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类解说 小说是什么?这好像不是问题,我们的文学批评家们早有定义: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述作品;但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小说家的创作流变一直在进行,批评家对于小说的探索和认识永远没有止境.  相似文献   

2.
对俄罗斯文学有兴趣的读者,大约都是知道或听到过所谓“别车杜”的说法。这一称呼乃是指俄罗斯19世纪著名的“三大批评家”:别林斯基(1811-1848),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杜勃罗留勃夫(1836-1861)。他们在哲学、美学、批评方面的理论建树,倍受世人与后来者的仰视。“三大批评家”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就是他不仅是位大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长篇小说《怎么办?》(1862-1863)、《序幕》(1877)等便是他影响深远的杰作。说起小说《怎么办?》,让人想起一位俄罗斯文学专家说过的话:“俄罗斯文学是提问题的文学”…  相似文献   

3.
“文革”,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新时期文学以马不停蹄的惊人速度,历经了“伤痕”、“反思”、“改革”,以及其后的“寻根”、“新潮”等文学阶段.持续了几十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现代主义撞冲得摇摇晃晃、被夺去几年地盘后,又开始走向了新写实主义的欣欣向荣阶段.十几年,弹指一挥间,文坛却呈现出眼花缭乱、翻江倒海之态,真够我们的作家和批评家们手忙脚乱了,也让我们读者跟得上气不接下气.如今,文坛消停了,“疲软” 了.曾几何时,作家们登高一呼,四山群应的轰动效应,如今真有恍如隔世之感.趁这“疲软”或稳定的低潮期,我们的作家、批评家、我们广大读者,对于以往的文学来一次认真的审视、冷静客观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以便让文学尽早振作、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小女人散文”之“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作品取材上的“小”和意义上“小”的特点;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因素是“小女人散文”曾经风行并一度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而“小女人散文”最终却归于沉寂,其中不乏有尖锐的批评,批评家们大都用传统的文学价值标准去评判“小女人散文”。本文认为客观、合理而公正地看待这种文学现象,是批评家的一种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文章简述了十余年来深圳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认为其表面上虽“轮回着青春前期的躁动和幼稚,而在骨子里却沉浸着一种可怕的早衰”。文章指出在深圳的文学批评种种“跛足”的现象之下,所暴露的是批评家们“视野的狭窄和对文学整体发展的缺少认识”。呼吁无须“谋生”的批评家们回向平凡的民间大地,更多地关注社区和企业业余作者的文学创作,认为这或许是批评界所体现的一种“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也许,当你偶然面对一篇小说产生困惑的时候,你会把它撂到一边,咕哝几句:“写的什么玩意儿”,然后忘掉它,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惊呼“读不懂”的时候,你才会记起自己也曾“读不懂”过,并隐约意识到:小说——好象确实发生了一点什么变化。是的。经验和直觉已一再提醒我们,新时期小说中“读不懂”或“似懂非懂”的作品近几年日渐增多,不仅对于普通读者,而且对于文学批评家的读解活动也已形成了一个挑战的态势。历来自信的批评家在仪态万千(或者说稀奇古怪)的小说面前很难掩饰自己的窘迫了。这种窘迫逼使我们思考:新时期小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批评家应当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理论在出现过新时期骤然花开满树红的辉煌与绚烂之后,近十几年似乎一直不再有重现辉煌的作为。相反,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殷忧与焦灼,如同悄然结集的阴霾,使当代文论的天空渐渐黯淡下来。首先是文学理论边缘化形态渐渐成为不争的事实,不仅普通读者对文学理论望而却步,即便是作家和艺术家也常常感到当下的理论似乎已与艺术创作实践没有多少关联,甚至文艺批评家们也自觉不自觉地与文学理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学皇冠上最耀目的明珠,“诺贝尔文学奖”白1901年设立以来,已成为众多热爱文学、致力于文学创作的文人作家们一生追逐的梦想。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蟾宫折桂,这是一条多么艰辛、布满荆棘的小路,又是一条多么光荣、神圣的道路。一百年来,那些有幸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们,更成为文学殿堂中的幸运儿.广泛地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和羡慕。  相似文献   

9.
自一九二八年在法国写下《灭亡》直至今天,巴金步入文坛“用小说的情景发泄自己的爱和恨”(《我和文学》)已经有五十多个春秋了.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漫长的岁月里,巴金始终不承认自己是文学家,也不承认自已是艺术家,更不承认自已是一位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参见《我的自剖》《<爱情的三部曲>总序》等).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历史事实,巴金虽然自谦为“写家”,却创造了那些号称文学界名流无法相匹俦的作品,他虽无意当理论家和批评家,却写出了那些自诩为批评家们难以写出的有价值的批评文章.  相似文献   

10.
文艺理论家容易把文学当成金字塔型的结构,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有那么少数几部作品处于假想中金字塔的最高层,冠之以“高峰”、“代表”、“杰作”、“巨著”之类称号;同样地,文学批评家在对具体作品的阐释评价中也受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努力从作品中发掘出接近或达到这一“高峰”成就指标的方面,抨击其与之相悖的方面。在文论家、批评家的这些鼓噪下,实际的文学创作者也就在这个假想的高峰上努力攀援,似乎真要登上了这个  相似文献   

