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教师博览》2004,(6):39-39
“OK”可谓是世界上流传和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英词汇之一了.但英语言专家和语言历史学家却至今都未能确认“OK”究竟来源于何处。一位名叫严宇民的自由撰稿人日前在《信报财经周刊》上撰指出.通过查阅许多研究英语发展、英字演变历史的书籍发现,有两三位学曾  相似文献   

2.
“OK”是纯粹的美国语,现已风靡世界,不知不觉成了国际通用词,用文字表达除了常见的O.K.和OK外,还可以写作Okey,Oke,Okeydoke(y),复数为O.K.'s或OK's,特定的手势为大拇指和食指相连形成一个圆圈,其  相似文献   

3.
出门在外,就算不懂异国语言,“OK”一词依然人人明白。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截至今年,“OK”已被世人使用了175年,是全球使用频率最高、最通用的词语。“OK”一词源于美国,首见于1839年3月23日的《波士顿晨报》。当时正值19世纪的缩写热潮,报章编辑习惯以“OK”或“oll korrekt”表示完全正确(all correct)。《波士顿晨报》编辑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提到“OK”,这句话于是迅速火热起来,被大众广泛使用。后来,“OK”衍生出来的用法越来越多,包括表示“可以”、“没问题”、“明白”等意思,或者在问句中用来询问对方是否同意或明白。  相似文献   

4.
“嘴边不要老挂着‘OK’,OK?”里昂斥责道,小女孩应声回答:“OK!”这段出自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对话,成为“OK“一词超频率使用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钱超平 《初中生》2009,(5):32-32
食指和拇指连成一个圆圈,美国人用这个手势表示一切顺利或一切都好。食指和拇指连成的圆圈本身就是最古老、最常见的表示圆满的象征。“OK”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西方人特有的,其意义也同字母“O”一样,表示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6.
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写字这项基本功,我常常在那些字写得工整漂亮的作业本上写上一个“A”。但许多同学对这个“A”不以为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学生的写字水平一直没有大的提高,我为此苦恼不已。一次,我批改作业,突然灵机一动,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我没有再写“A”,而是在作业的  相似文献   

7.
课堂"OK"式评价语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回答作出的肯定、表扬、激励三个层次的价值判断,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中。但目前小学教师课堂"OK"式评语在广泛运用的同时,却出现了贬值现象,文章对其贬值现象进行探讨并找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前写作文对于我来说可谓“难于上青天”,可是今天的快乐作文课却使我感觉到作文是一只“纸老虎”。  相似文献   

9.
曾有一部张扬歌颂“皇上”的电视剧在片尾配了一支曲子,唱得回肠荡气;其中还有句唱词,说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更是唱得天地感动,人人叫好,正义感冲天。但你叫不得真。  相似文献   

10.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国王派遣马戛尔尼带着使团访问中国,急欲打开中国的贸易门户,但是他们的通商要求遭到中国乾隆皇帝的拒绝。  相似文献   

11.
川西 《宁夏教育》2010,(12):I0001-I0001
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沪杭高铁10月26日正式通车营运,首发从杭州到上海仅用时41分钟。9月28日试验列车更是创下时速416.6公里的世界运营铁路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2.
欣宜 《母婴世界》2012,(9):58-59
每天的早餐总是牛奶、面包、鸡蛋,单调的食材,单一的煮法,宝宝吃起来没劲、妈妈煮起来也没动力。 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早餐变化多样,营养丰富,但又省力省心呢? 有了它——早餐“伴侣”,早餐的烦恼立刻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3.
“去来”的性质及其“来”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与方言用例的相互印证中讨论“去来”的性质 ,以历史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来”的历时演变。“去来”为两个词 ,“去”是动词或趋向动词 ,“来”是表祈使的语气词。“来”因其语法意义的抽象、概括程度弱化 ,在清代被适应性较强的“罢”所替代。  相似文献   

14.
“OK”或“okav”,英语中形容词短语“all correct”的变体形式,以其形式简短,易于上口;词性多样,易于表达;含义丰富,易于接受与理解而备受使用者青睐,以至成为当今英语日常口语交际申使用频率最高的用语之一。文章从介绍“OK”寓意、“OK”话语入手,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OK”的话语意义与话语人的言语行为,探究其语用规律。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的“恪”到底怎么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海良 《学语文》2006,(1):45-45
“陈寅恪”您是怎么读的?到底是“Chén Yínkè”还是“Chén Yínquè”? 国学大师陈寅恪名字中的“恪”字,如今学界通常读为què,但按规范并无此音。如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即注“恪”音为 k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也如此,并特别注明“不取què音”,例词除“恪  相似文献   

16.
从这期开始本刊增设"连线四封"栏目,把四封背后的创意、故事、花絮做更详尽充分的展示说明。比如下面的文字就是对本期封底"我们班的金点子"的延伸说明,我们可以据此了解这些"金点子"是如何在生活中萌发、催生的。  相似文献   

17.
近来,在电视荧幕上常可看到一种藏酒的广告,酒名中包含着“香格里拉”一词。广告词称此酒首产于“1848年”,历经三个世纪。  相似文献   

18.
《今天.双语时代》2010,(2):150-151
日常对话写作的时候,往往一个词就会“泄露天机”,不仅可以决定字面意思,还会传达出说话人的意旨和情感等等。万不可小瞧了一个词.文意再大也是词与词结构累加的结果。中文里.我们有不同的词汇形容人的步态.同样,英语里的“走”也不仅仅只有一个walk。  相似文献   

19.
吕叔湘认为,禅宗语录里有多至不可胜数的“作么”和“作么生”,很明显,“怎”只是“作”字受了“么”字的声母的影响而生的变音(task mua—tsam mua)。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VP+来”中“来”的历时考察,认为这个句式自先秦就已产生,最初“来”表示“由远及近的到达义”。随着两汉以来“VP+宾语,+来”和“VP+来+宾语:”句式的出现,“来”开始实意虚化,直至唐代“到+处所+来”句式的产生,“来”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