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文章,大主题;角度小,主题深,这是在目前传播媒介激烈竞争中,许多报纸记者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地方报纸的记者要做到这一点尤需努力。回顾我和陈宗安采写《五百扶桑客,夜宿农民家》一稿的过程,对此深有感受。这篇稿件8月15日在《无锡日报》一版刊出后,  相似文献   

2.
小文章,大主题;角度小,主题深。这是在目前传播媒介激烈竞争中,许多报纸记者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地方报纸的记者要做到这一点尤需努力。回顾我和陈宗安采写《五百扶桑客,夜宿农民家》一稿的过程,对此深有感受。这篇稿件8月15日在无锡日报一版刊出后,18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左上方《现场短新闻》中加框刊登。稿件共600字,主要的新闻事实是:日本508名客人夜宿江苏省江阴华西村农民家庭。我们在当天上午  相似文献   

3.
我采写的系列报道《夜宿农家探增收》(以下简称《夜宿》),先后获得了2001年度南通市和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回想起这组报道采写和获奖的经过,促使我思考了新闻采访写作中的一些问题。平心而论,《夜宿》系列在写作特色上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能登上省、市好新闻的“大雅之堂”,印证了新闻界的一句行话:“脚板底下出新闻”。扎下去摸实情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中央关心、农民关注的一件大事。此事进展到底如何,农民收入究竟怎样?带着问号,怀着关切,我于去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先后赴通州、海安、海门采访。头几天,…  相似文献   

4.
我和湖南省桂东县教育局长胡昭程同志只见过一面,他那崇高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我。在他去世前后,我曾经四下桂东,采写了《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胡昭程的家庭格言》、《胡昭程活在人们心中》、《日记后面的故事》、《胡昭程精神的力量》等10多篇报道,其中7篇发表在光明日报一版头条。2001年9月,胡昭程被中宣部确定为重大典型。同年11月,我作为胡昭程事迹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今年7月,《教育局长的好榜样》一文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最大的感受是:采写胡昭程的过程,也就是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我和赵中庸共同采写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在获得首都产业报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开,许多朋友问我,这条消息是怎样采写的?感受最深是哪一点?我以为,新闻采写也要换换脑筋。“换脑筋”,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禁锢,更新观念。搞经济建设需要这样,搞新闻采写也要如此。我们这条消息的采写,就是在换脑筋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小文章,大主题;角度小,主题深。这是在目前传播媒介激烈竞争中,许多报纸记者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地方报纸的记者要做到这一点尤需努力。回顾我和陈宗安采写《五百扶桑客,夜宿农民家》一稿的过程,对此深有感受。这篇稿件8月15日在无锡日报一版刊出后,18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左上方《现场短新闻》中加框刊登。稿件共600字,主要的新闻事实是:日本508名客人夜宿江苏省江阴华西村农民家庭。我们在当天上午得到这一信息后,觉得有新闻价值,立即赶往华西。车在下午3点多到华西,第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华西村静悄悄的,全然不见以往那种接待外宾时的大轰大嗡景象。我当时就想,这恐怕也是新闻,是华西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事之一,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找了个村干部一问,说是已接待10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这次只是人多些而已。他说话的口气很平常,不像那种大事临头的样子。而我想象中,这个320户人家的村子要接待500多外宾过夜,肯定忙得不  相似文献   

7.
从小我就喜欢看日出,每次看后都有不同的感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凭着这种感受,1980年春天,我采写的第一篇新闻稿《笑迎新春喜洋洋》,投往铁道报党一炮打响,从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在新闻写作的土地上,我辛勤耕耘,先后发表新闻1000多篇,被中国改革报、宝鸡电视台、中原铁道报聘为特约通讯员。新闻贵新。在工程报道中,我把今日新闻做为主攻目标,上京广、下宝中、奔太焦.处处留心捕捉信息.并通过信息网把重要新闻事实抓到手.把握报道时机,采写了《京广线黄河桥电气化工程兴建》、《整体吊弦投用电气化…  相似文献   

8.
在我近三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新闻写作实践的重要,即要多写。这样才能逐渐地掌握新闻采写理论。不然的话,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我在开始搞报道时,特别注重新闻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大多花在看书上,《新闻采写知识》、《人物专访三十问》、《新闻知识讲座》等,凡是有关新闻方面的理论书,我看的确实不少,知识也学到了不少,对同行写的消息、通讯,也能指出其中的毛病。开始实践时,觉得自己采写的新闻,构思的完全符合要求,五个W也能想进去,但是,同行们看了却直摇头,找出一大堆毛病,都说我讲理论头头是道,可写的作品相差甚远,判若两人。打那以后,我就暂时把新闻理论书放  相似文献   

