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生态足迹和水足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燕  王效科  逯非 《资源科学》2011,33(6):1145-1152
生态足迹和水足迹作为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资本利用程度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性指标,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生态评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食物是人类首要的消费品,其消耗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将反映维持一个区域的人口基本食物需求所占用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本研究在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的现状,重新计算了均衡因子和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等模型关键参数,改进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人均土地面积达到1.967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2.025hm2/人;北京市居民食品消耗人均虚拟水为1023.05m3/人,约为居民消耗实体水的5倍,反映了北京居民食物消耗需要大量的土地面积和水资源来满足,将对区域土地和水资源造成很大胁迫。本研究采用基于北京市实际食物来源的估算参数更能反应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其结果表明北京市食物供应选择从国内其他地方输入有利于减少北京市食物消耗所引起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研究成果可为北京市农林渔牧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以及食物供应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旅游生态足迹测评——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辉 《资源科学》2007,29(6):98-105
我国旅游城市众多,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正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理论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从旅游者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城市旅游生态足迹划分为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娱乐等6个方面,并对福建省福州市的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测评,计算出2005年福州市的人均均衡旅游生态足迹为0.039795hm2,其中旅游交通的生态占用比重最大,达64.4%;化石能源地的土地类型占用最多,为66.9%,旅游活动对总生态赤字的贡献率为7.6%。旅游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表明,城市旅游活动是一种对自然资源高需求和高消耗的综合性生活方式,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姚争  冯长春  阚俊杰 《资源科学》2011,33(6):1163-1170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以低碳校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校园发展已经成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趋势。如何测度、评价和建设低碳校园是当前高校规划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生态足迹模型是测度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可持续和低碳校园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方法的借鉴意义。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北京大学为例测算了其交通、能源及师生日常生活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北京大学生态足迹存在总量显著,人均生态足迹较小,能源生态足迹份额高,交通和日常生活生态足迹低的特点。文章进一步将测算结果与国内外高校进行对比分析,从生态足迹的角度分析了低碳校园的特点和问题。文章最后基于测算结果有指向性地设计了生态足迹消减方案,并提出了基于生态足迹视角的低碳校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周敬宣  李湘梅  陈雷  李勇 《资源科学》2007,29(3):111-116
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足迹作为生态环境承载状态测度的指标,受到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时空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鉴于集对分析(SPA)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势,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将城市总生态足迹与其相关影响因子联系起来考虑,融合集对分析中的同异反模式识别的“择近原则”和聚类分析思想构造集对分析动态模型,模型精度较高,验证误差均小于0.3%。并对武汉市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将由1 784.662×104hm2增长到2 781.388×104hm2,呈现出低于GDP、高于能源利用率增长速率的趋势,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对此就武汉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最后,指出SPA动态模型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生态足迹动态化方法的修正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区域生态足迹情景预测——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卫  刘景双  孔凡娥 《资源科学》2007,29(1):165-171
生态足迹模型偏重于生态可持续性的评估,缺乏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性特征的预测功能。为探索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子,建立了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水平的上升和能源消费的增加是该省生态足迹上升的主要原因。以居民消费水平和能源强度为策略变量,构建区域生态足迹预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相对误差均低于4.3%。最后,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吉林省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策略变量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维持现行发展趋势,2010年吉林省生态足迹将增至2.99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4.35%;按照“十一五”规划发展,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升至3.53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6.84%;情景三下,生态足迹增长最慢,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达到2.98 hm2/人;情景四下,生态足迹增长最快,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为3.55 hm2/人;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远大于能源强度的影响,降低能源强度对于缓解生态足迹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区是维持西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保护区2007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宏观指导西藏地区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8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1.2453hm2,人均生态盈余为19.6668hm2,盈余比例达92.57%。人均生态足迹中,对耕地的需求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产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对于水域的利用缺乏统计数据。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远大于生态足迹,其中以林地为主,体现了当地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7.
