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炉中煤》是郭沫若《女神》中的重要作品,是五四时期很有代表性的诗篇。该诗抒写了对祖国的炽烈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拟人化自白形式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诗的表现形式的探求精神,其艺术成就在《女神》中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2.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普希金说得更生动、更形象,他形容自己写诗,是“把一块正在燃烧的赤炭塞进我剖开的胸膛”。感情多么强烈!《炉中煤》正是郭沫若先生胸中的“一块正在燃烧的赤炭”,作者把最真、最纯、最美的浓烈的感情融入诗中,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时代的恋歌。《炉中煤》作于1920年初,当时作者正在日本留学,可是,“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气”,使他格外怀念自己的故土,深知做一个弱国的国民的苦处,因而更加向往祖国的强盛。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3.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丘逢甲(公元1864—1912),字仙根,号蛰仙,又号沧海。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一个塾师的家庭。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中进士后,见仕途污浊,乃弃官归里,主讲于台湾书院。中日甲午之战,中国战败,清廷惧敌求和,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丘逢甲闻讯奋起抗议,并率台湾人民起义抗日,表现出  相似文献   

4.
山西的赵爱壤老师在《中学语文》1999年第1期发表《〈就是那一只蟋蟀〉主题探讨》的文章,特别指出:“课本将《蟋》的主题视为‘思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辩正,总结说:“这首诗的主题不妨定为吟诵统一,因为统一是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的共同愿望。”赵老师将这首诗的主题定为“吟诵统一”,这个分析是符合作品的实际的,但是把这一主题的把握建立在对课本“思乡”主题的否定之上,是不妥当的,这说明赵老师并没有真正领会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所作的提示,也没有真正把握  相似文献   

5.
《炉中煤》是《女神》中优秀的篇章。谈论郭沫若的诗,谈论《女神》,《炉中煤》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注意,并得到一致的肯定。但是,历来对于这首诗的写作年月却都弄错了。人们都根据(《女神》中所记载,认为它是“一九二○年十二月间作”,这是不正确的。首先,这首诗最早发表在《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那是一九二○年二月四日,可见“十二月”是靠不住  相似文献   

6.
离开祖国大陆多年的诗人,一天偶翻一本诗集,发现其中夹有一片故土的槐树叶,睹物思乡,灵感闪现,从一个独特的审美角度写出了自己的“乡愁”。诗的第一节前三行采用类似于叠句的形式,连用五个“最”字,三个“一片”,复杂之情, 油然而生。“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诗人从感情的意念着笔,加  相似文献   

7.
《海外赤子情》这本书主要记述了数名海外爱国华侨的爱国之举,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翻开这本书,那些海外赤子们对“母亲”的款款深情涌入我的心田。 在“母亲”的尊严遭到损害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积极参  相似文献   

8.
马磊 《现代语文》2007,(11):124-124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中的第四首,是一首忧伤缠绵的恋歌。《九歌》是一组诗的总称,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的乐歌改写而成的。因而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春秋战国时,楚国境内巫风盛行,自朝廷至民间,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9.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思乡诗《乡愁》,已为大家耳熟能详。本诗则是和余光中先生同时代,有着同样坎坷人生经历的台湾著名诗人彭邦桢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很显然,这首小诗的灵感得益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诗人取李诗的望月思乡之意,推陈出新,写出了孤悬海外多年、欲归不得的台湾游子独特的思乡情感,流露出一种惆怅而无奈的情愫。诗的第一节,诗人由天上月猛然跳跃到水中月,而且回环往复,不断地浅唱低吟,形成了一种深邃缥缈的意境。这不由使人想起“水中月”、“雾中花”这类常被人喻作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事物。当时诗…  相似文献   

10.
"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赤子"本指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相似文献   

11.
"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赤子"本指初生的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中:"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大臣  相似文献   

12.
梁星 《读写月报》2022,(24):50-56
<正>[文本、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所写的一首现代诗。此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六篇课文均为诗歌。一共安排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这六首诗作都以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为主,借此抒发某种情怀。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同时,学会朗诵技巧并尝试创作诗歌。  相似文献   

13.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这首绝句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当写于唐代宗(李称)二年(764年)。原题《绝句二首),这是共「:、的第二首。自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段动扳乱以来,杜甫长期在外飘泊,过着颠沛  相似文献   

14.
《炉中煤》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本文从强烈的感情色彩、新颖的构思、奇特的艺术形象、富于象征性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和节奏等方面,分析了《炉中煤》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大凡作家笔下所现之物.无不带上他们人生体验的色彩.其美的观念和情感形式也附着在所描述的事物上.诗歌和散文尤其如此。所谓万物融于作家的笔端。并构成了他们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恰恰是他们人生世界的情感体验。或悲或喜或哀或乐.正是外物与内心世界相互撞击的结果.在庐瞠的《异囤秋思》中,我感到的是她那透过秋天景象和人文世界而显现出来的一种深沉的悲伤情绪.令人心中也升腾起愁绪,  相似文献   

1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五言短诗,语言浅显易懂,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其中的诗旨一游子思乡。分析这首诗,用不着在诗句上作什么阐释。秋天,夜深入静,游子难寐。天空一轮明月,月光透过窗户,撒在游子的床前。游子乍见亮光,怀疑是地上的落霜,他顺着亮光朝窗外望去,看见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束奇葩,犹如晨曦中的第一缕微光,柔柔地照在绿茸茸的草地上,给人们以宁静温馨之感。而浪漫主义诗歌宛如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令读者如醉如痴,赏心悦目,正如马洛笔下所描写的痴心的牧羊人和那首动人的爱恋之歌。本文从主题选择、构思格局、意象运用、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对英国抒情诗代表人物马洛的《牧羊人恋歌》和中国新月派代表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进行剖析和赏析。  相似文献   

18.
紫陆 《初中生》2013,(17):52-56
导言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4岁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2年离开军队,更名从文,开始自学写作。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沈从文为人赤诚,文学成就斐然,赤子其人,  相似文献   

19.
20.
舒婷这首《双桅船》作于十年浩劫之后。“文革”十年,人们的身心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摧残,相互间的隔膜、猜忌和戒备像瘟疫一样蔓延在神州大地上。诗人有感于此,用诗的形式表现出一种对“人”的关切,呼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温情。这首诗一发表即引起了轰动,人们争相传诵,开一代朦胧诗的先河。这首诗的第一节写双桅船与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