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元旦前夕。一场瑞雪喜降北方大地,胡锦涛总书记踏雪看望了我省承德坝上地区的乡亲.使寒冬里的坝上小村涌动起融融的暖流。这不禁使人们在脑海里又浮现出三年前胡总书记也是在这种天寒地冻的日子前往张家口坝上看望乡亲们的情景。胡总书记张家口坝上之行对群众亲切的关怀和巨大鼓舞。一直珍藏在当地群众心里,并转化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在新闻战线干了40多年,写过不少新闻,但我很轻视短新闻,以为写“豆腐块”消息,是雕虫小技,做不了大学问。 实践证明,我的思路错了,写新闻不易,写一条好的新闻更难。真正使我醒悟而折服的是《总书记关心新闻记者》这条简短的新闻特写(载《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4版)。这条新闻特写,可谓是真正的“豆腐块”,全文只有200多字,全用事实说话,感人至深。这条新闻特写,配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摄像记者提摄像机的大幅照片,版面超过文字稿一倍多,读来更加可亲、可敬。它给人们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江总书记平易近人,与新闻记者心连心。 这条图文并茂的新闻,为什么人们一打开报纸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呢?  相似文献   

3.
《英雄携手飞天——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记》这篇1700多字的现场特写,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稿件从采访到写稿,用了不到3小时,但台前幕后值得一说的东西却有很多,也给我和我的同事们带来不少启发。在此,我想着重谈谈“四个妥善处理”,希望对于同行们写好重大事件现场特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二、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论高尔基曾经说过:“特写是介乎研究性论文和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作品。”这当然是指现代特写而言的。这句话,除了说明特写与短篇小说有某些共同之点(如人物描写,情节结构等等)外,还明确地指出了特写本身的特色,这就是鲜明的评论性。任何文学作品,总是对生活的反映,因此也就是对生活的评价。然而一般的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对生  相似文献   

5.
路透社广播过—篇报道北京的星期天的特写消息。这篇消息是路透社派在中国的记者写的。熟悉北京的人读过这篇特写,认为它的内容是公正的,而且写的比较生动,引起了他的兴趣。还有人说,如果去掉路透社的电头,再作一点微小的修改,这篇特写几乎不能看作是西方通讯社发的消息。下面就是这篇特写:  相似文献   

6.
4月5日,2004年度普利策新闻奖揭晓。今年的两个摄影奖——突发新闻摄影奖和特写摄影奖,都颁发给了拍摄战争题材的作者。《洛杉矶时报》摄影师卡罗琳·科尔的一组利比里亚内战照片《围攻期间的蒙罗维亚》获得了特写摄影奖。这组照片中的其中一张,拍摄的是一名利比里亚政府军士兵正在奋力保卫一座桥梁的情景(见图)。 当提到卡罗琳·科尔为什么会获得这一奖项时,普利策奖的评委们说,是为了“奖励她敢于走在利比里亚内战的前线……”  相似文献   

7.
编辑编稿,是份内之事。但一遇到名家如领导人或资深者等的文稿,不少人往往会缩手缩脚,不敢选择,不敢修改,不敢加工,致使许多本来可以锦上添花的好稿,因为小的纰漏,而给人留下遗憾。这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编辑所应有的工作态度。记得1984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一篇特写,标题是《总书记会见沂蒙山区老党员》。报纸安  相似文献   

8.
黄炳琦 《中国广播》2012,(6):80-82,84,83
广播特写《8点15分,第三手术室,髋关节整体置换》是国际广播特写领域闻名遐尔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与以音响为动力的音画不同,是一部没有解说,只以采访对象的讲话(独白)为基础,通过三条线的交叉、组合来揭示一台手术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给人的启示。本文通过分析这篇特写成功的原因,介绍了广播特写创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阅读新闻特写《“飞天”凌空》,好像欣赏一组色彩绚丽、气韵流动的速写画,更像观看一场慢速放映的形象活脱、声情并茂的立体电影,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这篇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的体育报道,是光明日报记者夏浩然、樊云芳1982年11月24日在第九届亚运会现场(印度新德里)采写的,后以“好通讯”入选。从它的写作特点来看,叫它“新闻特写”或简称“特写”更确切一些。不少新闻写作书是把特写从通讯类中抽出单独讲说的。  相似文献   

10.
简洁而不单调枯燥,动人又不杂芜轻飘.这是在新闻写作中应该刻意追求的. 新华社记者穆青、南振中采写的新闻特写《总书记会见沂蒙山区老党员》,主题重大,寓意深刻,但只有一千多字.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实中蕴含着深情,平缓中跳动着波澜,是一篇简洁动人、值得学习的佳作. 今天,时代前进节奏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任何文章、谈话要力求简洁,新闻尤应简洁.《总书记会见沂蒙山区老党员》一文,把人们需要知道、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新事,有情、有景、有细节地浓缩于一“炉”。这篇特写,没有因为主题重  相似文献   

