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紫禁城是中国形象的一张王牌名片。紫禁城文化更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递至明清时期最高体现。所以,向外国读者介绍紫禁城文化是一位从事对外图书编辑义不容辞的职责。多年来,笔者就曾策划、编辑了一些反映紫禁城文化的图书:策划24开《故宫》、编辑《看不见的故宫》、绘画本《魂游故宫》、多种外文版《帝后生活》、导游性很强的《京城皇迹》、专题图书《清宫钟表集粹》、反映宫廷生活的油画集《发现紫禁城》和刚刚面市的《叹哉!紫禁城》。  相似文献   

2.
范炯 《编辑之友》1991,(5):55-57
看到命题,许多人会诧异:为人作嫁者有何独立观念可言?接好活、“把好关”、少出错,才是编辑的本份。对此,我不以为然。不长也不短的编辑生涯使我强烈地感到,编辑不但要有编辑的品德、编辑的素养,还要有独立的编辑风格。而编辑风格的形成,得益于编辑观念的确立和社会、出版业对它的认同。何谓编辑观?我认为,这是一个编辑对自己社会角色的确认,对自己人生兴趣的把握,对自己职业内含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服务对象的体悟。下面,分四个方面坦露我的编辑观。  相似文献   

3.
编辑随便谁都能干得了,编辑随便谁都能干得好。不是吗?报纸上漏洞迭出的现象刹也刹不住,可有哪位编辑怀疑自己不称职呢?手中版面再生厌出错,自我感觉依然出奇地好,“我不行我能干到今天吗?”无能而又自信的编辑不是“凤毛麟角”,“五十步笑百步”的聪明人常叫人哭笑不得。通通顺顺的文章,到手涂个身首两地,莫名其妙,端到报上还自视为功德一件。遇有涉及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的,凡不懂处舍而不用,全都不懂全都不用,于是也根本不必自己去增加一点文学修养,甚至文字水平。编辑就是一道关卡,任是圣贤文章也请屈就一下,不肯用就是不  相似文献   

4.
青年编辑如何尽快地熟悉编辑业务和提高编辑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典炎 《编辑学报》1993,5(1):32-34
编辑工作是一门专业,它不仅有自己独立的一整套工作方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立的理论体系。青年编辑刚步入编辑领域,对编辑业务可说是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必须从头学起。那么,如何尽快地掌握编辑业务和提高编辑能力呢?这要因各人各方面的素质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是先前因素。但是,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则是必需的条件;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编辑基础知识,是基本的要求;参加编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术交流与训练,是良好的机会;应用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是有效的捷径。青年编辑,无论“先前因素”如何,如能做到并利用上述各点,也能快速熟悉编辑业务,提高编辑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部原稿,经过编辑加工,在报刊上发表,或由出版社出书,其版权应归作者所有,编辑不能分享所处理的稿件的版权。对于这种状况,有的同志颇为不平:为什么编辑对自己加工的书稿不能享有版权?为什么同是脑力劳动,作者的劳动成果可以受版权保护,而编辑的劳动成果就不受版权保护?  相似文献   

6.
温航 《编辑之友》1993,(5):9-11
作家成熟的标志是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家的伙伴——编辑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同样是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也有不同。这就是作家的风格在创作活动中实现,通过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诸要素表现出来;而编辑的风格则是在编辑活动中完成,在编辑创造、作者创造和读者创造的有机合成中得以体现的。  相似文献   

7.
编辑,离不开组稿;而组稿又免不了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何与人交往,又如何与人交谈?这些问题貌似简单,其实里面大有学问,若不注意其中的技巧和方法,往往会影响编辑工作的开展。那么,作为一名青年编辑在组稿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我想根据自己几年来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年轻的同行们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前些日子读到了一本关于美国编辑写给中国编辑的书,觉得启发很大.编辑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可是为什么编辑总是得当无名英雄呢?每一本书的封皮照例都会提到封面设计者、绘图者或是摄影者的名字,为什么独独编辑却要隐姓埋名呢?为什么不把每一本书的编辑名字列在封皮上或版权页上呢?为什么好编辑不能树立自己的职业品牌呢?  相似文献   

9.
社会传播观念在社会文化事业中,为什么在著作家、艺术家、教师等文化人之外,还需要有编辑呢?就因为社会需要编辑利用书、刊等传播工具,去从事文化传播。而编辑要是不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失去其意义。对编辑自己来说,文化战略观念总是要通过文化传播来实现,而文化传播又依赖战略观念的指导和制约。  相似文献   

