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后现代视域下,各种艺术类型在表达上都开始消除传统的美学特性,追逐一种无深度、无内涵、无规范式的美学新追求。在电影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表达。强调主题深度的现实主义风格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危机,因此近年来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同表达风格边缘人物生活题材电影:例如《一个勺子》《一出好戏》《无名之辈》《人潮汹涌》《第十一回》《同学麦娜丝》等,这些电影将镜头对准了现实生活中失语的“边缘人”群体,但是又并没有进行传统的现实主义式刻画,反而以一种解构式、荒诞式、隐喻式的后现代主义电影表达特征重新获得了市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叶朗,1938年生,浙江衡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主要著作有《现代美学体系》(王编)、《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等。  相似文献   

3.
明袁宏道《瓶史》自成书至今,已四百年矣!众所周知,《瓶史》传到日本后,形成和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插花艺术流派——宏道流。时至今日,日本的插花艺术专刊——《花道》,还时常引用其中的理论。于此可见,《瓶史》对日本花道的影响,可谓至深且巨。《瓶史》,最初是随着《袁中郎集》传人日本的。(日)原善公道撰《先哲丛谈》卷二有云:  相似文献   

4.
《瓶史》是明代公安人袁宏道的一部以综述插花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在明、清两代有许多刊本流传.《瓶史》东传日本后,在日本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直接催生出日本花道的一个派别——“宏道流”.本文拟对《瓶史》在中、日两国的刊刻流传状况进行梳理和探讨,分析《瓶史》在中国诞生的思想渊源,并结合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特性、文人情趣,对广泛流行的中国“有《瓶史》而不曾发生花道”的观点(周作人语)进行剖析,希望对袁宏道《瓶史》一书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宋人欧阳修等所编《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了2000多种唐人著作,这个数字显示了唐代学术文化的繁荣,但是这并不是唐人著述的全部,现代学者张固也、程章灿、陈尚君等又补充了大量的唐人佚著。这些唐人佚著的发现,对于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唐代历史文化是非常有益的。本文补辑27种《新唐书·艺文志》未著录的唐人佚著,并且结合唐代的历史文化对这些著作进行考订,为唐人著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电视栏目剪辑艺术,以《快乐汉语》邯郸系列为例,深度地解析电视栏目在剪辑艺术上的不同应用,结合具体栏目形态、立意及栏目的选题来总结内容故事在剪辑逻辑与原则和形式风格上的不同表达。通过对具体栏目选题风格背景及文化理念对电视栏目后期剪辑艺术的表现来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出电视栏目在剪辑上的运用及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渔是明清时期的戏剧家、生活美学家,《闲情偶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写给市民大众阅读的实用生活美学著作。本文通过对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美学思想,结合当代文化艺术传播的研究,对生活美学的商业化、艺术产业化、消费社会中的艺术功力化提出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电视栏目剪辑艺术,以《快乐汉语》邯郸系列为例,深度地解析电视栏目在剪辑艺术上的不同应用,结合具体栏目形态、立意及栏目的选题来总结内容故事在剪辑逻辑与原则和形式风格上的不同表达.通过对具体栏目选题风格背景及文化理念对电视栏目后期剪辑艺术的表现来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出电视栏目在剪辑上的运用及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书法、绘画和摄影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中国地市报人大家庭中,活跃着一批热爱书法绘画摄影艺术的新闻采编人员。为了给新闻队伍中的广大书画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切磋技艺、交流对话的平台,也推动全国地市报新闻采编队伍文化艺术的大繁荣,《中国地市报人》杂志将不定期免费推出"中国地市报人书画摄影作品展示"专版,  相似文献   

10.
全民阅读     
《全国新书目》2015,(3):7-9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潘天寿全集》首发潘天寿全集《潘天寿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97875340404432015-017800.00元潘天寿是近现代中国画"四大家"之一,是一位从传统中演变而来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画大家,更是中国画现代教育体系的奠基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如何重新审视这样一份艺术遗产,如何理解和梳理这份遗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全球化语境生存和  相似文献   

11.
朱万曙 《出版广角》2015,(10):121-122
该文从何谓花鼓灯谈起,对《中国花鼓灯》"综论编""舞蹈编""音乐编""作品编""人物编""附录"等内容做了专业评述,认为《中国花鼓灯》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花鼓灯艺术文化的面貌,是一部关于花鼓灯艺术的集成之作.  相似文献   