创意产业品牌城市的建设——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城市品牌理论、国际上发展创意产业集群的政策、理论和北京市发展创意产业品牌城市的战略问题。文章首先讨论了城市品牌的特征和内容, 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创意产品集群发展的 4 点社会环境需求, 最后提出北京要建设成为创意产业品牌城市,要结合品牌城市理论和创意产业集群理论, 需要解决营造创意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创意产业环境的基本建设和创意产品品牌建设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辽中地区矿业城市(鞍山、抚顺、本溪)为例,基于能值理论并加入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指数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生态足迹修正模型计算,辽中地区矿业城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72hm2,人均生态足迹为6.95hm2,人均生态赤字5.23hm2,处于严重超载状态;生态足迹构成中能源足迹比例最大,达到55%.经过验证,生态足迹修正模型计算结果更加全面、合理.  相似文献   

9.
调整特征参量的生态足迹新方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最终能源足迹概念.即地球上消耗的能源最终由太阳辐射提供,而能源生态足迹就是消耗能源所需的接收太阳辐射能的建成地面积.相应的,不再使用化石能源地概念.同时,将海洋提供的生态资源,纳入内陆居民人均生态承载力范畴.以西安市1997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本文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和上述调整后的方法对10年间西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传统生态足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赤字由1997年的1.07hm~2,逐渐增加至2006年的1.40hm~2,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况.而调整后生态足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况,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其人均生态盈余在1997年为0.64hm~2,至2006年为0.45hm~2.本研究调整原方法部分特征参量后,使生态足迹法更具前瞻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特征,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态足迹法对肇州县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肇州县水资源承载力从2009年的301.53(hm2)增加到2013年的493.14(hm2);总生态足迹从最高2011年1118.00(hm2)下降到2013年1097.39(hm2),而生态赤字从最高2011年919.79(hm2)减少到2013年604.25(hm2)。说明通过节水灌溉对肇州县水资源使用产生了明显效果,应进一步并更大范围的实施。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应着手于更加合理规划利用水资源、提高群众节水意识上来。  相似文献   

11.
旅游城市餐饮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消费的快速发展,旅游成为驱动城市餐饮食物消费的重要动力,然而旅游城市食物浪费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为探究旅游城市餐饮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本文构建了消费者在外就餐食物消费与浪费模型,利用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旅游城市159家餐饮企业2293份消费者餐桌食物浪费现场调研一手数据,实证分析了旅游城市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特征,尤其是旅游者和非旅游者的食物浪费行为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餐饮消费者每餐人均浪费量为79.52g。从消费者类型分析,旅游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96.54g)高于非旅游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73.79g);从就餐原因看,当就餐原因为朋友聚餐时相比其余就餐原因容易造成更高的食物浪费量;消费者的个人特征是影响其食物浪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受教育水平和年龄结构对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即随着教育水平和年龄的增加,消费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另外,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容易产生食物浪费行为,不同消费时间、不同就餐频率群体的食物浪费同样呈现出显著差异。减少餐饮食物浪费,倡导低碳、绿色和可持续消费模式需要政府、餐饮企业、消费者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和行动。  相似文献   

12.
设施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博  穆月英 《资源科学》2015,37(1):175-183
设施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研究对构建低碳蔬菜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命周期法和多目标灰靶决策模型,利用2013年实地调查数据对北京市设施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总碳排放中以间接碳排放为主,来自工业的投入品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原因;2总体上看,设施蔬菜生产系统光合作用碳汇大于总碳排放,对生态环境具有正外部性;3大棚优于温室,但两者的总碳排放均小于光合作用碳汇,对生态环境均具有正外部性;4各地区碳足迹的优劣顺序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平谷区、延庆县、密云县和怀柔区,且前四个地区对生态环境具有正外部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推进低碳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钱龙  李丰  钱壮 《资源科学》2019,41(10):1859-1870
中国高校食堂中的食物浪费现象较为突出,为揭示大学生在食堂就餐时浪费食物的关键原因,本文使用直接称重法,对29省29所高校食堂食物浪费进行了大规模抽样调查。基于9192份大学生问卷,本文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饮食特征、信息干预和区域特征5个维度,探索了大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高达74%的大学生有食物浪费行为,人均就餐食物剩余重量达到61.03 g/餐,每人每餐平均食物浪费率为12.13%。②整体而言,女性相对男性、本科生相对研究生浪费食物更严重,日常就餐浪费频率越高个体的食物浪费情况越严重;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个体越浪费食物;购置的饭菜重量越大、对饭菜口味的满意度越低个体越浪费食物;相对于在北方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在南方高校就读大学生的食物浪费情况更严重。③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南方籍和北方籍大学生的食物浪费行为的因素有所差异,但性别、浪费习惯、家庭经济水平、饭菜重量、对饭菜口味的满意度对南方籍和北方籍大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显著影响与整体样本保持一致。因此,要高度重视高校食堂场所产生的食物浪费,根据大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特征和规律,针对性地出台引导性措施以有效减少“舌尖上的浪费”。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许月卿 《资源科学》2007,29(5):37-42
