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小剂量胺碘酮在预防有明显临床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远期疗效。方法:64例具有由心房颤动引起的头晕、心悸、胸痛、胸闷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有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记录,每次发作均能在48h内自行终止而恢复窦性心律,且无器质性心脏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成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取双盲对比的观察。胺碘酮组:30例,胺碘酮200mg每日3次口服3d,第4d起改为200mg每日1次。维持180d。安慰剂组;34例,安慰剂(维生素C)200mg每日3次口服3d,第4d起改为200mg每日1次,维持180d。每月随防1次并复查T3、T4、胸片、肝肾功能。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维持窦性心律的百分比。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胺碘酮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为26.7%(8/30),而安慰剂组为91.2%(31/34)(P〈0.001)。结论:小剂量胺碘酮对预防有明显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近10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构成比及相关疾病随时段的变化趋势,栓塞状况,抗栓治疗情况。方法:入选近10年(1998年~2007年)住院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1380例(合并房颤51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结果: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者510例,瓣膜性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占32.2%,非瓣膜性心脏病占67.8%。栓塞病例26例(5.0%)。使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480例(94.1%),使用华法林14例(2.7%)。结论:房颤随时段推移,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心脑血管疾病在医学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疾病,而且心房颤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比较普遍,一般多见于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老年群体.呼伦贝尔市作为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地区,经过临床实践,内蒙古牙克石乌尔其汉林业医院在2005年2月至2007年3月以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取得了明显疗效,总结摸索出了使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对采取的病例样本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波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方法 :应用同步 12导联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分析了 90例心血管病患者的P波离散度及左心房内径的变化。结果 :3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较窦性心率者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明显延长 (P <0 .0 1) ,左房内径明显增大 (P <0 .0 1) ,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与左房内径显著相关 (r =0 .76、r =0 .81、P <0 .0 1)。结论 :P波离散度可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其机制可能与心房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进而引起心脏电生理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阵发性房颤发生机制及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作用机理。方法 :利用食道心房调搏测定心房参数 ,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服用胺碘酮 ,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A)及心房相对不应期 (RRPA)用药前后变化。结果 :阵发房颤 36例 ,服用胺碘酮后显效 2 3例 ,有效 7例 ,显效 6例 ,显效组与有效组ERPA无显著差异P >0 .0 5 ,两组与无效组ERPA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RRPA变化三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ERPA缩短是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基础 ,胺碘酮有效控制阵发性房颤作用机理之一是延长ERPA ,胺碘酮无明显缩短RRPA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房颤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洋地黄是首选药物。但单用洋地黄对部分患者的心室率控制并不满意,因此我们以胺碘酮与地高辛联用治疗房颤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 房颤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40-49岁9例,50-59岁11例,60-65岁3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扩张型心肌病9例,冠心病8例,风湿性瓣膜病6例。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入院后均给予利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静脉胺碘酮急诊治疗一组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研究结果显示静脉用该药可有效控制难治性高度恶性的室性心律失常,而且其副作用较少,患者易子耐受,安全性相对较好,可推荐为急诊治疗和预防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又一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8.
应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充血心力衰竭在不断探索中,我们通过对照观察胺碘酮治疗50例严重充血性心衰的情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和分组 1995年1月-1997年6月住院心衰患者62例,年龄45-94岁,心功能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心功能Ⅱ—Ⅳ级且同时有心脏扩大或射血分数<0.35的病人做为观察对象。有甲状腺机能低下,严重并发症,瓣膜性心脏病、肥厚或梗阻性心肌病、心绞痛、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者除外。入选对象随机分为两组、32例口服胺碘酮治疗,其余30例做为对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和室颤的疗效。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发作持续性室速和室颤的9例患者,在非同步电转复的同时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无效者10min后再重复一次,继之以0.5-1.5mg/min静点维持24-36h,同时口服胺碘酮,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结果:9例病人在用药的24h内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全部得到控制,1例出现一过性窦缓,无1例死亡。结论:初步观察认为静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安全有效,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并分析了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90例,其中包括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34例,了解胺碘酮治疗本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脂对老年慢性心房颤动(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CAF)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影响.