12.
继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出版之后,在当时的中国又陆续出版了一批外国记者或作家写的反映中国抗战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著作。这些著作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他所领导的八路军,是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现在这些著作已经很难找见了。本文将对这些著作的作者及出版情况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师、文化泰斗,其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识在文化界有口皆碑。其等身著作被出版社一版再版。他的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谈艺录》、《管锥编》旁征博引、字字珠玑,被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鼻祖;  相似文献   

14.
黄摩西与中国百科全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初,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出现在中国-即中文的现代西式百科全书问世。这些新式教育工具书以简洁的语言为中国当时社会文化中的众多问题提供了简明而有序的信息,其创新意义,远非那时中国所使用的“类书”所能概括。本文考察了黄摩西1911年出版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它被视为1903-1911年间中国出版的同类著作中最先进的一部。我们特别关注这部著作之所以成为“现代”工具书的那些特征,展示出学者黄摩西的学术成就;并从一个特定角度。呈现已成为晚清社会风格标志的西学东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京版集团针对当前出版界名人书、明星书泛滥成灾,扎堆儿充斥市场的现象,反其道而行,精心策划推出了以普通人为作者和主人公的“人生中国”丛书,目前推出了以《向天而歌》、《英语神厨》、《牵手一家人》《、牛玉儒——一个人和他热爱的土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图书。日前,在“人生中国”丛书新闻发布会上,京版集团社长吴雨初告诉记者,眼下,关注普通人、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图书并不多见。京版集团领导班子在策划“人生中国”将丛书定位为“以真实和平民化的视角,通过普通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生故事,弘扬真善美,讴歌…  相似文献   

16.
同现实的真实而艺术的对话──《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和《炎黄子孙》观后漫语辽宁社会科学院彭定安在高科技支撑下的现代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复制人们的思想文化心态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运用电视手段,如何反映生活、解读生活,然后传...  相似文献   

17.
《出版文化史论》(以下简称《史论》)是章宏伟新近结集出版的出版史论文集,分上下两编,上编研究中国古代出版史,下编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出版活动。 本书虽然是单篇论文的结集,却有统一的构思和体例,并不使人感到零散杂乱。例如:上编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两宋出版业的四篇考述,都包括社会概况、图书政策、图书形态或形制、编校活动、出版物、图书贸易等方面的内容(隋唐五代和两宋增加“刻书事业”),已涵盖构成出版活动的编辑、复制、发行三要素,颇符合现代比较公认的出版定义。上编还有《论毛晋》、《中国古代编辑发展历程》和《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三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明、清出版业和古代出版技术的发展概况。读者从上编收入的七篇论文中,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出版业的发展全貌,上编也可以说是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古代出版史。  相似文献   

18.
佛手     
《出版经济》2021,(1):93-94
记得《浮生六记》里沈三白说:"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娘也赞他插花能备风晴雨露,精妙入神. 而我,茶室书斋,亦是瓶花不绝,香气萦绕.虽说插花、盆栽、清供皆是物外之趣,亦不似雅致文人那般深究.所为的,只是给平淡乏味的生活,增添些许意趣和韵味,点缀一点古风. 清供,一个久远古朴、雅致绝美的词.清供,是在室内案头,摆放几样...  相似文献   

19.
王翊语 《出版广角》2019,(23):58-60
17世纪,明清画谱经由中日海上贸易与私人携往这两种传播方式,将代表东方人文精神的绘画风格及技艺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明清画谱在日本受到喜爱与推崇。得益于早期中国印刷术的传播,在日本,明清画谱被大量覆刻,使得精英文化逐步向大众渗透。在对绘画知识的追求与出版事业的推动下,日本木土艺术家开始自主出版绘画类书籍。通过把这些著作与明清画谱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江户时代的日本绘画书籍在内容与印刷技艺上都受到明清画谱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天阳 《今传媒》2014,(8):156-157
二十世纪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变革意义的一百年,也是中国雕塑从萌芽、转型到繁荣发展的时期。雕塑艺术的日臻成熟,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在雕塑艺术的创作中,秉承"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同时积极的从自己的根源出发,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再创新,创作出属于中华文化的雕塑作品,为我国现代雕塑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发展的观点,通过对雕塑艺术的保护、传承、创新的简单梳理,分析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兴起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