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不管是在唐传奇还是明代拟话本小说中,以婚恋和女性的形象为主题的小说都占了很大比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白行简的《李娃传》是唐代传奇体小说的经典之作。冯梦龙所编的"三言"在明代短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李娃与杜十娘两个女性形象的分析,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试图揭示文人孤愤意识、道德责任、尚奇心理等创作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2.
3.
王海珠 《寻根》2009,(3):86-91
紫砂陶产自宜兴,是水火土的杰作。在中国各种艺术品的发展过程中,紫砂陶与文人的缘分最为紧密。紫砂陶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文人可以以坯代纸,在开阔面上纵横捭阖地题诗铭文、作画篆刻,诗书画相互辉映。可以这样说,文人的偏爱赋予了紫砂壶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把这种具有文人气息的紫砂陶称为“文人紫砂陶”。  相似文献   

4.
成兴 《滇中文化》2006,(3):24-26
主要讲述我国历代人(诗人、画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书法家、教育家等)的生活轶事。通过对他们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或某件小事的描述.刻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艺术和事业的品质。耿介、倔强、机智、幽默的性格以及在事业上的高度造诣。这类作品在人传说中数量最多,像屈原传说、王羲之传说、李白传说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有些作品还把民间的讽刺才能赋予这些人.借助于他们的活动对统治阶级或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揶揄、嘲讽或抨击。徐长故事。可以说是这类传说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有少数传说是对封建时代人死啃书本、脱离实际、轻视体力劳动、爱摆架子、胆小怕事等等不良习气的讽刺和批评。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3-14
10月21日,由北京首都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古代文人展》在布鲁塞尔市中心的ING银行博物馆开幕,来自比金融界、企业界、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约500人出席开幕式。走进展厅,面前是一幅巨型中国古代文人像。展览通过中国古代的笔墨纸砚、书法绘画及文人的各种文房器玩和书斋.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与明代文人的交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钱德洪在编撰<阳明全书>时曾根据阳明本人的意愿,对其早年的"未定之论"采取多不汇入的方针,所以在<全书>中很少辑录或干脆不记阳明与当时"泛滥于辞章"者的诗文之往来与个人之交谊.记载较为详细的惟有号称"吴中四才子"的徐祯卿,其余的或者只在<年谱>中提到姓名(如李东阳、李梦阳),或者作为论辩对象而载于<传习录>中(如顾璘),或者根本不作任何记载(如郑善夫、唐寅).其实这些人都与阳明有过往来并结下了友谊.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人对历史上的“平民文学”大加赞美,是为了彻底颠覆旧的文学传统,并为现代白话文的合法性寻求历史根据;而对当下的“平民文学”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又是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在新文化人看来,这同样为建设新文学、新文化所必须。胡适等人不过是将历史上的平民文学、白话文学作为打倒贵族文学、文言文学的革命力量、革命工具来看待,一旦文言文的统治地位被颠覆,面对原生态的当下平民文学,新文化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全盘接受。对于平民文学,胡适等人最终采取了与传统文人类似的态度:在鼓吹、倡导它的同时,雅化的进程也开始了。由于力主以西方文学为老师,现代白话文经新文化人“雅化”后呈现出明显的“欧化”倾向。这种欧化的现代“白话文”具有强烈的先锋性、革命性与精英色彩,在精神气质上与“平民文学”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8.
“岁寒三友”松、竹、梅一直是我国古代文人讴歌的对象,并赋予他们挺拔、坚韧和顽强的美好象征。很少有人注意到,默默无闻的石头也颇受文人的宠爱和呵护。  相似文献   

9.
10.
明代文人传奇世界构筑于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天、地、人感应互动,共同维护人间伦理秩序,塑造良善人格,实现善的价值构设目的。人神互感的传奇世界在构设其价值体系时形成其三重生活世界图景,报应思想理论主要展示为二维生存形态:一则人间生存行为的善、恶为其生发之源,强调人间的往返报应关系;二则神灵报应,强调“天”报思想。两种报应方式交织共构,构成一个主体报应系统。  相似文献   

