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农村弱势群体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等外在方面的原因.扶持农村弱势群体,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弱势群体构造最后一道安全线.  相似文献   

2.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使农村弱群体在融入社会中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成人教育有责任帮助弱势群体提高素质,这样才能让农村弱势群体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中来,真正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人教育应该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来促进农村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首先,应该出台成人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来确保农村弱势群体教育的有效开展;其次,开展成人学习活动,来大力提升农村弱势群体的素质和能力;再次,拓展成人教育功能,不断满足农村弱势群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后,培养自立自强意识,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在继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模式,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全面提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综合素质和“自救”能力,使其能自谋职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贫困代代相传状况,进而促进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欧洲自上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现象,在反社会排斥的实践中社会融合的概念也立即得到了欧洲各国的广泛认同。而欧洲社会的成人教育与培训则有效推动了欧洲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当前欧洲把成人教育视为解决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大力加强欧盟内部成人弱势群体的学习合作与交流。欧洲各国促进弱势群体通过成人教育融入社会的丰富经验,对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社会融合也应是我国农村弱势群体成人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丁辉  李想 《继续教育》2010,24(3):24-26
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欧洲自20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现象,在反社会排斥的实践中社会融合的概念也立即得到了欧洲国家的广泛认同。而欧洲社会的成人教育与培训则有效推动了欧洲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当前欧洲把成人教育视为解决弱势群体社会融合重要途径,大力加强欧盟内部成人弱势群体的学习合作与交流。欧洲国家促进弱势群体通过成人教育融入社会的丰富经验,对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社会融合也应是我国农村弱势群体成人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进入转型期,农村弱势群体逐渐形成,其思维方式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思维原点的消极性、思维发展的激变性和思维内容的务实性。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其实际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的能力,注重建设长效机制,把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思想问题纳入有序运行的轨道,从而确保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自我救助是农村弱势群体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职业培训则是农村弱势群体实现自我救助的主要路径之一。农村弱势群体的致弱原因是多维的,然而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不强则是"致弱"的核心原因。农村弱势群体致弱的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自卑心理重、就业能力弱等方面。未能接受良好的职业培训则是影响农村弱势群体进行有效自我救助的现实原因。通过职业培训来提升农村弱势群体自我救助的能力,首先要引导农村弱势群体更新观念,积极接受职业培训,同时要引导并帮助农村弱势群体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要全方位构建面向农村弱势群体的职业培训保障体系。最后,要分型和分层锁定相应的农村弱势群体,并开设相应的职业培训项目,以提升职业培训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更加明显,贫富差距逐渐加大,农村弱势群体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其中,归因偏差是形成农村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要通过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心理归因分析,查找农村弱势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弱势群体心理归因偏差校正的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9.
黄如兰  唐玉凤 《职教论坛》2007,(11S):34-36,6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残疾人生活在农村,农村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绝对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许多依靠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及整个社会的救助。发展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把非政府组织的救助作为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可以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救助效率。结合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调查和近年残联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残疾人救助的实际状况,并对如何提高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残疾人救助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欠发达区域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学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型时期欠发达区域农村弱势群体存在着:生活十分贫困;社会地位低下;社会稳定性差等特征。其形成的表层原因为: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减少。深层原因为: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财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现行的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和“非均衡发展”战略。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缩小、消除欠发达区域农村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现状与脱贫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改革现行的扶贫政策体制,变“他救”为“自救”。通过改变投入方式,加强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使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能很好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致富,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15,(6):17-21
为了保护农村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和社会制定了对农村进行救助的框架与方法。经过近20年的发展,农村社会救助虽然在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肥东县农村社会救助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医疗救助、五保供养、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等进行探讨,思考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弱势群体的出现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转型时期,农村弱势群体不断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向现代农业迈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由于不思进取的意识自然条件、非正常因素等原因,使农村弱势群体不断扩大。要减少农村弱势群体,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公正,给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精减机构,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扶持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存在着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背景、现状分析,研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品行问题、安全问题、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政府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等,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4个层面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在继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模式,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全面提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综合素质和"自救"能力,使其能自谋职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贫困代代相传状况,进而促进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论述农村弱势群体体育公共服务中体育权利的社会实现问题。研究认为,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总体存在内容单一、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指出农村弱势群体享受体育公共服务是既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是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体、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最后提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是有效路径、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法律保障、体育健身意识培养是根本要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8.
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农村人口中家庭残缺、残疾、智力障碍或者经济收入极端低下的特殊群体,可以说他们是弱势中的弱势。本文所探讨的弱势群体儿童暂且限于出身于弱势群体家庭,但身体和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弱势群体儿童集中的学校一般地处偏僻农村,教学设施、师资水平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十分落后。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地帮扶弱势群体儿童,必须改造农村弱势群体儿童集中的学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共政策正经历着范式的转换,需要在政策取向上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利益和公平价值,关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政策体系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完善途径,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村弱势群体就是指具有农村户口,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等原因导致经济收入能力所欠缺的那些群体。受教育权是宪法与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核心是机会和条件的平等。我们要从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逐步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增强农村教育的公共供给服务能力、逐步探索设区市范围内打破城乡对立机制的尝试、不断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意识四个方面,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