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82例老年(>60岁)CAF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血脂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结果老年CAF患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缺血性中风有明显关系(P<0.05),其中胆固醇增高与缺血性中风关系最显著(P<0.001).结论血脂异常是老年CAF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米力农(milrmone)是一种新型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新药。我们静脉应用米力农治疗60例难治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慢性肺心病心衰),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4~83(平均59.2)岁。慢性肺心病均符合1977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使用胺碘酮及多巴胺所致静脉炎的分级,根据不同分级对症处理及护理.方法:操作前合理选择静脉,尽量避开下肢静脉,选择弹性好、粗直的静脉,穿刺部位无瘢痕、无硬结、皮肤完整.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如果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注射部位,及时给予对症处理.I、Ⅱ级给予硫酸镁湿敷,马铃薯片外敷.Ⅲ、Ⅳ级应用长效抗茵材料洁悠神,必要时行氦氖激光治疗疗效显著.结论: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胺碘酮多巴胺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转归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比较卡维地洛与关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差别。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获得17篇相关的文献,病例总数1603例,分析对比各篇文献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评测指标、疗效差别等数据。结果:卡维地洛组与美托洛尔组比较:9篇总体疗效有差异P〈0.05,涉及病例844例,2篇总体疗效无差异P〉0.05,涉及病例237例;改善心功能方面,11篇文献提示卡维地洛组比美托洛尔组疗效更好,有差异P〈0.05,涉及病例1008例。4篇提示无差异(P〉0.05),涉及病例353例。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更多的证据认为卡维地洛比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分别在肺静脉隔离前后联合使用三磷酸腺苷(ATP)+异丙(去甲)肾上腺素(ISP)对非肺静脉触发灶的诱发情况以及消融非肺静脉触发灶后的临床疗效。创新要点:发现肺静脉电学隔离前肺静脉在触发房颤方面起主要作用,环肺静脉隔离术显著降低了肺静脉的放电情况,却同时增强了肺静脉以外的部位触发房颤的能力。研究方法:选择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药物治疗无效,发作时症状明显的8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的患者均于肺静脉隔离前后通过静脉给予ATP(20 mg)+ISP(20μg/min)诱发房颤。诱发出房颤的起始部分被标记和记录(诱发过程详见图2)。术后常规口服华法林抗凝不少于3个月,控制INR值2~3;术后3个月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及当病人有心悸等症状时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病人随访。重要结论:ATP+ISP可以有效诱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非肺静脉触发灶,特别是在环肺静脉隔离以后。术中对非肺静脉触发灶进行消融可能使病人获益,虽然在本研究中随访结果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重度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ture,CHF)伴贫血的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自2004.8~2005.8月间住院的重度CHF(心功能Ⅲ~Ⅳ级)伴贫血的患者,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加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注射及铁剂口服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在客观指标上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在心脏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及死亡率上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在常规控制心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EPO抗贫血干预,可延缓重度CHF伴贫血患者的病情进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是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疾病进展的最终结局,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临床试验表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能抑制心肌梗塞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但增加死亡率,而胺碘酮(Ⅲ类药物)可提高心肌缺血患者的生存率.心室中层肌细胞(M细胞)有其独特的电生理特性并在心律失常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内玻璃微电极技术,用含胺碘硐或心律平的模拟缺血液灌流M细胞,了解在缺血情况下,两种药物分别对M细胞电生理有何影响.结果:(1)犬左心室M细胞的动作电位呈现出与心外膜层肌细胞相似的峰-谷-穹窿(spike and dome)形态;动作电位时程(APD)随基础起搏周长(BCL)延长而明显延长,即频率依赖性.(2)模拟缺血使M细胞的静息电位(RP)除极、动作电位幅值(APA)和Vmax减小、APD缩短,其APD的频率依赖性减弱或消失.(3)胺碘硐可延缓或减轻缺血引起的电生理变化.(4)心律平明显抑制M细胞的Vmax、APA,并随频率加快而作用增强.进一步加重了缺血引起的动作电位参数的改变,并可造成传导延缓或阻滞.结论:胺碘酮可减轻而心律平则加重缺血引起的M细胞的电生理改变.部分地解释了上述临床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水停证病患开展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水停证病患60例,以摸红蓝球方式分为常规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将西医常规治疗应用于常规组病患中,将西医常规治疗以及益气活血利水方应用于试验组病患中。对每组病患各时期左心室射血分数、中医证候积分、6分钟步行距离以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各组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但试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距离更高出常规组,N末端B型利钠肽原、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水停证病患开展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心脏功能,降低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  相似文献   

2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借助起搏技术模拟生理循环状态使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室内传导障碍患者恢复原有的心脏收缩同步状态.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CRT能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住院率减少,全因死亡率下降.其可能是通过纠正收缩协调、拮抗神经内分泌激活,逆转左室重塑、心力衰竭相关基因的逆转等方面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