10.
编辑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我们对编辑业务理论研究得较多,文章发表得也多,这是研究的编辑客体;就编辑的主体也就是针对编辑工作者本身而言,我们思考的较少,文章发表的也少.实际上这是编辑理论研究的缺陷.就编辑工作者本身而言,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要吃饭、睡觉,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但是,编辑的七情六欲表现在哪里?编辑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在哪里?难道说这些问题不值得去琢磨吗?本人心血来潮,不揣冒昧,草拟"走近编辑"、"顿悟编辑"、"解悟编辑"三段小文,以阐发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阳玉平 《传媒》2012,(6):46-47
今天,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社科学术期刊如何发展是摆在学界和业界面前的一个课题。作为一名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发展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把关"水平?解决这类问题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当前社科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下,探讨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并不断提高自己编辑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编辑工作是枯燥的,整天就是组稿、审稿、加工、校对、复核这些事情,还要把差错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期刊还得按时出版。另外,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还要处理好和领导及同事的关系,不仅身累而且心累,烦都能烦死,何来快乐?说编辑工作有快乐不是自欺欺人?不可否认,一些出版社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为求生存和发展要求编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导致编辑压力过大,无暇体会快乐。笔者在这里讲一些自己从事编辑工作几年来,遇到的几件令人快乐的小事,与同行们共勉。这些事都是我勉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编辑劳动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部书稿的问世,除了作者的思想内涵、知识架构、激情、文笔等等之外,编辑的劳动功不可没。当出版工作赋予编辑权力的同时,又布置了编辑劳动的任务。编辑劳动的内容、属性、意义何在?编辑对自己的劳动的价值究竟认知到何种程度?这不仅关系到编辑自身的素质提高,而且关系到编辑队伍的根本建设。`  相似文献   

14.
试论沟通协调能力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柯卡总结了自己一生成功的管理经验,他说:对于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来讲,协调能力就是一切.而对于一个优秀的编辑(此文所指编辑主要为策划编辑)来说,沟通协调能力又何尝不是选题成功与否的关键呢?  相似文献   

15.
不知是谁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蠢。”此语非深得书中三昧者不能道哉。曾主持《读书》多年的沈昌文先生的《阁楼人语》,就是一本可以医蠢的书。笔者此文谈的仅是王蒙先生的序言《。阁楼人语》择优选录了沈先生主编《读书》期间撰写的“编后”一类文字,王蒙作序时借题发挥议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题目很妙也富有概括性:《有无之间》。好编辑应该“有”什么?相信不少人都能罗列出一大堆来:应该有知识、有操守、有热情、有容量等等。那么,编辑的“无”又指什么呢?还是听听王蒙的说法吧:优秀的出版家编辑家只有进入兼收并蓄的“无…  相似文献   

16.
过去,虽然自己也曾想过或听别人作过经验介绍:写稿不要光站在自己这一方面去想去写,还要多站在编辑的那一方面去想想,这稿该如何去写更好?这样才能提高“命中率”。但是,长期以来,对此话的奥妙我仍然是一知半解。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还是最近兼任了《申城晚报》的编辑之后。这里结合自己当了几个月编辑的亲身感受,谈谈如何“站到编辑的那一方面去多想一想”的问题。编辑喜欢什么样的稿件呢?就一般而言,离不开“鲜、活、新、短、实”几个字。这  相似文献   

17.
同记者相比,编辑参加社会活动、接触实际少一些。这是编辑的一个弱点。是编辑不想深入实际吗?否。编辑是很想出去转转、看看、写写的。但是,通常不能如愿以偿,因为编辑的工作需要坐在办公室,埋头于选稿、编稿、组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要不谁来编报呢?然而,作为编辑,必须要了解社会,熟悉各行各业的情况,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编辑部要给编辑创造一些机会,让编辑轮流出去参加一些采访。轮流  相似文献   

18.
原研哉是日本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同时也是国际级的设计大师,其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着日本这一时期在平面设计方面的成果。原研哉于1982年致力于平面设计,随后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成为备受瞩目的设计大师,在平面设计领域独树一帜。原研哉作为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主张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应用到平面设计传播到全国各地。他说;“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并不热衷于成为全球化的一分子,过分单纯化的普及是我们必须避免的。”这都表明了他的立场,并不赞成盲目的追求国际化,而应保有自己的本土特色。他将东方的禅意哲学思想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去,提倡设计的简约化,大家对他设计的简约、虚空、再设计等理念评价很高,无印良品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因此对原研哉设计理念的研究,可以对日本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  相似文献   

20.
我主张每个编辑都建立编辑档案。这档案当然不是人事档案,也不是书稿档案,而是编辑在伏案工作时积累起来的文书档案。我想,真正的有心人,真正以编辑作为事业的人,总多少要有点自己的工作记载。我的实践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档案积累大不一样,从长远着想,建立编辑档案,更是搞好编辑工作,提高编辑素质非要不可的。现在我已经积累了六十余袋编辑档案。也许那收破烂的凭他那比秤还准的眼力,会估一下说:“五十斤,给你八元钱吧?”而我哩,却视之如宝贝。它真有点什么价值没有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