11.
论人物特写     
在人物报道中,人物特写是一种颇有特色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在于:再现、放大。即抓住人物的一个局部,以及其事迹的一个片断、一个细节,突出地层现在读者的面前。当然,这种“放大”只是将真实的东西加以突出的描写。绝不能因为人物特写有“放大”的特点,而加以虚构、夸大。关于特写,高乐基曾说过:“说到特写这种文学形式时,我们就应该追溯一下‘画’和‘描’这两个动词,只要你考虑一下这个简短定义的实质,在你面前就会展  相似文献   

12.
评报数则     
(一)特写应有特定的镜头。目前报上挂特写牌子的栏目很多。但综观这些名为“新闻特写”的篇章,却很少有特写的镜头,不应名为特写。在我心目中,特写需要记者用眼睛去看、去观察,抓住事物一个镜头、一个片断将之再现,这才能名为特写。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卷中所说:“所谓特写是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片断的新闻体裁。”这个定义下得十分准确,其中包含三要索:一、形象化的再现,即要有镜头;二是事件的片断或横断面;三是题材、内容要有新闻性。可是目前报上不少特写,一不形象,无特写镜头,二是洋洋洒洒,太长太杂,不是事件的片断,三是缺新闻性,不中看。相反,有些篇章虽不挂特写牌子,但具备以上几要素,仍可认作是特写,如7月26日光明日报头版陆彩荣采写的“历史记住您的爱——接收  相似文献   

13.
特写,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种体裁。它有两种类型:一是文艺特写,二是新闻特写。这两种特写常常容易搞混,要是搞混了,就会真假不辨,犯失实的错误。因为,文艺特写属于文学体裁,可以虚构;新闻报道不能采用这种体裁;新闻特写这种体裁要求完全真实,它们是新闻报道中一支轻骑兵,运用较多。  相似文献   

14.
新闻人物特写,是报纸新闻体裁的一种形式。它的写作特点,主要是用描写的方法,去刻画现实中的正在发生变化的事实。要描写新闻人物所经历的事新闻人物特写,简单地说,就是用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人物报道,是写新闻人物所经历的事,而不是象文学作品那样主要写人。这就要求所写的事要有新闻价值,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真实对新闻人物特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感人的首先不是文字,而是人物  相似文献   

15.
文章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是我们文字工作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新闻的范畴里,理性的逻辑思维适合于评论文章,情感的运用则更多地表现在通讯和特写中。而作为人物特写类的文章,情感的运用更为重要,因为人物特写给读者的是一个个有血  相似文献   

16.
一、文学色彩在新闻特写中的作用1、新闻特写不是文学特写关于特写的定义,一向有新闻性与文学性的两种界定。据《辞海》载,特写首先为新闻的一种体裁。要求生动地、形象地描绘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断。要求真实、及时。同时特写也是文学的一种体裁。主要特点是描写有社会意义的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但在某些细节上也容许作恰当地艺术加工。文艺性特写通常具有较为完整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比较曲折完整,语言比较富有文采,结构也比较精巧。茅盾说:“好的‘报告’须要具备小  相似文献   

17.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该怎么说它呢?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特写成了报纸同电子传播手段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新闻大家如是说。特写是多种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一种形式——国内同行有此议论。其言也朗朗,其理也昭昭。然而,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不少人只是把新闻特写作为采写动态新闻的副产品:新闻特写之前是动态消息;动态消息之后才是新闻特写,或者只有动态消息而无新闻特写。新华社驻雅温得记者梁贵和真有点儿敢于突破,  相似文献   

18.
黎信撰文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借鉴西方记者人物特写的写作技巧: 一、记者要紧紧抓住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着力介绍。人物的个性与特点写得愈是鲜明,人物特写便愈成功。二、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及其心理活动,都要通过写人物自己的典型动作、行为和语言体现出来。而要准确地捕捉住这一切,记者就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三、每篇人物特写都应当是浑然一体。也就是  相似文献   

19.
特写是体育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比赛特写,又是容量较大的一种体育报道形式。它比消息内容丰富;比评论生动具体;比通讯快速及时;比花絮浓重深刻。如果说,消息是体育报道中的快餐,特写可以说是营养丰富的大餐。一篇好的体育特写,既写场内又及场外,既有全局又有细节,既叙过程又加评论,既报道现场又交代背景,既有事件又有人物;既反映表象又揭示本质,有的读者说:“看了比赛再看报上的特写,是双料享受。后者甚至比前者更过瘾。”  相似文献   

20.
辞朴义深     
新华社记者邹爱国、罗观星的新闻特写《总书记的问候》,获得中国首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这篇报道的高超之处在于笔法质朴,看似平常叙事,其淡如水,然其味弥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