纠偏点拨与重点解读的指导,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只会停留在概念式平面的理解层面。  相似文献   

15.
课堂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一年多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旨在深入理解课标理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一次在网上买书,我很偶然地看到一本名为《深度语文》的书。出于对书名的兴趣,我果断地买下了它。随手打开,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窦桂梅老师在序中说:“‘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深,课堂把握之精到。”窦老师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深度的表现与核心之处。课堂的精到把握离不开对课程与文本透彻的理解,而本书最精彩纷呈、最激动人心之处就是课堂现场部分,每堂课都是一次“经由思抵达诗”“诗意地攀登”之旅。其奥秘就在于起、承、转、合皆见深。  相似文献   

17.
“插图”在语文课文里有两大作用:一是突出重点,二是再现文本内容。其实“插图”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单纯地把“插图”看成一个静止的画面,把它当作文本中的一个摆设,敷衍而过,这样一来,“插图”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创造性的理解“插图”,全方位地审视“插图”,充分的开发“插图”的潜能,让“插图”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8.
理解是任何学科教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没有理解就不存在教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内容主观性较强,不能将对文本的理解简单地等同于“学会”“掌握”或者是“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持一种怎样的理解观?如何才能指导学生有效地理解文本内容呢?以“理解”为核心的当代解释学,是人文学科领域内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它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巧妙设置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教材文本内容,感悟文本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与想象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不再视教科书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 ,越来越多的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 ,音像等资料出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拓展了文本的内容。但是 ,也有不少教师对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缺乏明确的目的 ,误以为引用的资料越多越好 ,以至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补充资料的展示上 ,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本文拟从实践的层面就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