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许多优秀教师都很讲究恰到好处地“结课”。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想;或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等,显示出了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但有些教师经常忽视“结课”这一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或听到铃声,道一句“今天就到这了”后下课;或提前完成了教学内容在等待中听到铃声悄然离开:或兴之所止,一拖数分钟仍“恋恋不舍”;更有甚者,能一节课后再上满10分钟“加时课”。因而,很有必要研究一下结课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结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许多优秀教师都很讲究恰到好处地“结课”。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想;或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等,显示出了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但有些教师经常忽视“结课”这一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或听到铃声,道一句“今天就到这了”后下课;或提前完成了教学内容在等待中听到铃声悄然离开;或兴之所止,一拖数分钟仍“恋恋不舍”;更有甚者,能一节课后再上满10分钟“加时课”。因而,很有必要结合自己的生物学教学研究一下结课艺术。  相似文献   

3.
古人写文章注重“文首”,也很讲究设计一个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结尾 ,形象地称之为“豹尾”.理科教学除精心设计“导入”新课外 ,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 (以下简称“结课”)的设计 ,做到善始善终 ,而不要“其头也勃 ,其收也赢”,虎头蛇尾 ,草草收场 .结课的好坏 ,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许多优秀教师都很讲究恰到好处地“结课”,或归纳总结 ,强调重点 ;或留下悬念 ,引人遐想 ;或含蓄深远 ,回味无穷 ;或新旧联系 ,铺路搭桥等 ,显示出了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 .但青年教师经常忽视“结课”这一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 ,或听到铃声 ,道一句“今天就到这了”然后下课 ,或提前完成了教学内容在等待中听到铃声后悄然离开 ,或兴之所至 ,一拖数分钟仍“恋恋不舍”,更有甚者 ,能一节课后再上满 1 0分钟“加时课”.因而 ,很有必要研究一下结课的艺术 .把“结课”上升到一个艺术的高度去重视去研究 ,首先应明确它的重要作用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其重要作用主要有 :( 1 )梳理知识 ,突出重点 ,总结规律 ,画成点睛 ;( 2 )开阔视野 ,激活思维 ,启迪智慧 ;( 3)留下悬念 ,诱发兴趣 ,鼓励创造 .好的“...  相似文献   

4.
精彩的导课,能产生“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同样,巧妙的结课也能达到“课虽尽,趣犹存”的境界。如果说一堂课犹如一首乐曲,那么结课就是曲终时留下的袅袅不尽的余音。我认为要使结课成为一堂课上新的高潮,必须根据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抓住儿童心理特点,选择结课的形式,设计好具体的结课方式。那么如何结课呢?一般说有以总结本课主要内容的“小结式”结课,有抓住关键性的知识,设计练习的“强化式”结课。近年来,我更注意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运用以下方式结课:一、针对小学生好胜的特点———竞赛结课。小学生具有好…  相似文献   

5.
一个成熟的化学教师的课堂授课,不仅要在导语设计和新课讲授中显示出深厚功力,三分钟的结课更能表现其教学实力。教学时应把握好这个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本文从结课语的功能,结课语设计的要点,结课语设计的常用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卢夏倩 《双语学习》2007,(5M):109-109
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结课是总结概括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实现知行统一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安徽特级教师莫家泉说:“一节完整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一篇形散神聚的散文。采取各种手段是‘形’,愈生动愈好;瞄准的教学重点和目标是‘神’,愈集中愈好。而结课那几分钟,应该如散文的高潮,当为精彩之笔。”  相似文献   

7.
黄颖   《广西教育》2013,(41):18-19
最近,在我校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中,有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时、分的认识》,教学“分”时,提问学生:“一分钟有多长呢?”学生举手回答“1分钟有钟面那么长”“1分钟有人的脸那么长”……老师一下子懵了,不知如何处理才好。  相似文献   

8.
怎样上好结课几分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节完整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一篇“形散神聚”的散文。采用的各种传知手段是“形”,愈生动活泼愈好;瞄准的教学重点和目标是“神”,愈集中凝炼愈好。而结课那几分钟,应该如散文的高潮,当为精彩之笔。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不少教师在“形”与“神”方面都有较好的实施和体现,而在“高潮”上却往往把握不好,形成败笔,或蛇尾绵长,或草草收场,或平淡寡味,或任意放羊。这种散文收尾,读后总会有叹惋之感;这种教学结课,当然不会令人满意。为此,我们于近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后5分钟教案”的征集活动,要求从创新和易于操作两个角度献计献策,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现从中摘取几例,献给同仁,敬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顿姗姗 《考试周刊》2012,(94):124-125
结课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也叫断课。它虽占课堂教学的比例不大,却是不容忽视的。高明的教师都特别讲究恰到好处的结课艺术。结课艺术流淌着教师设计的智慧,学生交流的性灵.师生互动交流共享的快乐。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最佳状态下结束本节历史学习的一个主要环节。灵活多样的历史结课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手段,良好的课堂结尾必须圆满有力.使课堂内容得以概括和融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形成对比,豁然开朗。犹如游人在悠游览胜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使人重温游迹,倍感亲切.颇有余音绕梁之妙。把握好历史课这一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落幕”,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历史课的结课艺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都为高校思政课明确了新的方向,体现在以下几点:立足点更新,强调生“做好理论与实践、价值与追求”之“根”;着力点更新,强调发“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浸润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之“芽”;切入点更新,强调结“党和人民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之“果”。浸润力是一种情不自禁的代入感和“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启迪力,是实现思政课课程教育效果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鲜活、教学思路还需拓展、教学研究力度还应深入、教学效果还需提升等问题,严重干扰了浸润力的实现。增强高校思政课浸润力路径创新的三重维度包括:思政课应做到讲“深”,让教学内容有厚度;思政课应做到讲“透”,让教学方法有强度;思政课应做到讲“活”,让教学队伍有效度。  相似文献   