9.
今年的2月9日,我按照社里的统一部署,参加了总政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采写活动。当时,我被分到驻辽西比较偏僻、艰苦的某集团军炮兵团指挥连蹲点。在蹲点的10天里,我了解到很多在编辑部了解不到的真实情况,采写了《“我们不愿这样投弹!”》、《商连长拒礼》、《阵阵清风扑面来》3篇题材鲜活的稿件。我是我们前进报社第一个蹲点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发稿的记者。稿件见报后,基层反响较好,总政宣传部在《宣传情况》中还表扬了我写的两篇稿件。结合这次采写活动,我有三点体会和感受——只有真诚地融入官兵才能看到真实的基层这次下基层连队蹲…  相似文献   

10.
言平 《新闻三昧》2003,(8):26-26
1996年《常德日报》曾刊登题为《夜宿农家》的新闻特写,写的是1996年3月10日时任常德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的彭晋镛直接深入到石门县丰台村调查研究,不住宾馆,夜宿农家。但是《中国青年报》6月21日载文《一位市纪委书记的堕落》,却详细记述了彭晋镛涉嫌贪污、受贿犯罪,并被逮捕的全过程。事实是“夜宿农家”只是彭晋镛一次偶尔的、做给人看的行为。从那次夜宿农家以后,直到进班房,他没有再夜宿过农家。彭晋镛被捕后,《夜宿农家》这篇报道就成了笑料。作者胡德桂近日发表文章反思:“对不起,我写了一篇本质失真  相似文献   

11.
《新闻通讯》开辟《笔谈“新、深、活”》专栏,总结交流新闻写作经验,不仅对提高《新华日报》新闻写作质量有很大好处,对我们业余通讯员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很大帮助。下面我就今年三月间,与《新华日报》记者单永华合作采写的一篇人物通讯《一颗种子》,谈点对“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离我与高戬采写《今晨“苏州龙”遨游太空》这篇稿件的那个难忘日夜,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是今天来回眸采写的过程,所有的一切似乎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13.
《深情》被评为一九八四年全国好新闻,我很高兴。现将这篇稿子的采写经过和一些感受跟大家谈谈:一九八四年六月初的一天,我在海安县海  相似文献   

14.
媒体要全面深化融合,持续开拓创新,新闻工作者要在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不断锤炼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而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以湖北日报"夜宿农家话脱贫"专栏稿件《腰打钢板的养猪大户》为例,谈记者通过锤炼"四力",以增强报道感染力的采写过程.  相似文献   

15.
我和赵中庸共同采写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在获得首都产业报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开,许多朋友问我,这条消息是怎样采写的?感受最深是哪一点?我以为,新闻采写也要换换脑筋。“换脑筋”,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禁锢,  相似文献   

16.
我的作品《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获得2010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下面结合这篇稿件的采写过程,谈一谈在新闻采写中如何杜绝虚假报道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采写了3篇新闻,这3篇新闻在《川东南报》发表后。均被新华社采用,我从中悟出了如何采写全国性新闻的“秘诀”。一、在比较中找新闻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新闻没有同全国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作为地方报的记者,要使自己采写的新闻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就得善于  相似文献   

18.
自1985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文汇报》等报刊已发表了我采写的稿件达100多篇。几年来的写稿实践使我体会到,一个业余通讯员除要加强新闻业务知识学习外,还应注重“在比较中学习”,努力提高稿件质量。通讯员在自己采写的稿件被报刊采用时,心里自然是高兴的,但欣喜之余,仍然需要从中吸取教益。平时,每当报刊发表了自己采写的稿件,我就把剪报同底稿放在一起,从文章标题、字词句段直至标点符号,逐一对  相似文献   

19.
1996年 ,我采写的通讯《巴山玉米王》在《通川日报》等报刊上刊用后 ,获得了当年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来说 ,感到莫大的幸运和鼓舞。最近 ,应《新闻界》编辑张永红同志之约 ,在这里向朋友们介绍一下这篇好稿的采写经过。宣汉县百亩玉米高产攻关试验于1995年创造了奇迹 ,轰动了全川。次年春 ,正当玉米育苗移栽时 ,我有幸采访了作为攻关试验技术负责人的该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李焕然。回顾采写感受 ,令人至今难忘。到峰城乡采访时 ,天还飘着雪花。在农舍的院坝中、火塘边 ,人们朴实的语言 ,生动的形象 ,流露出对“李…  相似文献   

20.
我与同事共同采写的通讯《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还远》(刊于本报2005年12月21日一版头条,以下简称《战》文),在全军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选中,以全票通过,获得了二等奖。回想这篇获奖作品的采写过程,我有一个很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