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和言论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当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设法通过举办各国政府和公众均感兴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来寻求国际目光的注视,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利用“媒介事件”塑造国家形象,不仅体现了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还体现了媒介策划手段的综合运用。奥运会是最好的“媒介事件”,它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2008年的北京的奥运会将呈现怎样的情景?最大的媒介互联网将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专访了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席伟航。  相似文献   

2.
陆涵之 《新闻世界》2014,(7):360-361
国际赛事是各个国家文化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平台。本文通过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3年南京亚青会媒体报道的分析,为今年南京青奥会报道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万立良 《青年记者》2020,(11):31-32
随着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盛会即将举办,中国将再次成为焦点国家,这是中国再塑国家形象的良机.面对新的传播契机,国家要加强传播平台建设,提升话语权;要创新对外传播的策略,做到有效传播;要借助国际热点,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后,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探讨女性问题的重要取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下,产生研究热潮,并保持了稳定的学术产出。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为节点,相关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至2008年,在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霸权主导下,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呈现出自发与理论依附状态;而从2008年至今,中国学者逐渐超越以男性凝视和消费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表述,关注中国革命建设和社会改革对女性媒介形象呈现的决定性影响,扬弃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框架。以历史向度关注国家在场不仅照亮了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盲区,也释放了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本土动力,更凸显了将以女性媒介形象为表征的妇女问题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以2008年北京奥运宣传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方 《当代传播》2006,(5):84-85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大无形资产。而文化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笔者认为,建构我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传播中国文化,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所以,本文以奥运宣传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阐述了以传播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来建构我国国家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奥运会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并探索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打造了数字化国际传播新模式、全面多角度阐释了奥运传播新内容。北京应该抓住作为冬奥会主办城市的良好契机,全面总结2022年冬奥会国际传播的成功经验,继续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进一步提升我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奥运会是重要的国际事件,会聚焦全球的媒介,是塑造积极和正面的城市形象的重要契机。因此,张家口应借助冬奥会契机,从专业传播角度制定城市形象传播媒介策略,扭转落后形象,树立崭新形象,从而推动城市发展。目前,利用奥运会传播张家口城市形象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重视实体形象建设,轻视虚拟形象媒介传播;二是新闻宣传较多,专业传播理念欠缺。本文提出了冬奥背景下,张家口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策略,一是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媒介宣传的顶层设计策略;二是对内传播:全媒体背景下的本地媒体内容辐射策略;三是对外传播:转变观念,树立专业化、差异化、对象化的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8.
奥运会与中国公共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成功召开.数以万计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国际媒体云集北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首先是一场典型的“媒介事件”。然而奥运会又不仅仅是媒介事件.由于在这场盛会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并存.对于中国而言.北京的奥运会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首要的公共外交契机  相似文献   

9.
杨航  张冉雨 《东南传播》2016,(10):57-60
奥运会作为全球第一大体育赛事,是重要的媒介事件。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全球媒介,集中向世界传递了主办国的符号元素与国家形象。本文采用DIMT符号体系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1]和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进行"D-言"、"I-象"、"M-意"、"T-道"符号传播层次的梳理,分析各自的历史呈现策略、文化传播策略、人物-国家关系、城市-国家关系、灾难原素以及政治传播等符号表达。通过对比与参照式解读发现国家形象在符号传播中的异同,建议编排策略中应关注逻辑性与受众接近性。  相似文献   

10.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约有5亿观众,其观众数量居于历届冬奥会的首位。由此可见,本届冬奥会传播范围很广、传播效果极佳。2022年是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第二次承办奥运会。与2008年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由一个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国家,转变呈现出一个自信、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随之而来,传播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本届冬奥会媒体报道更加主动、生动,采用了一系列提升传播效果的策略。本文以河北新闻网为例,总结分析其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的传播路径,以期为增进河北广电融媒体对冬奥会乃至重大媒介事件的报道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北京奥运会无疑是2008年“地球村”村民共同关注.特别是13亿中国人满怀激情格外关注的“媒介事件”。在各类传统媒体倾力报道这一“大热门”的时刻.以互联网为龙头的新媒体终于第一次全方位展露出自己的传播威力和魅力.从而为奥运会传播史写下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钟妍 《东南传播》2012,(8):189-191
1992年法国传播学者戴扬和卡兹撰写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首次提出"电视的仪式角色"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09年国庆阅兵盛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这些事件经由广播电视大众媒介的直播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仪式行为。媒介仪式传播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创作,本文试通过对以庆典、开幕式解说为代表的媒介仪式有声语言的分析,探讨有声语言在媒介仪式中的作用与要求。  相似文献   

13.
媒介发展迅速,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政治传播也不例外。在此语境之下,话语争夺、符号建构、仪式营造等都与"媒介事件"难解难分;与此同时,诸如奥运会、阅兵式、G20峰会等大型国际盛事也就成为了形塑国家形象的主要依托背景。本文以2016年杭州G20峰会为例,对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话题予以探讨,以期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4.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了百年一遇的发展良机,搞好奥运信息传播是我国媒介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从媒介生态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的媒介生态环境.对北京奥运会信息传播,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国各城市在国际媒体中呈现出来的媒介形象,也直接影响着国际对中国的认知。英美媒体凭借其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传播手段和经验、较高的媒介使用率以及英语语言优势,在他国媒介形象塑造和国际传播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英美主流报刊关于桂林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反映桂林这一国际旅游城市在国际传播中被赋予的媒介形象,并针对旅游城市媒介形象的构建与国际传播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16.
马诺 《记者摇篮》2009,(3):64-64,46
2008年中国北京迎来了第29届奥运会,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这给中国传媒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中国传媒迅速、准确、生动、深入地进行了体育赛事报道,在国际媒体面前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及媒体形象,展示了大国的风采。本文以此次北京奥运会体育赛事解说依据,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我国体育赛事解说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声屏世界》2008,(9):65-65
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将不停刷新奥运会纪录的同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全球电视收视规模也打破了历届奥运会的纪录。根据全球知名媒介和资讯集团尼尔森于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收集的数据表明,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十天,全球收看北京奥运会的观众已经达到44亿人,约为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8.
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全球性的媒介事件,对于展现我国国家形象、争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CGTN作为我国外宣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保持新闻专业度的同时积极转变话语方式,重视“Z世代”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借助视觉符号、微观视角,利用社交媒体增进互动交流,立体生动地向世界讲述北京冬奥故事。本文以CGTN北京冬奥会的相关报道为例,探究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如何做好重大体育活动的电视直播,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电视直播是当前我国体育电视媒体面临的重任。本文旨在从媒介事件的角度分析体育直播的文本构成、形式及其意义,解构体育媒介事件的叙事模式,为2008年奥运会的体育直播报道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奥运会既是全球体育盛会,也是全球媒介事件.2008年奥运的"焦点"光环对中国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可以趁此传播中国文化,获取国际认同;但另一方面,种种突发事件的"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