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人啖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吾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时代》2014,(6):38-39
“山”菱角 古时候,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有一天,宴席上有道菜是水乡特产菱角。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竟然连壳一起吃了。  相似文献   

3.
[甲]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②,辄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孤:很小的时候死了双亲。②昏怠:昏沉困倦。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别人坏话。[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相似文献   

4.
光阴荏苒,倏忽又值仲秋。我徘徊街头,月光洒在身上,勾起我无边的乡思。“吃菱角哪!”甜甜的声音象清泉流过我的心房,扣动我的心弦。“家养的!”我的心凉了半截,但还是买了些。满口满口的菱米,虽有些香甜,但老实说,我不满足。我不喜欢这肥硕的菱角,我的心里只有那凉丝丝、脆生生、能嚼出一口乳浆的家乡的小红菱……家乡的小红菱的确  相似文献   

5.
孟祥森 《现代语文》2005,(10):29-29
(甲)范仲淹二岁而孤, 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 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 昏怠,辄以水沃面;食 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 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 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 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 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相似文献   

6.
在以单音词为主的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突出。为了正确地解释词义,必须注意语词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词义的系统性和时代性。《论语·子张》篇有这样一段话: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于其中“学而优则仕”一语,历来说解多误,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所搞的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中,许多文章把这句话列为孔子鼓吹“读书做官”的罪证,而加以挞伐。他们把这句话中的“优”释为“优良”,把这句话中的“仕”释为“做官”,按照这种解释,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相似文献   

7.
阿谀·悦谀     
阅读材料阿谀有京朝官出仕①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②备有高帽一百,逢人则送其人,当不至有所龃龉③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⑥其首曰:“汝言也不为无见。”其人出,语⑦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⑧存九十九矣。”(清·俞樾《一笑》)[注释]①仕:通“事”,此指办事。②某:我,谦称。③龃龉(jǔyǔ):牙齿上下不合,比喻意见不一致。④吾辈:我们。事人:侍候人。⑤欤(yú):表感叹,语尾助词。⑥颔(hàn):点头。⑦语(yù):告诉。⑧止:只。悦…  相似文献   

8.
<正> 一、《论语·微子篇》中的是“子曰”而不是“子路曰” 在《论语·微子篇》中的“子路从而后”,一章,孔子给子路说,荷蓧丈人是隐士,叫他回头再找荷蓧丈人一趟。结果没遇上、回来给孔子交差后有一段议论,即:“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出来做官是不适宜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的名分怎能废弃呢?只想洁白自身,却破  相似文献   

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我都没能做到:仁者不忧虑,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子贡说:“这是先生自己所说”。  相似文献   

10.
吃秋     
秋天干果,最先上市的大约是菱角。我的家乡盛产紫红菱,个儿大,有两只翘角,形状有点像北方的饺子;壳不硬,牙口好的从中间一咬,就露出莹白的菱肉;菱肉绵白粉糯,有一丝甜意,嚼在嘴里,有股湖塘水泽的野气清香。儿时爱去野湖里摘菱角,有些菱角个儿小,煮熟后呈蟹壳青色,有两角的,也有三角的,角尖带刺,形状有点狰狞。三角的难下口,我用"钢牙利口"先咬掉一角,再从容去吃,但常把嘴唇扎破。不久,花生上市了。花生朴拙,长相土气。从土中出产的东西,品貌皆不咋的,如苕、土豆,但花生仁很俊秀,人多爱吃。花生的吃法极多,早先有一种小米花生,经过风干浓缩,比一粒米大不了多少,拈几粒,无须搓捻,吹口气,红衣就纷纷飘落;味道似乎也浓缩了,极香,嚼一粒,回味悠长。  相似文献   

11.
属狗     
许多人在一起吃饭,其中有个馋鬼,吃起来狼吞虎咽,把别人的都吃了。有人问他说:“你的生肖是什么?”“我属狗”。馋鬼回答说。“还好,还好”这人便说,“幸亏是属狗的,要是属虎,连我们都要被你吞下去了!”  相似文献   

12.
吃素     
猫项下偶带数珠,老鼠见之,喜曰:“猫吃素矣。”率其子孙诣猫言谢。猫大叫一声,连啖数鼠。老鼠急走,乃脱,伸舌曰:“他吃素后越凶了。”  相似文献   

13.
1.1子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注释】①《论语》原来没有篇名,后取篇首两字为篇名。②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相当于“先生”。《论语》中指孔子,以下皆同。曰:说。时习:时,按时,名词用作状语;时习,意即恰当的时候进行温习(或演习)。③亦:也是。说:通“悦”,高兴、快乐。④朋:“同门曰朋,同志日友”。即指同学,泛指朋友。自:从。⑤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愠(yùn):怨恨,恼怒。⑥君子:君子在《论语》中有三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此指有德者。  相似文献   

14.
囫囵吞枣     
在经典里走出,在智慧中安顿,e时代与古典的碰撞———中国文学中的智慧锦囊小语:宋︽湛渊静语︾白延有一个人听人说吃梨伤脾,吃枣能补脾,但枣核却损害牙齿。想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人高兴地对人说:“我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既能补脾又不会损害牙齿。”旁人说你的主意真好,真应了古人“囫囵吞枣”这句话。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也!”遂绝倒。“囫囵吞枣”是古人形…  相似文献   

15.
猜错了     
老师:“为什么你不洗脸呢?连今天早晨吃什么都看得出来。”多多:“那你说我吃的是什么?”老师:“鸡蛋。”多多:“错了,我昨天吃的是鸡蛋。”猜错了  相似文献   

16.
老眼光看人     
前几天,我和妈妈一起吃西瓜。妈妈拿刀,我拿勺。我想:原来每次吃西瓜,妈妈总是把中间最甜的部分舀(yǎo)给我吃,自己吃边上不甜的。这次,我要让妈妈吃最中间的。妈妈刚把西瓜放下,我就拿着勺子去舀中间的一块。还没等我舀完,妈妈就说:“自私(sī)!”我连忙说:“不,这是给你的。”妈妈一脸惊讶,说:“啊?那我错怪你了,对不起!”接着,妈妈又笑着说:“我这就叫老眼光看人  相似文献   

17.
巫马子问道     
巫马子谓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曰:“今有燎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改写自《墨子·耕柱》)  相似文献   

18.
顺德中秋节     
古代诗人有云:“月是故乡明。”现代也有人说:“月是中秋明。”风调雨顺、年丰岁稔之时,桂洲人过中秋节是比较讲究的。俗话有云:冬嗯(不)饱,年嗯饱,八月十五得餐饱。人们除吃月饼、芋头、菱角、时新水果之外,还爱用腌咸的生菜或雀菜干(即君达菜干)与石螺肉一道煲粥吃,还要吃炒螺,要赏月饮酒,还有各种各样充满家庭温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一《说文解字》(以下简作《说文》)在释义、析形、注音时常用“一曰”别为一说。关于《说文》中的“一曰”,段玉裁云:“凡义有两歧者出一曰之例。”①又云:“凡一曰有言义者、有言形者、有言声者。”②我们觉得段氏所言,尚嫌未尽。本文试就“一曰”在《说文》释字体例中的功用陈述个人浅见,以就正于海内方家。 二  相似文献   

20.
(一)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见避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a)时也。吾尝三战三走(b,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公子纠的家臣)死之,吾幽(c)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d)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也,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