11.
吴岳添 《科技文萃》2005,(9):126-134
让-保尔·萨特于25年前的4月15日在巴黎病逝,2005年是他的百年诞辰,法国国家图书馆已开始举办为期半年的萨特专题展览,其他国家也在纪念这位当代伟人--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的创立者,法国20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文学批评家和社会活动家.  相似文献   

12.
英国文学评论家伯纳德.伯冈兹在评论戴维.洛奇创作的独特性时说:“在英国文学史上,诗人和批评家兼于一身者很多,而集小说家与批评家于一身者却寥寥无几,除了亨利.詹姆斯、弗吉尼亚.沃尔夫、E.M.福斯特之外,就是洛奇了。”[1]伯纳德.伯冈兹对洛奇的评价揭示了洛奇在当代英国文坛的独特地位:在文学界,他是著名的小说家,被称为“校园小说”的代表;在学术界,他是著名的教授和批评家,曾在伯明翰大学英语系任教近三十年,并一直担任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被认为是具有理论思辩的天才。洛奇自己也曾说:“因为我本人是个学院派批评家……我是个自觉意…  相似文献   

13.
无论对文学做出何种理解与阐释,我们都无法否认,情感始终是文学生成的一个终极性因素,也是文学得以独立存在、产生各种效用的必备前提,而离开对文学情感的体验与认同,我们对文学的感悟也就很难说是深刻的。或许正因为这样,在中国文论史上,文学中的“情”成了文学批评家们关注的焦点,“诗言志”的古老命题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起点。晚明这一特定时代的多种因素,使得主情论沿着情感论发展的路线有所变化地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不仅对李健吾的小说和戏剧创作重视不够,而且更无视他在三、四十年代所进行的积极有效的文学批评活动。我们现在认识他,估价他的文艺批评的价值,显然是有意义的. 一如果说作为一个剧作家和小说家,李健吾还未充分地显示自己的个性,那么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领域里是最有个性、最有风格的一位。他用  相似文献   

15.
英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简·奥斯丁经过近两百年来读者的鉴赏和批评家的鉴定,已经是公认的经典作家了.恰如西方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所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小说作为文学样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其中,教育小说也是历来受到广大小说家、教育家和批评家们共同垂青的一种文学样式,尤其在中国清末民初之际,社会动乱、外侮频仍、人心思治,纵观时人的教育小说创作,很多都涵盖了当时中国近代社会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教育思想新旧杂陈的状况,其中折射出来的现代性尤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整个欧洲文学首先是古代希腊人创造发端的。希腊人还首先分析文学,划分了文学的体裁。他们详细地把文学分为想象性文学与记事性文学。伟大的文艺批评家亚里士多德称想象性文学为“诗歌”而其余的为“历史”: “……上述已很明显,诗人的职责一般不叙述已发生之事,而是叙述将发生之事……。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文学的“第一要素”,从文学诞生的时候开始,就必然地引起作家们的极大关注.随着科学的进步,文学语言便成为诸如文艺学、美学、哲学等许多门学科研究的对象.这无疑促进了文学语言研究的发展,但是,也不能不看到,这种研究是立足于文学并以指导作家创作为主要目的指向的,也部分地为文学鉴赏、文艺批评服务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形象、生动、准确”之类的说法,与其说是对文学语言特点的语言学概括,勿宁说是在语言方面对作家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所作的总的要求,或日文学语言特点的文艺学总结.诚如高尔基所说:“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  相似文献   

19.
十年前,当丘普里宁等当代俄罗斯批评家仿佛突然间被西方学者业已用滥了的“后现代主义“一词注了一针兴奋剂时,许多人(无论是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者还是俄国的文学批评家)都是持一种观望或嗤之以鼻的态度的.确实,当我们仰望着屠格涅夫、列夫&#183;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俄罗斯艺术大师们的不朽足迹时,我们很难超越一种难以割舍的恋情;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苏联文学中那一段并不太遥远的不平凡历史时,又似乎难以理解,“后现代主义“竟会悄然进入这片神奇的曾有着深厚现实主义文学土壤,而后又与世界隔离了数十载的俄罗斯大地上.但是,如果没有经过现实主义艺术的洗礼,面对着一片纷繁复杂而又荒诞不经的苏联及当代俄罗斯的现实社会,以哈里托诺夫、马卡宁、加尔科夫斯基、叶&#183;波波夫、安纳托利&#183;金等为代表的当代俄罗斯作家们又如何能成功地(自觉或不自觉)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观念,使自己得以摆脱二十世纪末可能出现的(在中国当代文学界不幸早已出现)艺术家的“失语“状态呢?今天,我们回顾近十年来的俄罗斯文学,可以说,他们这批被称为当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人,的确没有陷入那种难堪的“失语“状态,他们以自己独立的声音,成为当代俄罗斯文坛上一个无法忽视的创作群体.……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文学批评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沈从文是难以与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齐名。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别具一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已被公认。但他的文学批评却不为人注意,因为他算不上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大家,他的理论思想与批评实践主要体现于一些书信、散文及单篇作家评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