11.
何谓“会课”?就是班主任在每天下午课结束后,利用十至二十分钟开班会,因为每天必开就自然成了一节课。“会课”的内容主要是总结当天班级内的事,可以由班主任总结,也可以由班干总结或者由同学自由发言、讨论式的总结。这样常变换形成,使“会课”的气氛活跃,学生很轻松地渡过了这一二十分钟。“会课”要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作用就得形成制度,贵在坚持。坚持“会课”对班级管理有哪些作用呢? 一、坚持“会课”,班主任能及时了解所带班级各科教学情况,了解学生每天在校的表现情况,日积月累,这些就成了班主任对学生了解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2.
陈力 《中国基础教育》2009,(4):45-48,55
【策划】 一般的教研形式有“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这些形式有它一定的作用,但也有局限,主要表现在信息传递的单向性,缺乏互动交流,以及“研讨味”不浓等。针对这些局限性,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教研形式:“问课一剖课一辩课”,它的操作程序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子瑜 《教育文汇》2014,(20):21-21
一次观摩一所学校“教学小创意”活动,很多老师都说自己怎样在“课前3分钟”上想点子,如何在课前3分钟让学生入静啦,组织课前3分钟演讲啦,利用课前3分钟进行才艺展示啦……在另一所学校管理研讨会上,该校各处室负责人发言时的主题也是如何利用好课前3分钟。德育主任说的是开发课前3分钟“人静课程”,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进人安静状态;教务主任说的是课前3分钟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团委书记打算利用课前3分钟开展演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口才。  相似文献   

14.
“结课”是构成“课”的基本部分,与其它教学环节一样重要。师范类高校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时应讲一些艺术的“结课”,并指出一些不够理想的“结课”方式。这里简单介绍几种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结课”方式。  相似文献   

15.
女儿上一年级时,有一次课间由于太贪玩没有听到上课的铃声.更没有意识到课间10分钟早已经过去,等她意识到而赶回教室时,课已经上到了一半(一节课只有30分钟)。老师为了“惩罚”她,就没收了她辛苦得来的8张奖片。因此,她没能第一个“入队”,也因此,她牢记了“还要上课”还要有“时间概念”。想一想,女儿也够“冤枉”的,  相似文献   

16.
陆海燕 《广西教育》2011,(10):42-42
如果把一堂数学课比做一首歌,为了使这首歌更动听,不仅应有动人的序曲、动听的主旋律,还应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尾声”。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在课尾几分钟注意力最不易集中,要追求高效的课堂,结课很重要。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努力设计“余音绕梁”的结课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语文自从将小学“国语”和中学“国文”统而一之称为“语文”开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对语文持有自己的观点,并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说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学课:语文=语言+文学;有人说语文课是语言文章课:语文=语言+文章;也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字课:语文=语言+文字;传统的语文定义认为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总和。这些定义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各自无法克服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结课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好课的结束常含不尽之意。韵外之致,给人以美的通想、有益的启示。怎样才能结好课呢?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有如下几种结课方式;一、概括性结果课临结束时,教师可就本课内容作一精当简洁的小结。这样做能收到画龙点睛、统摄全课的作用。此种结课要有针对性地用简练的语言提纲携领总结。如“新陈代谢”一章:①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构基础是构成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而进行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是细胞;②新陈代谢与皮肤、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有直接关系;③人体各项生命活动:如运动、生殖…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外校教师执教的品德与生活课“生活中的困难”。在课上,有一句话反复响起:“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教师一直在重复这一句话,这似乎是他心中的“标准”答案。教师问道:“遇到困难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体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老师也不忘满意地表扬学生一句:“你说得很好!”我在思索,学生在这样的课上究竟能收获多少?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可能仅仅是教师常挂在嘴边的那几个“高尚”口号似的词语。当我们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真能做到这些吗?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相似文献   

20.
黄静 《广西教育》2011,(31):57-58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教学也是如此,要注重课堂结尾的设计。作为数学课堂的总导演,教师不仅要设计“凤头式”导课,也要设计“豹尾”式结课。但是,很多老师习惯把小学数学课结成句号,常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们不能把课结成句号,而应该让结课再次激起学生思维的高潮,达到“课已尽而意未穷”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