11.
何谓“二十四史”侍忠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而每一个朝代,都有一部书总结前一朝的史实。“二十四史”,简而言之,就是指从《史记》到《明史》24部这样历史著作的合成。它是清代乾隆时所定的24部历史正史。线装本的“二十四史”,共有3250余卷。由中华书局排印...  相似文献   

12.
金岱 《东方文化》2000,(3):85-92
20世纪的科学技术,瞬息万变,日新月异,闹得整个人类真个是目不暇接,口味大增,欲壑难填,求新求变之心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本来不是坏事,尤其对于人类的物质生活来说不是坏事,可心境是会影响一切的,将这种求新的难填欲壑,求变的焦渴心境影响到一切上去,事情就会有一些不妙起来。  相似文献   

13.
王子今 《寻根》2006,(3):116-119
《左传·闵公二年》记载了卫懿公以“鹤”为宠禽的著名故事:卫国的国君卫懿公喜爱鹤,甚至让鹤乘坐高官贵族的轩车。于是在狄人进犯、进行战争动员的时候,从军的国人都说:让鹤去作战吧!鹤享受着高等级的待遇,凭什么让我们去打仗呢?这是当权者“好鹤”至于极端的事例。而“鹤”介入社会生活的情形,还可以通过《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以及《白华》“有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等名句得到反映。秦始皇陵园陪葬坑中发现的青铜鹤造型之生动逼真,也说明人们对这种禽鸟的熟悉。汉代画像中可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知识分子很早就注意以自然界的景物来比照自己,尤其是梅竹松柏精神.这种以梅竹松柏精神比照人的品格,最早源起于<诗经>,之后遂成为文人寄寓情感品调的最主要的咏歌对象,寄寓着中国文人特殊的文化品位和情感.  相似文献   

15.
正"形而上学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我们可以区分关于这一问题的有争议的答案和错误答案。一个物理主义者可能会认为,形而上学是研究物理世界的本质的,而那些认为除了物理对象,还存在着数、集合、命题之类抽象事物的形而上学家则会认为形而上学也研究抽象事物的本质。物理主义者的答案是有争议的,但不是错误的,因为抽象事物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形而上学问题。但是,"形而上学是研究诸如金字  相似文献   

16.
<正>"经典"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其内涵与外延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上,往往不是这样,不少以"经典"命名的事物却常常使人产生疑窦:什么书才是"经典"呢?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经典"本有明晰的所指,大多指典范的儒家典籍,如:"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汉书·孙宝传》)"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  相似文献   

17.
晚清“文学研究法”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体系的雏形,此法凡41条,规定了文学研究之要义,与“历代文章流别”和“古人论文要言”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体系,最终演变为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8.
19.
康保成 《东方文化》2002,(2):100-109
随着2001年的钟声敲响,新世纪究竟从哪一年开始的争论已经不再有意义。或许可以说,这一争论是无数人为制造的麻烦与困扰之一,它本来就不应该发生。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学史的叙述中,“十七年学”的命运可谓几经沉浮。在政治激进化的时代,它连同“革学”一起几乎成为了学史叙述的唯一聚光点和兴奋之所在。可是随着1980年代对当代学与政治关系的反思,在回到“学自身”口号的询唤下,企图摆脱当年政治运动强加给学的种种清规戒律之后的学叙述,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越来越不屑一顾。这种建基于西方启蒙话语的学史叙述以服膺政治、否定个性为由,认定这一时期作品是政治的附庸,没有什么学价值。于是,“十七年学”一度被逐出了学史的讲堂,它似乎已湮没而衰蜕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漂浮的诡异的盲点。但盲点并不等于空白和虚无,它如同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总是缠绕着曾经受其激荡、为之亢奋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