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明末清初封建社会的缓慢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在思想领域内,相应地出现了一些社会启蒙思想。这种启蒙思想也表现在自然科学上。如明代后期宋应星、方以智、徐光启、李之藻、梅文鼎以及清代前期焦循等人,他们在自然科学上的思想,就具有启蒙的精神。他们继往开来,“会通”总结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以启导近代的科学思想。他们一般是眼界开阔,对近代科学有许多天才的猜测。焦循所谓“天下之知觉自我始”(《雕菰集·述难二》),正是道出了他们在科学思想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学者,方以智有他独特而卓越的治学精神与方法。他有着坚实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明确的历史发展观;有着尊疑、求实的治学精神以及会通古今中外的治学方法论,在有明一代,可谓卓然独立。  相似文献   

3.
张菁 《天津教育》2012,(4):32-34
面对学生,教师是长大的人;面对人生,教师也是成长的人。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我,渐渐地发现数学是一个灵动的生命体;渐渐地认识到教育是对生命顺其自然的积极影响,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越发感受到了以形变质通为核心的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气息。  相似文献   

4.
目前,方法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成为人们共同探讨的一个热点.教育科学也不例外.本文在吸取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就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问题,谈些浅见.一、从原型研究方法发展为模拟性研究方法.所谓原型,就是现实中存在的客观现象本身.而原型研究就是对这种客观现象直接进行研究.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它又有两种  相似文献   

5.
在对一多关系的阐发中,方以智提出了"十错","此十错者,实五对也",它们分别是一多之间的对舍、对摄、对入、对夺、对即。"一"是收摄之际放藏着的吾心,"多"是放藏之际收摄着的万物。一多在相错中透显出五重情境:"对舍"是心物之间、天人之间的断裂与坎陷,"舍"境其实是生命中的险境;"夺"境是在坎陷之"舍"境中催逼出来的,一多在"对夺"中走进对方,达及"入"境。"入"境是收摄着走进对方,"夺"境是放藏着返回自身。"舍"境在"对夺"与"对入"的交错中得到克服;在"摄"境中,收摄着的"一"从自身出发,"观"入自己的"离析"中,并在观入离析中确证自身;虽说观入离析的过程总是被收摄在背后的"一"中,但收摄着的"一"却始终是在"离析"中透显出来的;"即"境乃是一种"全神全迹""全张全弛"的境域,它就蕴涵在舍、摄、入、夺之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马班"不同风格的成因及在家学承传、体例编排、情节处理、语言风格等方面论证了"马班"无优劣之分,所谓的扬班抑马或扬马抑班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今天应以公允的态度科学地看待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宋仁宗统治时期 ,漕运呈现出衰败的趋势 ,这不仅影响了京师供给 ,也致使军需物资的转输发生困难 ,影响了北方抵御西夏和辽的战备 ,在这种情况下 ,欧阳修提出“通漕运”主张不仅有利于解决京师供给和西北前线物资运输问题 ,同时也为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吴联兴 《广西教育》2012,(21):34-3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课堂上的数学观察、数学分析与数学思考。”数学课堂上,教师过多的讲解,过于包办替代,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依赖心理。因此,教师不妨在数学课堂上“装装笨”,以此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从而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相似文献   

9.
“对质”一词来源于法学学科,但巧妙地回答了教育科学中对学生“要我学”至“我要学”转变后关于“我该如何学”的持续追问。“学习对质”是深化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能够达成学生以思考为核心目的之学习,可回应新时代育智问题,助力新时代学生学习。通过系统阐述“学习对质”的概念、内容、形式和结果,可进一步厘清“学习对质”的独特内涵。而梳理当前学习理论和实践变革发展需要,可肯定“学习对质”作为学习方法存在的意义。此外,要实现“学习对质”,应发挥教师“学习对质”的引导作用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对质”精神、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有效开展“学习对质”,“解构”并“重构”广义知识,积极扩展思维界限,不断提升终身学习能力,不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改中,"情智共生卓越课堂"的提出,是很多教育者探究摸索的一个实践过程。"情智共生卓越课堂"理念提出: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情感的闸门对每一节课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精讲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那么,在探究实践"情智共生卓越课堂"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如何体现"情智共生卓越课堂"教学理念呢?作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一些体会,巧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班班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实现"情智共生卓越课堂"的和谐高效。  相似文献   