北京市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北京市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以期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0年~2003年,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大,1995年以后呈逐渐减小趋势;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呈持续减小趋势。1996年~2003年,北京市总的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均大大超过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可见,北京市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远超过北京市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北京市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对周围和其它地区生态环境负担的转移,必须建立起资源高效型、消费生态型、观念环保型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钟正昌  普琼 《西藏科技》2004,(11):7-10,15
绿色食品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乃至全球农业和食品工业中方兴未艾,它可望在本世纪初的国际贸易市场上达到上万亿美元的交易额,而且市场容量还十分巨大。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每年产品出口量也达近10亿美元。我区的绿色食品产业目前尚为空白。本文就国内外形势与我区的各种条件探讨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珊珊  张寒  杨红强 《资源科学》2019,41(3):521-531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碳足迹评估被广泛应用于量化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在减排承诺背景下,林业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贡献。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和出口国,人造板行业的碳足迹和能源耗用问题,是评价林业产业环境影响的重要领域。本文依据ISO 14067标准,测度了中国胶合板、纤维板和刨花板行业“从摇篮到大门”系统界限的碳足迹,通过对比国内外人造板行业的能源耗用,评估了中国人造板行业的节能潜力,结合量化改进方案的减排效果,提出了人造板行业减排和市场结构改善的建议措施。研究发现:①中国现有人造板行业的碳足迹结构中,纤维板最大(708.74 kg CO2e),胶合板最小(312.08 kg CO2e),刨花板居中(410.79 kg CO2e)。其中原材料获取对碳足迹贡献最大,化工材料如脲醛树脂胶的生产和使用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②对标国际标准和技术进步要求,中国人造板行业的能源耗用可减少13.27%~47.99%;③用木质燃料替代化石能源,对人造板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可实现11.53%~42.30%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Heavy metals are natural elements in the Earth’s crust that can enter human food through industrial or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in the form of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These elements are not biodegradable. Some heavy metals are known as pollutants and are toxic, and their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and animal tissues can cause undesirable effects for humans; therefore, their amount in water and food should always be under control.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bi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foods. Various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reduce the heavy metal content in the environment.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bioremediation methods using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have created interest to researchers for their advantages such as being more specific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he main pollutant elements in foods and beverages are lead, cadmium, arsenic, and mercury, which have their own permissible limits. Among the microorganisms that are capable of bi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s an interesting choice for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ing safe for humans, which make it quite common and useful in the food industry. Its mass production as the byproduct of the fermentation industry and the low cost of culture media are the other advantages. The ability of this yeast to remove an individual separated element has also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In countries with high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wheat, the use of S. cerevisiae is a native solution for overcoming the problem of solution.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conditions for heavy metal absorption by S. cerevisiae.How to cite: Massoud R, Hadiani MR, Khosravi Darani K, et al. Bi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food industry: Applicatio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Electron J Biotechnol 2019;37. https://doi.org/10.1016/j.ejbt.2018.11.003.  相似文献   

18.
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性淀粉的很多性能均优于原淀粉,使其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可作为食品的乳化剂、增稠剂等。文章介绍了目前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马颖  张园园  宋文广 《科研管理》2013,34(9):123-130
日本2011年的"地震-引发海啸-引起核泄漏-导致核辐射"一系列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对我国经济和消费者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的食品行业,衍生了诸如菠菜滞销、抢购食盐的食品供给安全突发事件。本文运用传染病模型,研究了食品行业突发事件风险感知传递的特征和过程,建立了食品行业突发事件风险感知传递的传染病模型,并以日本大地震衍生的我国抢购食盐的食品供给安全事件风险感知为例进行模型仿真模拟,提出了规避食品行业突发事件风险感知传递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