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能溶解别的物质”教案设计潜江市熊口小学肖传山(433106)要求: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会用实验方法区分水能溶解的物体和不能溶解的物体;2.通过建立溶解概念,向学生初步介绍物体可分性观念;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独立研究问...  相似文献   

2.
一、学生各自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作出解释,对于他的建立相应的“溶解”、“不溶解”的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描叙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和自己的想象,共同研究讨论。 在观察比较了砂子和食盐在水中的现象后,学生一般会说砂子在水中“化不了”,食盐在水里“化了”或“不见了”,也有的学生因看了书或其他原因,可能会说砂子“没有溶解”,食盐“溶解了”等。无论怎样说,教师都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讲清“化了”  相似文献   

3.
《水能溶解别的物体》属概念教学课。课文是以形成溶解概念为线索而谋划全篇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以溶解为核心,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使学生顺利掌握概念的本质。 一、对比观察,引入溶解概念。 上课开始,师生同做对比实验。先操作:将适量的砂和食盐分别倒入盛有同样多水的两只玻璃杯里,均用玻璃棒搅拌,静置。后观察:砂  相似文献   

4.
《水能溶解别的物体》是一节实验课。其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溶解现象,初步建立溶解概念,知道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在认识溶解现象的基础上建立溶解概念是本课重点亦是难点,我们采用实物投影、演示对比、学生动手检验等实验方法,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中获取知识,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5.
听过许多教《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课,就教学中几个常见的问题议论如下: 1.涉及“溶解度”的问题 作食盐和砂在水中溶解、不溶解的实验,常常是砂子准备得多,这样就只好用等量的食盐,使食盐溶解达到饱和以后,有不少食盐颗粒因不能继续溶解而沉降到水底。出现了这种情况,如果教师硬要学生说食盐都“化”了,看不见盐的颗粒了,这是不科学的态度。所以要按小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准备盐粒,即每100毫升水准备的盐粒应少于35克。  相似文献   

6.
课前,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八个烧杯和八种需要鉴别的物体,按照使用的顺序,整齐地摆在各实验桌上。 上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等量的砂、食盐在水中的不同反应,借以认识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接着观察一粒灰锰氧在水中缓慢分解的现象,让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最后观察比较食盐溶液和灰锰氧溶液的共同点,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灰锰氧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这一课的学习,为后面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以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以往的自然教学只偏重于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现在我们要注意把学习的主  相似文献   

9.
参观者:你们在实验室里干些什么? 化学家:我们正在寻找一种能溶解所有东西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
<正>溶解这一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往往会跟融化熔化混淆起来。大多学生学习了本节课后,能列举生活中可溶解在水中的两三种物质,但无法掌握溶解的主要特征。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节课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基础,将其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亲历探究,观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初步理解并归纳出溶解的特征;第二课时介绍过滤操作,对以上三种  相似文献   

11.
情境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认知的桥梁,情境教学法具有陶冶情感和启迪思维的功能,许多科学教师在教学中都喜欢采用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催生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创设小情境,还可以设置大情境,将整节课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情境,用情境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电脑的普及给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发挥多媒体电脑的优势,用多媒体课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成为一般教育改革的潮流,然而在逐浪而行时,不知不觉卷入这样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电脑的普及给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发挥多媒体电脑的优势,用多媒体课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成为一般教育改革的潮流,然而在逐浪而行时,不知不觉卷入这样一个误区:一节课仿佛应用了课件档次就提高了,就现代化了。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应,为展示课件而运用课件。我听了这样一节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是一节实验课,此课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都很强。不但对于四  相似文献   

14.
关于物质的溶解或结晶,在中学教科书及有关化学计算参考书中,一般是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分析题意,分步列式进行计算的。现以初中化学(全一册)92页第7题为例。今有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6.9克,如果在这种溶液里加入200克水以后,再使温度升高到100℃。问共需加入多少克硝酸  相似文献   

15.
王卓龙 《广西教育》2020,(9):149-150
本文论述通过优化细节打造有效的科学课堂的途径,提出关注科学课堂教学中实验材料、课堂调控以及现象描述的细节,不断进行优化,促进学生有效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时黄时绿的田野,一片接着一片从窗外飞过。在那太阳沉下去的水天交界的地方,却还残留着一抹淡淡的红晕。一直尾随我们的河流也被装点了一抹胭脂的薄媚……坐在座位上,摆弄着那几块已略有温度的相机电池,脑海中幻想着与山水亲密的种种,嘴角不禁弯起一抿弧度——美丽的风景,我来了。我背着沉甸甸的旅行包,抱着相机,将大水壶甩到颈后,因为路上的耽搁,太阳早已不见踪影。脚下,林间路上积着半尺深的枯叶,风一吹,旋转  相似文献   

17.
朱秋艳 《贵州教育》2013,(12):26-29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让学生知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过程与方法: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计划,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制定研究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相似文献   

18.
1.意识到在一定温度下,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相似文献   

19.
PBL是一种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思考、学习和行动的教学模式.本文将PBL理念贯穿于<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之中,实现了以下功能:增强学习动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20.
"物质溶解放热"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课题1"溶解时的放热现象"中的实验.教材的做法是:先用温度计测出水的初温,然后取出温度计.加入NaOH固体,用温度计再测出混合物的温度.结果读数增加,从而说明溶解过程是放热的.当教师演示本实验给学生看时.只有坐在前面的几个学生可以看到,可见度低,且趣味性不强.如按下面方法进行改进,则既可以提高可见度,又有趣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