11.
构建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是当前许多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种创新。这种工作机制的构建作用重大,既有利于高校党建工作自身的发展,也有助于高校科学研究的进步,进而推动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该工作机制的构建也因在高校中具备了相应的条件而切实可行。因此,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的构建值得当前诸多高校去实践。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方针通俗讲话”是一本帮助我們学习党的教育方针的参考书,內容是闡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的,写得比較全面系统,簡明浅显。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必須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首先说明教育是一种上层建筑,是反映一定的致治經济,又为一定的政治經济服务的。剥削阶级虽然不敢公开承认教育是阶級斗爭的工具,实际上却运用教育这个武器,来向被压迫被剝削者进行斗爭;教育掌握在无产阶极手中,也就必須要使教育为无产阶級的政治服务,把教育作为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强有力的工具。书中详細說明,对教育为无产  相似文献   

13.
方玉珍 《考试周刊》2013,(34):69-69
学生应该是积极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地建构、整合、重组、修改和巩固各方面的知识。然而,许多学生的学习却是没有策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形成对自己学习的认识并掌握一整套对学习策略的策划、启动、执行、调控和反思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就会促使学生成为策略型学习者,最终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林庆华 《林区教学》2009,(5):108-109
学习乐器,练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练琴的成效与演奏的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演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训练水平的高低,每一个学习器乐演奏的人都应该学会和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从五个方面来论述手风琴的练习方法,旨在使手风琴的演奏者以此文作参考在自己练琴的过程中总结出科学的并且适合自己的练琴方法,通过建立良好的练琴习惯使演奏达到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形变质通”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富于变化,但在基本思路上相互通达并存在着必然和普遍的联系。高等代数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都可用“形变质通”来理解,从而运用“形变质通”轻松学习。  相似文献   

16.
"形变质通"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富于变化,但在基本思路上相互通达并存在着必然和普遍的联系.高等代数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都可用"形变质通"来理解,从而运用"形变质通"轻松学习.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在一些文章中谈到了刚柔关系,如“刚以柔通”,“刚柔无恒位”等等,这是柳宗元的刚柔观。刚柔问题,主要是讲品行修养问题,目的是为了期待末来和启迪后人,以行其道。在他被贬以后,又提出行世之道,要“方其中,圆其外”。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行于世。”这是柳宗元的方圆说。柳宗元以自己的刚柔观和方圆说来阐明他的立身行世之道。  相似文献   

18.
略论“以德治国”与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响应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思想及分析新中国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贯彻“以德治国”方针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全体国民中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冯契一生都在追求智慧,探讨知识和智慧及其相互关系。青年时期的《智慧》一文将认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则是“以道观之”。晚年,他觉得单纯从“观”来区分认识的阶段,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因而在提法上有了改变。把认识过程理解为实践基础上的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展开为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的辩证运动,从而建立了“智慧学”的哲学体系。本文以“如何实现转识成智?”为切入点,在梳理和揭示其历史脉络与时代意义的基础上,试图对他在《智慧说三篇》中就这一问题所作的探讨给予简略的评述,以求教于时贤。  相似文献   

20.
“以文为词”是“以诗为词”的继续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客观的现实需要,辛弃疾词的艺术创作是其典型代表。它兼融议论与叙述,统摄传统与现代,记录了时代之声和主体之情,具有巨大的悲剧力量,显得动荡开合,气势磅礴。“以文为词”作为表现手法、艺术境界与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志气与生命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